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低段问句教学的几个问题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z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类型对吗
  田老师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关于问句的“特点分析”,其一“类型不同”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七个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类型, 其中出自川川之口的六个问句属于疑问句,出自地质勘探队员之口的问句属于反问句。比较川川的六个问句,包含一般疑问句两个:‘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特殊疑问句四个:‘叔叔,你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如此丰富的问句类型,体现了汉语表达丰富的特色。”
  《语文基础知识(六十讲)》一书中这样表述:“单句,就其内容(《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改为“用途”)和语气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两本书的分类相同 )“疑问句指的是提出问题的句子。也有的疑问句是‘无疑而问’,并不要求作出回答,而只是用来强调自己某一方面的意思,这就是反问句。”由此可见,反问句并不排除在疑问句之外,疑问句与反问句是“两大类型”之说是不对的。不知田老师依据哪一家出版社的书将疑问句与反问句并列为两大类型,如此说,反问句与单句的其他三种类型又是什么关系?笔者以为,《最大的“书”》中带问号的句子,都是疑问句。不同的是:川川的问是有疑而问(询问);地质勘探队员的问是无疑而问(反问)。“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田老师对这一句的判断没有错,的确是反问句。为了说明“丰富的问句类型”,田老师把川川的六个问句又细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笔者以为,两种类型,不宜用“丰富”来修饰。疑问句的分类,英语和汉语有细微差别,教师可研究得深入些,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能分清有疑而问、无疑而问就可以了。
  二、“作用丰富”的分析是否恰当
  “特点分析”部分,其二“作用丰富”中有三段分析:“1.刻画人物形象。……2.推动情节发展。……3.提供语言示范。……”(具体分析略)
  七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笔者还没想好怎样回答。只感觉用“丰富”形容欠妥。“丰富”的解释是(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作用丰富”该取哪种解释?这篇课文共有455字(含标点)。七个问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提供语言示范”之说,给笔者以扩大夸张的感觉,如此解读课文,就像面对着初、高中学生在鉴赏、评价一篇短篇小说。这篇课文除开头第一、二句是必要的交代外,其余文字都是写两个人物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述,便于低段孩子阅读、接受。教师应贴近低段儿童的实际来引导朗读对话,读懂对话里藏着的地质知识,体会对话里充溢的儿童情趣,感知对话里运用的写作技巧,从而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求知欲。川川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对话里去发现、去寻找答案——如好奇、好问、做事认真、爱刨根问底、立志读最大的“书”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答哪一条都不是错的,切忌上升到文章鉴赏的高度来谈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给省略提示语的问句填补提示语好吗
  田老师在文中有一段教学建议:“第一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及引号的使用判断这些问句分别出自何人之口。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尝试着给问句补充提示语。如给‘哪里有书啊’一句补充‘川川不解地问’这样的提示语;给‘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一句补充‘叔叔加重语气说’这样的提示语;给‘这能说明什么呢’一句补充‘川川疑惑地问’这样的提示语。第三步: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这个教学建议有两点欠妥。
  1.超越低段学生实际知识。低段问句教学的要求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学生没有学习使用“引号”,如何根据“引号的使用”进行判断?“不解”“疑惑”对他们来说,是生词,如何能补上“不解地问”“ 疑惑地问”这两个提示语?教师硬拽着学生加上有何意义?
  2.填补提示语弊大于利。有的教师赞成田老师的做法,说能发展语言;有的教师否定田老师的做法,说是画蛇添足。笔者以为,这是一篇精美短文。川川“怎么问”的提示语,该加的地方,已加上了;该省略的地方,就省略了。可以说恰到好处。川川是主要人物,“怎么问”的提示语先后用了“奇怪地问”“认真地问”“又问”“刨根问底”“高兴地(说)”,已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再补上“不解地问”“ 疑惑地问”,的确多余了。地质勘探队员是次要人物,“怎么说的”没有提示,先后两次用了“叔叔说”,其余对话连“叔叔说”也省略了,只有“说了什么”。承前省略,使短文语言更简练,学生能从读中知道是谁说的,不影响理解。教师让学生给“岩石就是书啊!……”补充“叔叔加重语气说”,笔者以为,没有必要。疑问句表达的语气要靠朗读体会,必要时教师可范读、领读几遍。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说的话,都加上“怎么问”或“怎么说”的提示语,这篇美文就变成丑文了。這样做,对中高段学生习作写人物对话没有好处,凡是人物对话,都加上“××怎么说”,这篇习作就很难说是一篇佳作。
  ( 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61400)
其他文献
培育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因为习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文字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可是很多学生却深深害怕习作,原因之一是学生常常感到“无米可炊”。那么是真的“无米”还是不知如何“选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在“无米”上颇下功夫——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在“选米”上却用心不多。其实选材是学生习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学习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习作质量的高
有人把阅读课堂中的练习比作一根杠杆,因为它撬动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的确,课堂练习使阅读课告别了长期以来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光有练的意识,对课堂练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使练习出现种种问题。阅读教学无形中又走上了高耗低效的老路。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教过,也应邀写过文本解读和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但是在后来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多样的解读。我想学习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自己的个体意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在人间”。  焦点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研读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因此,最近几年“感悟”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且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处于阅读教学的强势地位。     一、“感悟”的教学模式    “感悟”使语文课堂个性生发,然而,在享受感悟带给我们的成功之余,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感悟”已经变了味。  平日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要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分析、创设情境、活化体验等相应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诗意、读出诗韵、体悟诗情。如此,便可以将古诗教学的课堂打造成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诗韵;诗情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