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其他媒介或艺术形式中汲取素材进行影视改编本是影视产业的寻常模式,然自2015年以来,IP电影热潮迅速席卷中国电影市场,跨媒体改编类影视作品规模急剧扩张,在创造财富的背后,加速暴露出当前影视产业在剧本创作环节与价值导向方面的种种裂隙。大众诉求、电影审美与票房利益间的不协调日益放大。电影产业如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保持活力,改编类影视作品如何与其他艺术载体相辅相成,值得深思。
【关键词】:IP电影;跨媒体叙事;电影产业
一、引言
当前,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到国人群体意识下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文情怀,再到拥有庞大“粉丝”社群网络游戏,大到某个文化现象,小到某个作品中的人物,仿佛一夜之间都被贴上了IP的标签。IP本意为“知识产权”,属法治概念范畴。当下,文化产业大繁荣,“互联网+”概念强势崛起,IP其内涵产生了无限的外延,在文学、影视、动画等文化产业中,IP概念已经延伸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 其叙事内容与叙事内容所依附的形象符号得以被更多的媒介负载。
纵览影史,不难发现,由小说、戏剧、新闻报道,甚至流行歌曲或电子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不胜枚举。当前电影产业中的IP概念,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基于其他媒介素材的影视剧本,改编必然意味着媒介的转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曾在2003年首次“跨媒体叙事”概念,他描绘了一种可以摆脱单一媒介限制,集合了电影、电视、文学、动画等平台的多维度立体化叙事模式。[1]可以说,该模式与当今带有IP概念的影视作品表现形式是完全吻合的。
二、IP电影现状分析
IP概念自2015年进入电影产业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从“灵丹妙药”到“野蛮生长”,IP 模式在为华语影坛创造了一个个票房传奇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在题材选择与剧本改编环节的诸多问题。
(一)、竭泽而渔,滥用经典人物形象
排片率几乎占据2017年春节贺岁档半壁江山的《西游伏妖篇》,身披《西游记》这个超级题材,加之徐克、周星驰、吴亦凡等现象级影人联袂,拥有涵盖了“老中青幼”立体化的受众群体。然而,这艘“豪华巨轮”未能远航,最终收获16.49亿票房,低于2016年处于同等地位的《美人鱼》近一倍,其风采也远狲色于前作《西游降魔篇》。比票房更为惨淡的是口碑,“故事主线单调”、“笑料过时,人物设定无趣”、“台词生硬,演技狗血”,以上都是来自网络上对于此片的评价。
《西游记》与中国四大名著其他作品相比,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结构明晰,叙事生动,雅俗共赏。小说中充斥着若干自成体系的故事单元,其内容体量更加适合电影改编。然而近年来影视产业对于《西游记》题材的过度开发,几乎榨干了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已经变为了可以随时取用标签符号。程式化叙事难寻心意,内涵陈旧再难突破,虽有形骸,但缺血肉,空谈情怀,形似意远。接下来,还会有大量的《西游记》题材的影片上映,很难想象它们还会在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涟漪。
(二)、IP概念火热映射“故事荒”现状
当前整个影视行业几乎言必称IP,好像只要掌握了IP,就能同时拥有了观众和票房。悉数2016中国电影市场,有超过七成的华语电影作品都是来自于文学改编,真正优秀的原创影视作品凤毛麟角。创作优秀原创剧本,灵感、素材、时间三者缺一不可,精耕细作与细腻打磨的原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内容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扩大生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到其他领域寻找原材料为电影所用。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IP概念火爆恰恰反映出当前电影市场“故事荒”的现状,出众的原创剧本难寻踪迹,缺乏新颖的故事主线,导演与编剧只能去现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求灵感。“今天我们看到原创不足,沒有好剧本,没有好故事,恰恰是因为我们以前轻视编剧所尝到的恶果。这个恶果还有五年乃至十年才能吞食下去。”[2]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如是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热门IP形象的追捧与改编,原创剧本与原创作家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国内大众日益增长的品位和需求与优质原创影片数量屈指可数的矛盾逐步加深,华语电影市场的原创能力堪忧。
(三)、同质跟风现象严重,审美疲劳
2013年,影片《致青春》的上映开启了华语影坛青春怀旧的浪潮,再到之后《中国合伙人》、《匆匆那年》、《万物生长》等带有校园、初恋、创业元素作品的成功,大批热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进入影视取材库,彰显出蓬勃活力。
