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陆军为何重新“拥抱”半自动狙击步枪?
1993年,美国三角洲部队狙击手兰德尔舒加特和加里·戈登在摩加迪沙的英勇表现极好地证明了狙击手在部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敌人试图袭击一批空降的黑鹰机组乘员时,舒加特手持一支经过改进的M14步枪,戈登则凭借一支改造过的CAR 15步枪将这伙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表现以及美军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作战经验进一步清楚地表明,狙击手小组不仅需要具备近距离精确射击能力,还必须能够有效压制914m(1000码)距离上的敌人。因此,美国陆军狙击手需要一种火力强、射程远的新式武器,狙击步枪采用半自动原理则可满足这些需求。
现实这一需求是美军重新“拥抱”半自动狙击步枪的根本原因,而半自动狙击步枪的诸多优势则是美军选择这种武器的深层原因。
半自动武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实施快速射击,这在战术上有诸多好处。首先是适合目标众多的场合,假如射击的速度能提高1倍,就等于火力增强了1倍。
其次是提高了自卫效能,狙击手固然应该保持隐秘,避免被追踪、围剿,但在现今低强度、军民混杂的城镇战场环境中,难保不会突然遭遇民兵或游击队,此时一支半自动狙击步枪可以免除多带一支自卫枪支的负担。
再者,半自动武器的射击速度在中短距离的狙击中也比较有利,狙击时射击时间间隔越长,敌人就越有机会躲避或逃跑,相对于非自动狙击步枪,半自动狙击步枪射击的时间间隔短,减小了对手逃跑的机会。另外,狙击手虽然个个都是百发百中的射击高手,但是人终究会有失手的时候,如能不失时机地补上第二枪,很可能是挽回整个战局的关键。
能否成为美陆军狙击手的理想武器?
M110狙击步枪自2005年使用以来,服役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一致好评,近期甚至不时从战场上传回一些负面声音。例如,M110的可靠性就遭到非议,据称除了沿袭M16系武器导气管式导气方式的固有弱点外,M110在装上消声器后更容易导致气孔的堵塞而造成故障。一些资深狙击高手不客气地公开表示:“我宁可靠自己的手来退壳、上膛”、“导气式武器终究比较容易产生故障”。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狙击小组组长则抱怨他手下的3支M110狙击步枪的发射机组件发生故障,变成了两发或三发点射,不得不送回原厂维修。
精度差更是M110被批评的重心,有人称其精度不如M24,而且射程也并不比M24远多少,有时还需要带着M24一并上阵。
毕竟一件新武器取代旧武器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阵痛和不适应,对这些负面评价,不妨理性地审视一下——
可靠性不足?
先来看可靠性的问题。就直接比较而言,只要制造品质相当,简单到几乎不能再简单的非自动狙击步枪,其可靠性自然胜过半自动狙击步枪。但相对而言,难道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可靠性就会低劣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就算M110沿袭M16系步枪的导气管式导气方式确实容易发生故障,但实际在恶劣风沙环境中测试的故障率,最糟也不过是1.4%,也就是大约每70发枪弹产生1次故障。这对常常要连发的突击步枪来说固然很致命,但对要求精确猎杀,以一击必杀为标准的狙击步枪来说,却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说狙击手平均1.5发枪弹可歼敌1人,以此比例计算,M110在击毙50人时才会出现一次故障,这可能是不少狙击手整个服役生涯都不会累计到的记录。换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可靠性足可应付狙击任务的射击频率,所需要注意的只是枪械平时的维护保养。
至于特别提出M110的发射机组件问题,就算不能归因于单纯的偶然或使用与训练上的缺失,也绝对是容易改善的小毛病。
精度差、射程近?
再来看精度与射程。一钱使用者的意见当然不是出于内心成见,M110可能真的无法达到美陆军最初的要求,至少精度方面未达到M24狙击步枪的IMOA的射击精度。但必须考虑一下,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是不是一定要达到1MOA?就枪弹本身的性能而言,就算使用狙击专用的M852 7.62mm竞赛级枪弹,质量不过10g左右的弹头加上800m/s的初速,若是受到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实在无法在600m以上的距离达到满意的稳定性。换句话说,IMOA的精度对于一支使用7.62×51mm枪弹的狙击步枪来说,根本没有关键的意义。更何况,军队狙击不是射击竞赛,也不是解救人质,不管是一枪爆头,还是打中躯干而重伤倒地,狙击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至于说7.62mm NATO狙击步枪射程近,其实,M24狙击步枪当初设计时也预留了空间,可以进一步改造为0.338英寸口径的武器,但20年来又有多少M24真的这么改造了呢?
