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辛在印度学习的硕士专业也是水产养殖,实验条件很是艰苦,在一个丛林的池塘中,扎了几个围隔养殖对虾,据说每天要在水里泡6个小时,几乎把他标志性的黝黑的皮肤泡白了。硕士毕业后他先是到了一个距离他家乡孟买很近的城市从事一份政府职员的工作,后来又进了一个养殖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两年后,他开始不满那里枯燥乏味的生活,决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如萨辛所言,之所以选择来中国留学,渊源颇深。早在学生时代,萨辛就开始从报纸和一些网站上不间断地获取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讯息,后来萨辛和几个同学通过看英文版的《西游记》,都觉得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向往着有一天能够来到中国亲眼目睹。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萨辛通常都是通过一些英文的报纸和电视节目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像Times of India,Hindvstan Times和Local and English News Channel。终于出国攻读博士的打算为他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左右权衡之后,萨辛最终选择了水产学科排在世界前列的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他未来三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在来中国之前,萨辛一直以为中国人都很瘦小,但是很勤劳,可当他真的来到中国,看到山东大汉和青岛妹儿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印象。萨辛还对中国的传统美食很期待,到了中国,同学们总是三五成群到他的住处开party,每每亲自下厨,奉上一道地道的家乡菜请萨辛品尝,都让他惊艳不已,连连称赞。可是像西红柿牛腩,干煸牛肉这样的美食就与萨辛无缘了,这是因为萨辛信仰印度教,所以通常只吃羊肉和鸡肉,牛肉是不能吃的。即便是在中国,他对于信仰依旧很坚持,在他的床头,始终摆放着神的画像,每隔几天就有一次斋戒,大约一整天不能吃东西,最多喝一些饮料。
博士一年级的暑假,我与萨辛一起来到了位于青岛郊区的实验基地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实验,虽然辛苦,但我们配合默契,期间的交流比在学校也更多了。萨辛对学术严谨而敬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他将实验中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而且,他更加重视实验的现实意义,能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单单地设计实验而后进行验证。这种科研态度的差异,用萨辛的话来说是培养机制造成的。在印度,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个十分艰辛的选择,在印度的研究型大学里,教授的数量极少,而博士的毕业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大部分博士5年甚至是6年才能毕业。
实验中遇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首先是养殖经验的不足,萨辛在印度研究对虾,而这次他要面对的是鱼类实验。实验开始前,我们购买了一大批的鱼苗,但不知为什么,这些鱼不吃东西,很快,大批的鱼开始死亡,损失惨重,萨辛也每天愁得茶饭不思,想了很多办法进行挽救,消毒、药浴、投喂维生素和各种能够提高免疫的制剂都没能解决问题,最终才发现是由于饵料的诱食性太差所致。再有就是实验的工作量巨大,每天萨辛要负责65缸鱼的投喂、换水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要花费8~9个小时在实验室苦干。他有一股迎难而上的拼劲,整整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中间有几天,大家总是看到他嘴唇惨白,以为他生病了,后来才知道是实验中心的饮食过于清淡,而在印度,需要经常吃一些羊肉来补充体力。于是我们把这件事反映到了导师那里,为此,老师专门出钱让我们负责每周给萨辛购买一次羊肉做为特殊的补贴,为此萨辛很是感动。
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萨辛总是十分友好,三年中没有人见过他发什么脾气,总是笑呵呵的,而他周围也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而萨辛的宿舍则成为他们聚会的地方,除了与中国学生一起开party,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外国留学生也会开party,交流彼此的近况进而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萨辛还真是个大忙人,以至于每次开party前我们都要几次敲定时间。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到底是回国发展还是继续留在中国,萨辛纠结了很久。一开始萨辛想去中国南方找一份工作,但考虑到语言上的障碍,最终他放弃了这一选择,最终还是打算回国从事科研或者教学一类的工作。
萨辛每个月能有大约三千元的生活补助,但在中国期间没有看到他买过什么贵重的东西,而他的解释是要存起来回印度娶媳妇……萨辛在回印度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叫上我们去陪他逛青岛台东的夜市,给他的家人买礼物,萨辛给他爸爸买了LED手电,给妈妈买了毛衣,给弟弟买了T恤,给侄子买了书包……这些我们看着不起眼的东西,萨辛却很珍惜,因为这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真的比印度要便宜得多。期间我们还发现了件有趣的事情,萨辛竟然会用中文跟小贩讨价还价,虽然只会说一二三和好与不好,但那架势还是有模有样,非常认真呢。