2016年暑期档成为了青春题材电影最后的疯狂,短短几个月间,包括《谁的青春不迷茫》、《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十余部题材一致,风格近似的作品扎堆上映。究其内容,情节撞车、演技生涩,影像大有拼凑之嫌,仅靠影坛“鲜肉”苦苦支撑,票房的惨淡顺理成章。
佳作成功之后的相继模仿,只会让观众生烦,市场冷却,同质化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一个题材若想真正成为常青树,就要精心策划、坚持原创、反复打磨、避免跟风。从武侠热的退潮、抗日剧的淡出到如今青春片的落寞,题材本身并无问题,皆因盲目跟风、市场饱和而导致黯然失色,着实令人惋惜。
(四)、同类题材各自为战,宏观思维缺失
《鬼吹灯》系列小说是一套涉及盗墓寻宝的悬疑小说集,在国内无数青年读者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该系列小说共有八部,分别讲述了八段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曲折离奇的盗墓故事,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盘曲交错,故事线丰盈庞大,结构缜密细腻,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奇幻史诗。2015年,《寻龙诀》与《九层妖塔》两部改编自《鬼吹灯》系列小说的影视作品上映。两部作品,无论是从影像特征与叙事风格的视听语言角度,还是在制作水准与精神内涵的内容角度去分析,其都是大相径庭的。且不论孰优孰劣,同一系列的作品,不仅找不出任何内在关联,而且形成了市场对立的矛盾,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还要从版权的源头说起。 《鬼吹灯》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视改编权卖给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后四部版权则被万达影业买走,由双方共同开发。版权的不统一使得原著《鬼吹灯》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缺乏对于整条故事线的宏观布局。《九层妖塔》与《驯龙诀》两部电影由于票房利益等方面造成的对立局面,很难按照统一的逻辑构思在不同作品中展开协同叙事,分集之间伏笔与关联的缺失使得《鬼吹灯》系列电影在故事改编的起点就已经分道扬镳,继续走下去只会渐行渐远,很难想象《鬼吹灯》系列电影的未来价值几何。
如同《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星际迷航》中的“企业号”,这些日久弥新的故事元素,已经成为了系列电影中的招牌符号,这些元素在参与叙事的同时,也起到了穿针引线、关联剧情的作用,这正是以《鬼吹灯》为代表的国产改编影视中最为缺失的。
三、“后IP时代”重考影视作品价值真谛
如同经济危机的周而复始、王朝的兴衰迭代,我们见证了IP电影产业经历了从诞生、发展、狂热、衰退再到理智的发展周期。有人把华语电影市场过去的三年称为IP时代,迈入2017年,IP不那么热了,市场冷静了不少,那么如今,我们又该如何称呼它?面对变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一)、去标签化,回归故事本真
自IP概念进入电影产业,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描述何谓IP电影。“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尺约束IP电影的范畴,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即将上映的新作便会相当设法为自己贴上IP标签。2016年,带有IP概念的华语电影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放眼2017年,其比率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概念丧失了其独特性,索性主动淡化。电影自诞生以来,天生就有对其他艺术作品的依赖,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IP电影概念,只不过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说辞。[3]
剧本和内容本身才是电影的灵魂,仅仅是IP本身无法打动观众,观众只会为好的故事买单。无论是格里菲斯的剪辑革新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都是在用不同手段完善、丰富、创新电影讲故事的手段。[4]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观众的心理诉求正在慢慢地从电影的宣泄功能过渡到在电影中寻找情感交流和价值建构中。题材再妙,阵容再强,没有好的故事作为支撑,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立足。
“跨媒体”视野下,丰盈的故事线需具备无限的广度与纵深。一方面,故事内涵越丰富,涉及面越广,涉及的人群就越广泛,所提供的体验就会越丰富,此为广度;另一方面,故事中应有值得钻研、实践的元素,有意识的引导大众用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探究故事内涵,此为纵深。
(二)、宏观叙事,可持续发展