这其实就变相说明了7.62mmNATO口径的狙击步枪在800m处的狙击能力是不错的。即使是有少数特殊单位需要0.338英寸口径的狙击步枪,但不会撼动7.62×51mm作为狙击步枪主流口径的地位,此种弹药足以满足一般情况下的狙击射程要求。
易暴露目标
除了上述两种不同意见外,还有人持一种观点,即半自动狙击步枪容易暴露自身位置。
这类说法的首要理由是认为半自动狙击步枪在同一位置上连续射击,容易暴露射手的位置。半自动狙击步枪容易暴露射手位置,受指责之一便是其四散的弹壳,他们认为非自动狙击步枪可以由射手自己选择退壳的时机,而半自动狙击步枪却非如此。话虽如此,但小小的弹壳在作战时就真的那么显眼吗?在300m外就算是一个人体的正面都比1根指头还窄,区区几厘米长的弹壳在这种距离下不过是一粒细沙的大小,何况还得在弹壳跳出到落地的这短短一秒内发现。
受指责之二是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发射痕迹会暴露射手位置,其实这一指责同样也是太过夸大。半自动狙击步枪并不是机枪那样的连发射击,不会产生连续的火光,就算是一阵5、6发枪弹的快速射击,要在五六百米的远距离下暴露也没那么容易,何况狙击步枪还可加装消声器。
驳斥了这么多负面论调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支枪的实际射击效果。
M110射击实效
射击时,放置好沙袋,打开哈里斯两脚架。透过刘坡尔德瞄准镜观察到的图像十分清晰,即使图像的边缘部分也没有失真,对准目标的橙色亮点十分显眼。插上弹匣并释放枪机,枪机顺畅地向前滑动同时将第一发枪弹推入弹膛。将快慢机扳到“射击”位置时,控制机构没有任何松动或摇晃的感觉,牢牢地一步到位。
M110狙击步枪射击时的噪声很低,后坐力也不大。除此之外,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没有任何明显的振动。大多数批量生产的半自动步枪在射击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稳定或振动,尤其是发射头几百发枪弹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零部件制造太粗糙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装配过松或过紧而导致的。然而,M110狙击步枪在设计、制造和装配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这些潜在的问题,并且在出厂前就进行了实弹试验。因此,每一支送到士兵手中的步枪系统都是随时能够进入战斗准备的。
在200m处连续射击了两组弹头质量10.9g的温彻斯特一级比赛弹。第一组弹着点都落在人形靶胸部中心区域50.8mm的红色区域内,散布圆直径为63mm,精度为1.1MOA,稍大于1MOA。第二组的散布圆直径是67mm,比上一组胸环靶稍大一些。
M110半自动狙击步枪装备陆军是有理由支撑的,至于一些零星的负面声音,要清醒地、辩证地认识。
编辑/刘兰芳
1993年,美国三角洲部队狙击手兰德尔舒加特和加里·戈登在摩加迪沙的英勇表现极好地证明了狙击手在部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敌人试图袭击一批空降的黑鹰机组乘员时,舒加特手持一支经过改进的M14步枪,戈登则凭借一支改造过的CAR 15步枪将这伙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表现以及美军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作战经验进一步清楚地表明,狙击手小组不仅需要具备近距离精确射击能力,还必须能够有效压制914m(1000码)距离上的敌人。因此,美国陆军狙击手需要一种火力强、射程远的新式武器,狙击步枪采用半自动原理则可满足这些需求。
现实这一需求是美军重新“拥抱”半自动狙击步枪的根本原因,而半自动狙击步枪的诸多优势则是美军选择这种武器的深层原因。
半自动武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实施快速射击,这在战术上有诸多好处。首先是适合目标众多的场合,假如射击的速度能提高1倍,就等于火力增强了1倍。
其次是提高了自卫效能,狙击手固然应该保持隐秘,避免被追踪、围剿,但在现今低强度、军民混杂的城镇战场环境中,难保不会突然遭遇民兵或游击队,此时一支半自动狙击步枪可以免除多带一支自卫枪支的负担。
再者,半自动武器的射击速度在中短距离的狙击中也比较有利,狙击时射击时间间隔越长,敌人就越有机会躲避或逃跑,相对于非自动狙击步枪,半自动狙击步枪射击的时间间隔短,减小了对手逃跑的机会。另外,狙击手虽然个个都是百发百中的射击高手,但是人终究会有失手的时候,如能不失时机地补上第二枪,很可能是挽回整个战局的关键。
能否成为美陆军狙击手的理想武器?
M110狙击步枪自2005年使用以来,服役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一致好评,近期甚至不时从战场上传回一些负面声音。例如,M110的可靠性就遭到非议,据称除了沿袭M16系武器导气管式导气方式的固有弱点外,M110在装上消声器后更容易导致气孔的堵塞而造成故障。一些资深狙击高手不客气地公开表示:“我宁可靠自己的手来退壳、上膛”、“导气式武器终究比较容易产生故障”。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狙击小组组长则抱怨他手下的3支M110狙击步枪的发射机组件发生故障,变成了两发或三发点射,不得不送回原厂维修。
精度差更是M110被批评的重心,有人称其精度不如M24,而且射程也并不比M24远多少,有时还需要带着M24一并上阵。
毕竟一件新武器取代旧武器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阵痛和不适应,对这些负面评价,不妨理性地审视一下——
可靠性不足?
