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科齐 虚幻的“大国梦”
这些看似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的外交决策,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是萨科齐随心所欲的任性胡为,而是服务于重振法国声望的长远目标的
最近,法国的一系列外交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月17日,在时隔43年后,法国国民议会经过辩论和表决,通过了总统萨科齐提出的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3月30日,萨科齐威胁称,如果G20峰会不能满足法国提出的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的要求,他将退席以示抗议;在G20峰会期间,法国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萨科齐和胡锦涛进行会晤,结束了长达4个月的中法关系僵持。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外交手笔,似乎蕴含着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和强烈的离经叛道的成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是前总统戴高乐在1966年7月1日的经典之作,当时举世震惊,一举奠定了法国外交独立自主、卓尔不群的鲜明特征,戴高乐后的法国历代领导人均引以为豪、奉行不渝,可以说是法国的“国本”。因此,反对党领导人批评法国重返北约军事机构是对戴高乐主义的背叛,恐将限制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策自主性;萨科齐既然全力支持法国重返北约,却为何威胁要退出二十国集团?萨科齐之前一直以“理念”、“价值观”为由坚持会见达赖,为什么又忽然前恭而后倨?
在笔者看来,这些看似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的外交决策,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是萨科齐随心所欲的任性胡为,而是服务于重振法国声望的长远目标的。诚然,在担任总统之前,萨科齐所担任的政府职位是内政部长,因此他缺乏外交经验,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没有太多个人交往。但是,萨科齐革新法国外交的决心和意志是不容质疑的,他的一系列革新之举,并不是个人忽然的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计划和宣示。
2007年8月25日,在上任3个月后,面对180多名法国驻外大使,萨科齐发表了外交政策演讲,他明确要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和过去“保守主义”外交战略决裂,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使法国重回外交强国地位。这被视为是和戴高乐以来法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决裂。
显然,萨科齐已经看到,法国以往的“戴高乐主义”已经难以为继了。众所周知,“戴高乐主义”的精髓是以改变法国对美的从属地位为目标,以对抗美国霸权为主线,通过独立的外交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国际地位,但是应当看到,今天的国际形势已然变化,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军事对峙已经不复存在,法国失去了当年回旋于两个阵营之间的独特地位和环境。如今在美国独霸的时代,法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受到了挤压,全面重返北约,将使法国有可能在北约内部推动其改造而达到获得欧洲安全主导权的目的。
因此,萨科齐认为,如果法国要在未来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必须摈弃“旁观者”立场,成为北约军事决策的“圈内人”。值得一提的是,法国重回北约军事机构是有交换条件的,法国人将出掌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以及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北约联合司令部;同时将在北约盟军司令部工作的法国人,从现在的100人增加到800人。
而以退席相威胁,要求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确有萨科齐一贯的“做秀”、“博取注意”的成分,但萨科齐确实也准确把握到了金融危机之下全球民众厌恶银行家胡作非为的民粹主义情绪,要求“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显然会增加法国和萨科齐的道义形象,况且,“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是一个空泛的言辞,任何些微的努力都可附会为“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萨科齐此举稳赚不赔。
至于和中国的和解,那是迟早的事。中法关系不好,中方也着急。萨科齐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正好给了中方台阶下,双方的和解水到渠成。可以想象,法国不久将会从中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由此观之,法国的外交新政并没有背离法国的根本利益,萨科齐所作的只是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他的着眼点仍然是“法国伟大”的老基调,只是更为务实而已。
但是,法国究竟在国际上应该占据怎样一种地位?怎样既体现法国的伟大,又能适应法国已经成为二流国家的现实,萨科齐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给出清晰定位。因为还没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项既能继承戴高乐建立的传统、又能改变这一传统的协调一致的计划,在这个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游离和前后不一是不可避免的。
近代以来,英法这两个昔日强国的衰落是国际政治中的大事件,但英国平静、优雅地接受了现实,开始心甘情愿地臣服于美国,通过“英美特殊关系”维系着自己的大国地位;法国则始终心不甘、情不愿,时不时要搞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法国已失去了往日的特殊光彩,世人已默许了它的平淡。路易十四盛世,拿破仑时代,甚至戴高乐时期,都已成为历史。
法国需要正视现实,告别虚幻的大国梦,不要再去追逐那些与它自身力量不相称的业绩了。
这些看似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的外交决策,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是萨科齐随心所欲的任性胡为,而是服务于重振法国声望的长远目标的
最近,法国的一系列外交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月17日,在时隔43年后,法国国民议会经过辩论和表决,通过了总统萨科齐提出的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3月30日,萨科齐威胁称,如果G20峰会不能满足法国提出的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的要求,他将退席以示抗议;在G20峰会期间,法国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萨科齐和胡锦涛进行会晤,结束了长达4个月的中法关系僵持。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外交手笔,似乎蕴含着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和强烈的离经叛道的成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是前总统戴高乐在1966年7月1日的经典之作,当时举世震惊,一举奠定了法国外交独立自主、卓尔不群的鲜明特征,戴高乐后的法国历代领导人均引以为豪、奉行不渝,可以说是法国的“国本”。因此,反对党领导人批评法国重返北约军事机构是对戴高乐主义的背叛,恐将限制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策自主性;萨科齐既然全力支持法国重返北约,却为何威胁要退出二十国集团?萨科齐之前一直以“理念”、“价值观”为由坚持会见达赖,为什么又忽然前恭而后倨?