跨媒体叙事与传统叙事手法不同,它并不局限在一部电影里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而是有意将电影放置在媒体环境中,将故事视为连贯电影与电视、网络、出版物、动漫、游戏等多种媒体的重要载体。[5]
《金刚狼3之殊死一战》登陆中国电影市场,这是“金刚狼”系列电影中的最后一部,曾经骁勇善战“金刚狼”步入老年,影片最后,英雄末路,耗尽最后一点能量,永远的离开了热爱他的“粉丝”。2000年,“金刚狼”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在终篇《殊死一战》的结尾,一群同样拥有超能力的年轻人,艰难战胜反派,在安葬金刚狼后奔向远方,在航拍与音乐的配合下,影片的收官方式极具“责任交接”的仪式感,给予了漫威粉丝们无限遐想,也许在不久后的将来,他们之中的一员会成为漫威动画中新的领袖,关于他们的故事会再次拍成电影,称霸影坛数十载。
经典一定是IP,然而不是所有IP都一定是经典。任何血肉丰满的剧中人物,其艺术生命都是动态发展的,艺术创作过程要尊重艺术生命力的自律性。一方面,要勇于創造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保有充沛艺术生命力和显著影响力经典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要为剧中人物搭建多元的生存环境,制定周密的成长计划,围绕一个统一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开相互独立,但逻辑上高度关联的故事主线,这样的角色会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如此宏观思维即可保证故事间的连续性,也是跨媒体叙事所要求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
美国漫威漫画公司打造的超级英雄系列便得益于此。目前,已有《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蜘蛛侠》等数十部单人传记类电影上映,影片中的主角也可联合起来出现在《复仇者联盟》里,共抗外敌。
四、融合趋势下探索“跨媒体”叙事新思维
自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影片中必然透着文学的底色,文学表达静态的美,而电影将之扩展到各个感官的体验,使文字运动起来。[6]电影来源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传统视野下,电影作为一种光影媒介,在与小说、漫画、音乐、游戏、广播等多种媒介形式做信息输送时,始终是以单向线性的方式进行。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经典漫画人物搬上荧幕,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一部佳作。然而,却鲜有优秀原创影视作品向其他艺术门类辐射的状况发生,电影始终处于跨媒介改编链条的末端。
在当今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致使媒介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全媒体时代下,不同媒介之间的交互已不仅仅是二元化简单连接,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动静结合、即时取用、交互联动。这种变革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众获取影片内容及信息的渠道不再仅限于银幕本身,电影的价值也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观众在进入到影院观影之前就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各界对于电影的评价;在观影进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查询剧中人物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观影结束后,通过多种媒介与衍生商品继续填补观影体验时的空白。一个跨媒体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7]观影方式的改变催生出电影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力争“跨媒体”传播上游 电影产业面对媒介日趋融合的新形势,应当打破“从文学到电影”的单向式固有思维。电影不可一味追随文学,在多种艺术载体中,电影作为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应当成为整个“跨媒体”链条中的传播源头,电影作为故事内容的输出端,逐步辐射于文学、动漫、电视、游戏等媒介。当前以网络小说为蓝本改编创作的电影,因原著的火热,电影逐步沦为衍生品或者附属品,在影像叙事与情节构建方面受到了大量的约束。一线文学作品已经竞相被各大影视公司囤积,若继续抽干池水,捉尽池鱼,资源总有耗尽的时候。在政策扶持与奖励机制的正向引导下,从事影视剧本创作工作的团体与个人应主动转变思路,与其绞尽脑汁深挖现有的题材,不如发现新思路,创作新故事。
剧本创作是电影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源头的充盈与基石的牢固是做强做大整个产业的保证。源源不竭的文化原创力是重塑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底蕴的基石。电影艺术作为极具包容性的艺术门类归根结底还要看原创能力,看文化品质。优秀原创故事才是电影成为跨媒体传播源头的前提。