如萨辛所言,之所以选择来中国留学,渊源颇深。早在学生时代,萨辛就开始从报纸和一些网站上不间断地获取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讯息,后来萨辛和几个同学通过看英文版的《西游记》,都觉得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向往着有一天能够来到中国亲眼目睹。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萨辛通常都是通过一些英文的报纸和电视节目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像Times of India,Hindvstan Times和Local and English News Channel。终于出国攻读博士的打算为他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左右权衡之后,萨辛最终选择了水产学科排在世界前列的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他未来三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在来中国之前,萨辛一直以为中国人都很瘦小,但是很勤劳,可当他真的来到中国,看到山东大汉和青岛妹儿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印象。萨辛还对中国的传统美食很期待,到了中国,同学们总是三五成群到他的住处开party,每每亲自下厨,奉上一道地道的家乡菜请萨辛品尝,都让他惊艳不已,连连称赞。可是像西红柿牛腩,干煸牛肉这样的美食就与萨辛无缘了,这是因为萨辛信仰印度教,所以通常只吃羊肉和鸡肉,牛肉是不能吃的。即便是在中国,他对于信仰依旧很坚持,在他的床头,始终摆放着神的画像,每隔几天就有一次斋戒,大约一整天不能吃东西,最多喝一些饮料。
博士一年级的暑假,我与萨辛一起来到了位于青岛郊区的实验基地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实验,虽然辛苦,但我们配合默契,期间的交流比在学校也更多了。萨辛对学术严谨而敬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他将实验中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而且,他更加重视实验的现实意义,能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单单地设计实验而后进行验证。这种科研态度的差异,用萨辛的话来说是培养机制造成的。在印度,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个十分艰辛的选择,在印度的研究型大学里,教授的数量极少,而博士的毕业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大部分博士5年甚至是6年才能毕业。
实验中遇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首先是养殖经验的不足,萨辛在印度研究对虾,而这次他要面对的是鱼类实验。实验开始前,我们购买了一大批的鱼苗,但不知为什么,这些鱼不吃东西,很快,大批的鱼开始死亡,损失惨重,萨辛也每天愁得茶饭不思,想了很多办法进行挽救,消毒、药浴、投喂维生素和各种能够提高免疫的制剂都没能解决问题,最终才发现是由于饵料的诱食性太差所致。再有就是实验的工作量巨大,每天萨辛要负责65缸鱼的投喂、换水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要花费8~9个小时在实验室苦干。他有一股迎难而上的拼劲,整整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中间有几天,大家总是看到他嘴唇惨白,以为他生病了,后来才知道是实验中心的饮食过于清淡,而在印度,需要经常吃一些羊肉来补充体力。于是我们把这件事反映到了导师那里,为此,老师专门出钱让我们负责每周给萨辛购买一次羊肉做为特殊的补贴,为此萨辛很是感动。
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萨辛总是十分友好,三年中没有人见过他发什么脾气,总是笑呵呵的,而他周围也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而萨辛的宿舍则成为他们聚会的地方,除了与中国学生一起开party,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外国留学生也会开party,交流彼此的近况进而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萨辛还真是个大忙人,以至于每次开party前我们都要几次敲定时间。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到底是回国发展还是继续留在中国,萨辛纠结了很久。一开始萨辛想去中国南方找一份工作,但考虑到语言上的障碍,最终他放弃了这一选择,最终还是打算回国从事科研或者教学一类的工作。
萨辛每个月能有大约三千元的生活补助,但在中国期间没有看到他买过什么贵重的东西,而他的解释是要存起来回印度娶媳妇……萨辛在回印度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叫上我们去陪他逛青岛台东的夜市,给他的家人买礼物,萨辛给他爸爸买了LED手电,给妈妈买了毛衣,给弟弟买了T恤,给侄子买了书包……这些我们看着不起眼的东西,萨辛却很珍惜,因为这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真的比印度要便宜得多。期间我们还发现了件有趣的事情,萨辛竟然会用中文跟小贩讨价还价,虽然只会说一二三和好与不好,但那架势还是有模有样,非常认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