在笔者看来,这些看似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的外交决策,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是萨科齐随心所欲的任性胡为,而是服务于重振法国声望的长远目标的。诚然,在担任总统之前,萨科齐所担任的政府职位是内政部长,因此他缺乏外交经验,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没有太多个人交往。但是,萨科齐革新法国外交的决心和意志是不容质疑的,他的一系列革新之举,并不是个人忽然的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计划和宣示。
2007年8月25日,在上任3个月后,面对180多名法国驻外大使,萨科齐发表了外交政策演讲,他明确要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和过去“保守主义”外交战略决裂,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使法国重回外交强国地位。这被视为是和戴高乐以来法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决裂。
显然,萨科齐已经看到,法国以往的“戴高乐主义”已经难以为继了。众所周知,“戴高乐主义”的精髓是以改变法国对美的从属地位为目标,以对抗美国霸权为主线,通过独立的外交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国际地位,但是应当看到,今天的国际形势已然变化,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军事对峙已经不复存在,法国失去了当年回旋于两个阵营之间的独特地位和环境。如今在美国独霸的时代,法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受到了挤压,全面重返北约,将使法国有可能在北约内部推动其改造而达到获得欧洲安全主导权的目的。
因此,萨科齐认为,如果法国要在未来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必须摈弃“旁观者”立场,成为北约军事决策的“圈内人”。值得一提的是,法国重回北约军事机构是有交换条件的,法国人将出掌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以及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北约联合司令部;同时将在北约盟军司令部工作的法国人,从现在的100人增加到800人。
而以退席相威胁,要求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确有萨科齐一贯的“做秀”、“博取注意”的成分,但萨科齐确实也准确把握到了金融危机之下全球民众厌恶银行家胡作非为的民粹主义情绪,要求“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显然会增加法国和萨科齐的道义形象,况且,“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是一个空泛的言辞,任何些微的努力都可附会为“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萨科齐此举稳赚不赔。
至于和中国的和解,那是迟早的事。中法关系不好,中方也着急。萨科齐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正好给了中方台阶下,双方的和解水到渠成。可以想象,法国不久将会从中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由此观之,法国的外交新政并没有背离法国的根本利益,萨科齐所作的只是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他的着眼点仍然是“法国伟大”的老基调,只是更为务实而已。
但是,法国究竟在国际上应该占据怎样一种地位?怎样既体现法国的伟大,又能适应法国已经成为二流国家的现实,萨科齐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给出清晰定位。因为还没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项既能继承戴高乐建立的传统、又能改变这一传统的协调一致的计划,在这个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游离和前后不一是不可避免的。
近代以来,英法这两个昔日强国的衰落是国际政治中的大事件,但英国平静、优雅地接受了现实,开始心甘情愿地臣服于美国,通过“英美特殊关系”维系着自己的大国地位;法国则始终心不甘、情不愿,时不时要搞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法国已失去了往日的特殊光彩,世人已默许了它的平淡。路易十四盛世,拿破仑时代,甚至戴高乐时期,都已成为历史。
法国需要正视现实,告别虚幻的大国梦,不要再去追逐那些与它自身力量不相称的业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