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流行乐坛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前行甚至将众多大牌歌星的演唱会“唱入寻常百姓家”。可在演唱会之后的纷纷舆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以至于本来一场赏心悦目的音乐盛宴,变成了歌迷间日夜无休的“口水战”。对于演唱会这种大型的歌舞实践活动,其审美教育作用不可忽视。正确的音乐审美教育可使更多的人分辨出音乐的善恶,受到有益的教化,从而提升审美修养。
[关键词]流行演唱会;舆论;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1-0082-03
前言
2016年12月31日,著名歌唱家、中国新艺术音乐创立人龚琳娜,在听过流行天后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后,在微博上写下:“昨晚看了这个,我很难过。音色丢了,气息没了,音准走了。严重地跑调,就连非音乐专业的普通人都能听得出。对我来说,王菲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了,她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名声赚钱罢了……”紧接着无数的粉丝集体刷屏对王菲说“依然爱你”,使得龚的文艺批评十分刺眼,尤其他们还在龚的微博上留下了恶毒的评论,如:“你懂什么,你是哪里来的妖怪?”“王菲是歌后,她怎么跑调我们都接受,请您滚出歌坛”……而后龚琳娜的丈夫老锣,德国的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又发文《明星会过气,艺术会永存》批评“明星只是头衔,我们更应该理性地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歌迷朋友更是被激怒,呛声不断,力挺王菲。也有更多“神曲”《忐忑》的歌迷为了给龚琳娜“报仇”,又纷纷跑到王菲及其粉丝的微博下不断咒骂。
硝烟弥漫,“口水大战”日夜无休,像是打乒乓球似的让人应接不暇,谁之过错?怎样才能兴利除弊,使流行音乐健康蓬勃地发展,怎样才能理性冷静,还娱乐音乐一个门庭清静?如若我们对音乐审美教育有高度重视,就能从根源处切断对娱乐音乐的误解;有过正确的音乐审美教育经历,必定能轻易判断出什么才是值得留守的好音乐,什么才是值得用心去体验的审美经典,也不会把思想停留在肤浅庸俗的麻木表层,更不至于闹出一场流行演唱会后“骂杀”“捧杀”的笑话。
一、对流行歌曲基本概况的分析
(一)流行歌曲的基本特性
(1)大众性
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是有云泥之别的。艺术歌曲讲求专业、精致、完美,高端卓越的艺术品质是表演者追求的目标,所以作为严肃音乐会的观众也必须有一定基础的音乐修养,否则只是正襟危坐,腹内草莽罢了;而流行歌曲,尤其是本文所主要针对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则对观众没有任何“门槛”要求,例如:年龄、阶层、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不是问题,只要拿上音乐会门票,就一定能坐上音乐会“直通车”。
(2)娱乐性
“流行音乐演唱会体现出的是一种狂欢的精神,是人们心灵的释放,通过音响设备营造出一种狂欢的气氛,能够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来达到观众和演唱者之间的共鸣,实现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1]对于大多数的歌迷而言,愿意自掏腰包,甚至购买巨额演唱会门票,亦不顾天气的阴晴、交通的阻塞、座位的安危……足以看出,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气氛,一种特殊场合里的气氛,在这个特殊场合里,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求精神解放的快感。
(3)即时性
演唱会舞台是一种传递歌者表演与台下观众反馈的交流媒介,是跨越时空現象的全部体现。由时尚、主流、人际关系、审美观念、商业等各种文化元素组成,在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中,表演者和观众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大牌” 与“平民”间真切的情感交流,观众在这项大概持续两个小时的活动中完全放松式地参与了精神世界的自由翱翔。“与聆听唱片、电视播放等方式演出也不同:音乐的在场、明星的在场必然会充分调动受众的在场意识,歇斯底里的非常规状态、超脱现实的狂欢氛围决定了流行音乐演出具有即时消费、不可复制的精神特性。”[2]
(二)为什么歌迷力挺“跑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总结,对于流行音乐,除了歌唱本身,舞台上的化装、服装、舞蹈、灯光、背景、和声等一系列因素所交织成的光影变换所带给观众的视觉快感也是其主打。同样,歌迷也不是花钱来赏歌,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戴上耳机就能实现。他们只是重温偶像所带给自己的难以磨灭的情怀,抑或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回归和自我情感的找回。歌曲只是一种途径,它是怎样发生的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不变的歌手,不变的旋律,不变的回忆……所以谈到“情怀”这样一个大的话题:没有必要把专业上的东西拿过来斥责、批评,甚至是哗众取宠,这是“支持跑调”歌迷朋友们的心声。
(三)辩证思维看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了解了歌迷朋友为什么在王菲“走音”的情况下还那么支持她,可万事有双面,我们评价一种现象的是非,必须持辩证的态度,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搬弄是非。所以针对此次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后的不同声音,歌者的确应该对现场几万的观众甚至屏幕前没到现场的亿万观众负责任。在场所有的歌迷无一不是排除万难、千辛万苦地来到现场给偶像捧场、鼓励,其忠实态度令人敬畏,由此歌者更应回馈给歌迷万分的表演热情,演唱水平更应不在话下,常年坚持练声是对职业的尊重,不能“老王卖瓜”“吃老本”。作为多年来一位妇孺皆知的大牌明星,歌后王菲在娱乐圈的名气自不待言,而若只因名气“倚老卖老”,终究会被娱乐圈里实力派的新生后代所取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必须遵循其工作的客观规律,才不至于有失其职业的道德操守。就像龚琳娜在随后几日的微博中说的:“外在的成功,都是虚的,做好音乐才是本质。”“一贯的包庇和骄纵只会让人退步更快。”“中国乐坛‘皇帝的新装’要穿多久。”如果只是就着歌迷朋友的所谓“情怀”而常胜歌坛,似乎太牵强了。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来二去, 如何让双方心定口服,成了解决问题的核心。既不破坏歌迷朋友恋旧的情怀,又能理性客观地评价专业的好坏,岂不是一举两得?就像龚琳娜还说到了审美教育的问题:“我们的美育是缺失的,从小学开始就不重视音乐课,所以整体的音乐素养不高。可能有些人真的听不出跑调,那么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相信通过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剖析,我们一定不难找出矛盾的源头,还双方一个公平的解释,从而更高质量地享受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