(二)、构建“跨媒体”生态体系
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互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使愈发延展的产业链条首位相接,织成网状结构。当前,我国电影产业与其他艺术门类或者媒介形式的互动仅止步第一层次,更深一层的融合与共享尚在襁褓之中。
媒介的种类的多样的,媒介的性质是丰富的,但是跨媒体叙事的本质是在不同的平台与语言间得到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故事线。其最终目的在于完善多元媒体构建的故事世界,而非凸显单一媒体的叙事特权和中心地位。叙事越来越成为一种构建故事世界的艺术,因为艺术家们创造的这种引人情景是在單一作品中甚至在单一媒体中都无法得到完全探索和穷尽的。当前,我们几乎无法在一个独立的平台上得到全部的消息。建立以电影为辐射中心的生态系统有助于调动全部艺术载体协同叙事,使故事线在各个艺术形式中展开与流动,最终反哺于电影,相辅相成。
五、结论
毋庸置疑,华语电影市场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IP概念融入电影产业只是目前媒介传播多元化时代的特定产物,电影艺术作为一门极具包容性的综合艺术门类,集百家之所长,繁荣自身,无可非议。目前各媒介之间交互渗透势如破竹,融合的步伐不可阻挡。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变革之下,既要顺势而为,又要在融合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尊重电影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潘桦,李艳:《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跨媒体叙事解读》,《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
[2]《恢复编剧奖是对原创的尊重》,《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2/html/2012-07/18/content_601835.htm,2012年7月18日。
[3]《IP概念盛行的背后:资本在狂欢,电影想哭泣》,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5/03/29/1540941.html,2015年3月29日
[4]《电影讲好一个故事的标准是什么》,搜狐娱乐, http://yule.sohu.com/20161107/n472558571.shtml,2016年11月7日。
[5]王蕾:《亨利·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东南传播》,2012年第9期。
[6]《电影与文学:当经典遇上经典》,《文学报》,2014年6月12日,第2、3版。
[7][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
【关键词】:IP电影;跨媒体叙事;电影产业
一、引言
当前,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到国人群体意识下对于特定年代的人文情怀,再到拥有庞大“粉丝”社群网络游戏,大到某个文化现象,小到某个作品中的人物,仿佛一夜之间都被贴上了IP的标签。IP本意为“知识产权”,属法治概念范畴。当下,文化产业大繁荣,“互联网+”概念强势崛起,IP其内涵产生了无限的外延,在文学、影视、动画等文化产业中,IP概念已经延伸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 其叙事内容与叙事内容所依附的形象符号得以被更多的媒介负载。
纵览影史,不难发现,由小说、戏剧、新闻报道,甚至流行歌曲或电子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不胜枚举。当前电影产业中的IP概念,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基于其他媒介素材的影视剧本,改编必然意味着媒介的转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曾在2003年首次“跨媒体叙事”概念,他描绘了一种可以摆脱单一媒介限制,集合了电影、电视、文学、动画等平台的多维度立体化叙事模式。[1]可以说,该模式与当今带有IP概念的影视作品表现形式是完全吻合的。
二、IP电影现状分析
IP概念自2015年进入电影产业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从“灵丹妙药”到“野蛮生长”,IP 模式在为华语影坛创造了一个个票房传奇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在题材选择与剧本改编环节的诸多问题。
(一)、竭泽而渔,滥用经典人物形象
排片率几乎占据2017年春节贺岁档半壁江山的《西游伏妖篇》,身披《西游记》这个超级题材,加之徐克、周星驰、吴亦凡等现象级影人联袂,拥有涵盖了“老中青幼”立体化的受众群体。然而,这艘“豪华巨轮”未能远航,最终收获16.49亿票房,低于2016年处于同等地位的《美人鱼》近一倍,其风采也远狲色于前作《西游降魔篇》。比票房更为惨淡的是口碑,“故事主线单调”、“笑料过时,人物设定无趣”、“台词生硬,演技狗血”,以上都是来自网络上对于此片的评价。