先来看可靠性的问题。就直接比较而言,只要制造品质相当,简单到几乎不能再简单的非自动狙击步枪,其可靠性自然胜过半自动狙击步枪。但相对而言,难道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可靠性就会低劣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就算M110沿袭M16系步枪的导气管式导气方式确实容易发生故障,但实际在恶劣风沙环境中测试的故障率,最糟也不过是1.4%,也就是大约每70发枪弹产生1次故障。这对常常要连发的突击步枪来说固然很致命,但对要求精确猎杀,以一击必杀为标准的狙击步枪来说,却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说狙击手平均1.5发枪弹可歼敌1人,以此比例计算,M110在击毙50人时才会出现一次故障,这可能是不少狙击手整个服役生涯都不会累计到的记录。换言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可靠性足可应付狙击任务的射击频率,所需要注意的只是枪械平时的维护保养。
至于特别提出M110的发射机组件问题,就算不能归因于单纯的偶然或使用与训练上的缺失,也绝对是容易改善的小毛病。
精度差、射程近?
再来看精度与射程。一钱使用者的意见当然不是出于内心成见,M110可能真的无法达到美陆军最初的要求,至少精度方面未达到M24狙击步枪的IMOA的射击精度。但必须考虑一下,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是不是一定要达到1MOA?就枪弹本身的性能而言,就算使用狙击专用的M852 7.62mm竞赛级枪弹,质量不过10g左右的弹头加上800m/s的初速,若是受到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实在无法在600m以上的距离达到满意的稳定性。换句话说,IMOA的精度对于一支使用7.62×51mm枪弹的狙击步枪来说,根本没有关键的意义。更何况,军队狙击不是射击竞赛,也不是解救人质,不管是一枪爆头,还是打中躯干而重伤倒地,狙击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至于说7.62mm NATO狙击步枪射程近,其实,M24狙击步枪当初设计时也预留了空间,可以进一步改造为0.338英寸口径的武器,但20年来又有多少M24真的这么改造了呢?
这其实就变相说明了7.62mmNATO口径的狙击步枪在800m处的狙击能力是不错的。即使是有少数特殊单位需要0.338英寸口径的狙击步枪,但不会撼动7.62×51mm作为狙击步枪主流口径的地位,此种弹药足以满足一般情况下的狙击射程要求。
易暴露目标
除了上述两种不同意见外,还有人持一种观点,即半自动狙击步枪容易暴露自身位置。
这类说法的首要理由是认为半自动狙击步枪在同一位置上连续射击,容易暴露射手的位置。半自动狙击步枪容易暴露射手位置,受指责之一便是其四散的弹壳,他们认为非自动狙击步枪可以由射手自己选择退壳的时机,而半自动狙击步枪却非如此。话虽如此,但小小的弹壳在作战时就真的那么显眼吗?在300m外就算是一个人体的正面都比1根指头还窄,区区几厘米长的弹壳在这种距离下不过是一粒细沙的大小,何况还得在弹壳跳出到落地的这短短一秒内发现。
受指责之二是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发射痕迹会暴露射手位置,其实这一指责同样也是太过夸大。半自动狙击步枪并不是机枪那样的连发射击,不会产生连续的火光,就算是一阵5、6发枪弹的快速射击,要在五六百米的远距离下暴露也没那么容易,何况狙击步枪还可加装消声器。
驳斥了这么多负面论调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支枪的实际射击效果。
M110射击实效
射击时,放置好沙袋,打开哈里斯两脚架。透过刘坡尔德瞄准镜观察到的图像十分清晰,即使图像的边缘部分也没有失真,对准目标的橙色亮点十分显眼。插上弹匣并释放枪机,枪机顺畅地向前滑动同时将第一发枪弹推入弹膛。将快慢机扳到“射击”位置时,控制机构没有任何松动或摇晃的感觉,牢牢地一步到位。
M110狙击步枪射击时的噪声很低,后坐力也不大。除此之外,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没有任何明显的振动。大多数批量生产的半自动步枪在射击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稳定或振动,尤其是发射头几百发枪弹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零部件制造太粗糙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装配过松或过紧而导致的。然而,M110狙击步枪在设计、制造和装配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这些潜在的问题,并且在出厂前就进行了实弹试验。因此,每一支送到士兵手中的步枪系统都是随时能够进入战斗准备的。
在200m处连续射击了两组弹头质量10.9g的温彻斯特一级比赛弹。第一组弹着点都落在人形靶胸部中心区域50.8mm的红色区域内,散布圆直径为63mm,精度为1.1MOA,稍大于1MOA。第二组的散布圆直径是67mm,比上一组胸环靶稍大一些。
M110半自动狙击步枪装备陆军是有理由支撑的,至于一些零星的负面声音,要清醒地、辩证地认识。
编辑/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