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有时起句突兀、有时思路中断、有时因果残缺、有时语焉不详。给理解诗歌造成了困难。古诗受字数限制,往往含蓄凝练,诗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有意无意地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的“空白”。
我们必须借助这个“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歌欣赏的再创造,这就是古诗的“空白艺术”。
一、填补叙事中的“空白”
诗歌受字数限制,不可能对所叙之事做详尽的叙述。优秀的诗歌只是抓住所叙之事的典型细节,做片断性的描写或记叙。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要读懂诗,首先要填补诗中的“空白”,让诗歌中的事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意。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到独自登楼,看到月光皎洁,流水苍茫,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但是,字面之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填补登楼的确切时间是春天或者秋天;也可以想象去年一同望月的是家人、情人,也可能是朋友;可以想象他们一同登楼望月的情景;那个“望月人”今年因何没能同来,是离别、是战乱、是为情所阻,还是自己有家难归。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诗的情韵。但通过填补“空白”,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也就越来越清晰。
二、填补写景中的“空白”
即使写景状物的诗,也不可把描绘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况且,诗的美就在于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样才能余味悠长。
田园乐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画中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便感苍凉孤寂。画面上,色彩淡漠,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青,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活动,但是我们透过“孤烟”可以想象出人物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通过填补画面中的“空白”,我们可以体会诗人所追求的意趣,正是颜回的那种甘于贫穷,陶渊明的那种恬淡自适。
三、填补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它往往只是片言只语,或只有答句没有问句。但是我们只通过答句,就可以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窥探问话人的内心世界。例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究竟问了什么,诗中并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但从答句中可以推断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在问:“昨夜雨狂风猛,海棠花怎么样了?”从词人的问句中可以体会到女词人对于春光易逝,雨打花残的无比惋惜之情。以及暗含着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慨叹。
四、填补用典中的“空白”
高明的诗人往往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会预想读者也有智慧,因此会把表达的情意寄托到“典故”中,让读者通过诗中的用典引起联想,扩大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取得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例如:
金谷园
杜枚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凭吊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来阐发幽思,抒发感慨。但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还得填补诗中两个典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一个是“香尘”,据王嘉的《拾遗记》记载: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让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一个“香尘”,使我们联想到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以及当年的奢靡生活。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亦如“香尘”飘去,一去不返。另一个是“坠楼人”,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诗人看到眼前飘然下落的落花,马上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的玩物,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吗?
如果不能填补这两个“典故”留下的空白,我们就无法体会诗人寄寓的情思。读这首诗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因此,读诗,填补诗歌中典故的空白,也是我们读懂诗的关键。
五、填补语义中的“空白”
诗歌还往往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修辞形成语义上的空白。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修辞的作用,填补诗中的空白,才能真正读懂诗。例如:
子夜歌
南朝乐府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情意,关键在于理解诗中“双关”的作用和意义。“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思”,一字含双义,一语双关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怨恨,才能理解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六、填补错位中的“空白”
古诗有一种写法,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又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往往通过想象别人的内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古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思念妻儿之作。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泪眼望穿,担心自己的安全,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而孩子却不懂母亲的内心。。评论者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情感也深沉多了。要体会这种感情,就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填补错位中的“艺术空白”。
面对诗人留下的空白,在高考古诗鉴赏中如何放开手脚呢?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进行填补“空白”的工作。只有将叙事、写景、典故、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才能获得诗歌完整的意象,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 刘静
我们必须借助这个“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歌欣赏的再创造,这就是古诗的“空白艺术”。
一、填补叙事中的“空白”
诗歌受字数限制,不可能对所叙之事做详尽的叙述。优秀的诗歌只是抓住所叙之事的典型细节,做片断性的描写或记叙。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要读懂诗,首先要填补诗中的“空白”,让诗歌中的事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意。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到独自登楼,看到月光皎洁,流水苍茫,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但是,字面之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填补登楼的确切时间是春天或者秋天;也可以想象去年一同望月的是家人、情人,也可能是朋友;可以想象他们一同登楼望月的情景;那个“望月人”今年因何没能同来,是离别、是战乱、是为情所阻,还是自己有家难归。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诗的情韵。但通过填补“空白”,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也就越来越清晰。
二、填补写景中的“空白”
即使写景状物的诗,也不可把描绘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况且,诗的美就在于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样才能余味悠长。
田园乐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画中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便感苍凉孤寂。画面上,色彩淡漠,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青,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活动,但是我们透过“孤烟”可以想象出人物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通过填补画面中的“空白”,我们可以体会诗人所追求的意趣,正是颜回的那种甘于贫穷,陶渊明的那种恬淡自适。
三、填补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它往往只是片言只语,或只有答句没有问句。但是我们只通过答句,就可以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窥探问话人的内心世界。例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究竟问了什么,诗中并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但从答句中可以推断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在问:“昨夜雨狂风猛,海棠花怎么样了?”从词人的问句中可以体会到女词人对于春光易逝,雨打花残的无比惋惜之情。以及暗含着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慨叹。
四、填补用典中的“空白”
高明的诗人往往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会预想读者也有智慧,因此会把表达的情意寄托到“典故”中,让读者通过诗中的用典引起联想,扩大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取得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例如:
金谷园
杜枚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凭吊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来阐发幽思,抒发感慨。但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还得填补诗中两个典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一个是“香尘”,据王嘉的《拾遗记》记载: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让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一个“香尘”,使我们联想到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以及当年的奢靡生活。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亦如“香尘”飘去,一去不返。另一个是“坠楼人”,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诗人看到眼前飘然下落的落花,马上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的玩物,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吗?
如果不能填补这两个“典故”留下的空白,我们就无法体会诗人寄寓的情思。读这首诗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因此,读诗,填补诗歌中典故的空白,也是我们读懂诗的关键。
五、填补语义中的“空白”
诗歌还往往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修辞形成语义上的空白。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修辞的作用,填补诗中的空白,才能真正读懂诗。例如:
子夜歌
南朝乐府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情意,关键在于理解诗中“双关”的作用和意义。“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思”,一字含双义,一语双关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怨恨,才能理解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六、填补错位中的“空白”
古诗有一种写法,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又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往往通过想象别人的内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古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思念妻儿之作。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泪眼望穿,担心自己的安全,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而孩子却不懂母亲的内心。。评论者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情感也深沉多了。要体会这种感情,就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填补错位中的“艺术空白”。
面对诗人留下的空白,在高考古诗鉴赏中如何放开手脚呢?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进行填补“空白”的工作。只有将叙事、写景、典故、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才能获得诗歌完整的意象,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