《西游记》与中国四大名著其他作品相比,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结构明晰,叙事生动,雅俗共赏。小说中充斥着若干自成体系的故事单元,其内容体量更加适合电影改编。然而近年来影视产业对于《西游记》题材的过度开发,几乎榨干了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已经变为了可以随时取用标签符号。程式化叙事难寻心意,内涵陈旧再难突破,虽有形骸,但缺血肉,空谈情怀,形似意远。接下来,还会有大量的《西游记》题材的影片上映,很难想象它们还会在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涟漪。
(二)、IP概念火热映射“故事荒”现状
当前整个影视行业几乎言必称IP,好像只要掌握了IP,就能同时拥有了观众和票房。悉数2016中国电影市场,有超过七成的华语电影作品都是来自于文学改编,真正优秀的原创影视作品凤毛麟角。创作优秀原创剧本,灵感、素材、时间三者缺一不可,精耕细作与细腻打磨的原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内容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扩大生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到其他领域寻找原材料为电影所用。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IP概念火爆恰恰反映出当前电影市场“故事荒”的现状,出众的原创剧本难寻踪迹,缺乏新颖的故事主线,导演与编剧只能去现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求灵感。“今天我们看到原创不足,沒有好剧本,没有好故事,恰恰是因为我们以前轻视编剧所尝到的恶果。这个恶果还有五年乃至十年才能吞食下去。”[2]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如是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热门IP形象的追捧与改编,原创剧本与原创作家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国内大众日益增长的品位和需求与优质原创影片数量屈指可数的矛盾逐步加深,华语电影市场的原创能力堪忧。
(三)、同质跟风现象严重,审美疲劳
2013年,影片《致青春》的上映开启了华语影坛青春怀旧的浪潮,再到之后《中国合伙人》、《匆匆那年》、《万物生长》等带有校园、初恋、创业元素作品的成功,大批热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进入影视取材库,彰显出蓬勃活力。
2016年暑期档成为了青春题材电影最后的疯狂,短短几个月间,包括《谁的青春不迷茫》、《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十余部题材一致,风格近似的作品扎堆上映。究其内容,情节撞车、演技生涩,影像大有拼凑之嫌,仅靠影坛“鲜肉”苦苦支撑,票房的惨淡顺理成章。
佳作成功之后的相继模仿,只会让观众生烦,市场冷却,同质化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一个题材若想真正成为常青树,就要精心策划、坚持原创、反复打磨、避免跟风。从武侠热的退潮、抗日剧的淡出到如今青春片的落寞,题材本身并无问题,皆因盲目跟风、市场饱和而导致黯然失色,着实令人惋惜。
(四)、同类题材各自为战,宏观思维缺失
《鬼吹灯》系列小说是一套涉及盗墓寻宝的悬疑小说集,在国内无数青年读者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该系列小说共有八部,分别讲述了八段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曲折离奇的盗墓故事,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盘曲交错,故事线丰盈庞大,结构缜密细腻,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奇幻史诗。2015年,《寻龙诀》与《九层妖塔》两部改编自《鬼吹灯》系列小说的影视作品上映。两部作品,无论是从影像特征与叙事风格的视听语言角度,还是在制作水准与精神内涵的内容角度去分析,其都是大相径庭的。且不论孰优孰劣,同一系列的作品,不仅找不出任何内在关联,而且形成了市场对立的矛盾,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还要从版权的源头说起。 《鬼吹灯》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视改编权卖给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后四部版权则被万达影业买走,由双方共同开发。版权的不统一使得原著《鬼吹灯》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缺乏对于整条故事线的宏观布局。《九层妖塔》与《驯龙诀》两部电影由于票房利益等方面造成的对立局面,很难按照统一的逻辑构思在不同作品中展开协同叙事,分集之间伏笔与关联的缺失使得《鬼吹灯》系列电影在故事改编的起点就已经分道扬镳,继续走下去只会渐行渐远,很难想象《鬼吹灯》系列电影的未来价值几何。
如同《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星际迷航》中的“企业号”,这些日久弥新的故事元素,已经成为了系列电影中的招牌符号,这些元素在参与叙事的同时,也起到了穿针引线、关联剧情的作用,这正是以《鬼吹灯》为代表的国产改编影视中最为缺失的。
三、“后IP时代”重考影视作品价值真谛
如同经济危机的周而复始、王朝的兴衰迭代,我们见证了IP电影产业经历了从诞生、发展、狂热、衰退再到理智的发展周期。有人把华语电影市场过去的三年称为IP时代,迈入2017年,IP不那么热了,市场冷静了不少,那么如今,我们又该如何称呼它?面对变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一)、去标签化,回归故事本真
自IP概念进入电影产业,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描述何谓IP电影。“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尺约束IP电影的范畴,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即将上映的新作便会相当设法为自己贴上IP标签。2016年,带有IP概念的华语电影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放眼2017年,其比率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概念丧失了其独特性,索性主动淡化。电影自诞生以来,天生就有对其他艺术作品的依赖,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IP电影概念,只不过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说辞。[3]
剧本和内容本身才是电影的灵魂,仅仅是IP本身无法打动观众,观众只会为好的故事买单。无论是格里菲斯的剪辑革新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都是在用不同手段完善、丰富、创新电影讲故事的手段。[4]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观众的心理诉求正在慢慢地从电影的宣泄功能过渡到在电影中寻找情感交流和价值建构中。题材再妙,阵容再强,没有好的故事作为支撑,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立足。
“跨媒体”视野下,丰盈的故事线需具备无限的广度与纵深。一方面,故事内涵越丰富,涉及面越广,涉及的人群就越广泛,所提供的体验就会越丰富,此为广度;另一方面,故事中应有值得钻研、实践的元素,有意识的引导大众用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探究故事内涵,此为纵深。
(二)、宏观叙事,可持续发展
跨媒体叙事与传统叙事手法不同,它并不局限在一部电影里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而是有意将电影放置在媒体环境中,将故事视为连贯电影与电视、网络、出版物、动漫、游戏等多种媒体的重要载体。[5]
《金刚狼3之殊死一战》登陆中国电影市场,这是“金刚狼”系列电影中的最后一部,曾经骁勇善战“金刚狼”步入老年,影片最后,英雄末路,耗尽最后一点能量,永远的离开了热爱他的“粉丝”。2000年,“金刚狼”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在终篇《殊死一战》的结尾,一群同样拥有超能力的年轻人,艰难战胜反派,在安葬金刚狼后奔向远方,在航拍与音乐的配合下,影片的收官方式极具“责任交接”的仪式感,给予了漫威粉丝们无限遐想,也许在不久后的将来,他们之中的一员会成为漫威动画中新的领袖,关于他们的故事会再次拍成电影,称霸影坛数十载。
经典一定是IP,然而不是所有IP都一定是经典。任何血肉丰满的剧中人物,其艺术生命都是动态发展的,艺术创作过程要尊重艺术生命力的自律性。一方面,要勇于創造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保有充沛艺术生命力和显著影响力经典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要为剧中人物搭建多元的生存环境,制定周密的成长计划,围绕一个统一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开相互独立,但逻辑上高度关联的故事主线,这样的角色会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如此宏观思维即可保证故事间的连续性,也是跨媒体叙事所要求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
美国漫威漫画公司打造的超级英雄系列便得益于此。目前,已有《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蜘蛛侠》等数十部单人传记类电影上映,影片中的主角也可联合起来出现在《复仇者联盟》里,共抗外敌。
四、融合趋势下探索“跨媒体”叙事新思维
自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影片中必然透着文学的底色,文学表达静态的美,而电影将之扩展到各个感官的体验,使文字运动起来。[6]电影来源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传统视野下,电影作为一种光影媒介,在与小说、漫画、音乐、游戏、广播等多种媒介形式做信息输送时,始终是以单向线性的方式进行。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经典漫画人物搬上荧幕,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一部佳作。然而,却鲜有优秀原创影视作品向其他艺术门类辐射的状况发生,电影始终处于跨媒介改编链条的末端。
在当今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致使媒介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全媒体时代下,不同媒介之间的交互已不仅仅是二元化简单连接,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动静结合、即时取用、交互联动。这种变革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众获取影片内容及信息的渠道不再仅限于银幕本身,电影的价值也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观众在进入到影院观影之前就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各界对于电影的评价;在观影进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查询剧中人物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观影结束后,通过多种媒介与衍生商品继续填补观影体验时的空白。一个跨媒体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7]观影方式的改变催生出电影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力争“跨媒体”传播上游 电影产业面对媒介日趋融合的新形势,应当打破“从文学到电影”的单向式固有思维。电影不可一味追随文学,在多种艺术载体中,电影作为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应当成为整个“跨媒体”链条中的传播源头,电影作为故事内容的输出端,逐步辐射于文学、动漫、电视、游戏等媒介。当前以网络小说为蓝本改编创作的电影,因原著的火热,电影逐步沦为衍生品或者附属品,在影像叙事与情节构建方面受到了大量的约束。一线文学作品已经竞相被各大影视公司囤积,若继续抽干池水,捉尽池鱼,资源总有耗尽的时候。在政策扶持与奖励机制的正向引导下,从事影视剧本创作工作的团体与个人应主动转变思路,与其绞尽脑汁深挖现有的题材,不如发现新思路,创作新故事。
剧本创作是电影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源头的充盈与基石的牢固是做强做大整个产业的保证。源源不竭的文化原创力是重塑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底蕴的基石。电影艺术作为极具包容性的艺术门类归根结底还要看原创能力,看文化品质。优秀原创故事才是电影成为跨媒体传播源头的前提。
(二)、构建“跨媒体”生态体系
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互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使愈发延展的产业链条首位相接,织成网状结构。当前,我国电影产业与其他艺术门类或者媒介形式的互动仅止步第一层次,更深一层的融合与共享尚在襁褓之中。
媒介的种类的多样的,媒介的性质是丰富的,但是跨媒体叙事的本质是在不同的平台与语言间得到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故事线。其最终目的在于完善多元媒体构建的故事世界,而非凸显单一媒体的叙事特权和中心地位。叙事越来越成为一种构建故事世界的艺术,因为艺术家们创造的这种引人情景是在單一作品中甚至在单一媒体中都无法得到完全探索和穷尽的。当前,我们几乎无法在一个独立的平台上得到全部的消息。建立以电影为辐射中心的生态系统有助于调动全部艺术载体协同叙事,使故事线在各个艺术形式中展开与流动,最终反哺于电影,相辅相成。
五、结论
毋庸置疑,华语电影市场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IP概念融入电影产业只是目前媒介传播多元化时代的特定产物,电影艺术作为一门极具包容性的综合艺术门类,集百家之所长,繁荣自身,无可非议。目前各媒介之间交互渗透势如破竹,融合的步伐不可阻挡。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变革之下,既要顺势而为,又要在融合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尊重电影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潘桦,李艳:《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跨媒体叙事解读》,《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
[2]《恢复编剧奖是对原创的尊重》,《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2/html/2012-07/18/content_601835.htm,2012年7月18日。
[3]《IP概念盛行的背后:资本在狂欢,电影想哭泣》,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5/03/29/1540941.html,2015年3月29日
[4]《电影讲好一个故事的标准是什么》,搜狐娱乐, http://yule.sohu.com/20161107/n472558571.shtml,2016年11月7日。
[5]王蕾:《亨利·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东南传播》,2012年第9期。
[6]《电影与文学:当经典遇上经典》,《文学报》,2014年6月12日,第2、3版。
[7][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