谈到音乐审美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便不得不联想到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顾名思义,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把广大人民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人。详细地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分为狭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和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指审美主体在一切音乐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一切音乐审美活动对人产生的美感教育作用。[3]”而本文所主要论及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便是指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属于社会性质的音乐审美活动,只要通过正面的审美教育,便可以实现对广大歌迷朋友的正确引导。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
(1)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存
当然,音乐审美教育也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原则。任何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必须注重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与健康性,不能把一些下流低俗的音乐拿过来戕害人民,从而毒害和麻痹心灵;同样,歌曲的选取应注重经典性、艺术性,那些丝毫激荡不起情感共鸣的歌曲不应在公共场合传播,只有拥有高度鉴赏品质的歌曲才适宜传唱。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导致个人审美标准的差异。甚至相互间的审美观点会迥然不同,由此产生了个性化的审美理念,所以中国,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场音乐演唱会下来总是有千万种不同的审美观点,而“骂杀”“捧杀”似乎不足为奇了;但是一个统一的能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的审美观点应该确立生根,因为没有审美共性的音乐实践是怪诞而无法令人接受的。因此,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应融合共性与个性。
三、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紧迫性
(一)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特性
流行音乐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性,它多了人性化和自由化的东西,甚至加有属于时代的随意性。它毫无门槛地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俗称“接地气儿”,甚至有一些敢于挑战正统性、权威性的脾性。在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人们顶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对于精神解放的欲望出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而刚好流行音乐就有“解毒”的功能,它的灵活性、可运行性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加之多媒体音乐的盛行,更增强了流行音乐的理性品质。所以流行歌曲的审美行为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主流意识。“与严肃音乐会相比,流行音乐演唱会不受文化层次和文化修养的限制,所以受众庞大。”[4]
(二)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
通过上述对流行音乐审美特性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到其本质特征,而长盛不衰的流行经典使我们不得不继续深究其存在的功能价值及审美评价,还原其本来面目。到底歌迷朋友要的是怎样的流行经典?怎样才能避免会后不和谐声音的出现?下面我们试图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1)流行音乐的功能价值[BW(S(S,,)][BW)]
好的流行歌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而且有让人奋发向上的激励作用,例如:某高中学校常用流行歌《我相信》作为早读课前的铃声,那激昂的旋律使人全身血液沸腾:“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西汉《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此等等,足以证明音乐的存在价值。
相反,低级下流的音乐使人纸醉金迷,消沉麻痹,一场音乐会下来有部分人骂声不停,吐槽不断,甚至接下来的生活也尽是哀怨嗟叹。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自有音乐会的失败,例如:真善美标准的缺失;更不乏歌迷自身审美层次的低俗,例如:文化视野的狭窄,知识储备的短缺,审美观念的固封等,都会导致此现象的发生。
(2)流行音乐的审美评价
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活动,它以直接聆听和直接观赏为参与方式。在这个特别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得到直接的审美体验,例如:精神放松、思想自由、超越时空、情感共鸣等,这就是所谓的审美判断,亦可说成是简单的审美评价。例如:音乐会后被歌迷朋友常说的“真是动听”“太难听了,毁三观”,这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审美评价,它似乎是一种必须存在的音乐评论。当然这种评论不见得科学、公正,其中带有过多个人的主观色彩。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业余”的音乐评论并不具备充分的指导性质,或是压根儿就没有美学价值。谈到美学价值,便不得不说到美学价值的标准,若是单纯以歌迷朋友参差不齐的审美水平为审美依据,那么“骂杀”“捧杀”的现象依然会愈演愈烈,得不到恰当的解决。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审美标准,“我们必须尊重音乐美的规律,坚持马克思美学观为核心标准,结合个人有创造性的审美感受,进行科学的有创见的审美评价,以此才能促进音乐艺术的繁荣和人民审美趣味的健康发展。[5]”
(三)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回归
从舞台到艺术(技术)再到舞台的三大过程,无疑是三个重复循环的回归过程:一、表演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及审美行为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二、观众再把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经验,后结合自身多年的审美实践量化成审美积淀,从而形成固定的审美观念;三、表演者通过各种传媒方式接收到观众对于自己表演的反馈,从而更好地修正和完善自身的问题。
日积月累,水涨船高,舞台上的表演愈加完美,台下大众的审美素质也随之提高,这就是不设门槛的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有利循环,也正是音乐审美文化的本真找回。如若所有的审美听众都能拥有这样开阔的审美情怀,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以及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所有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将是一场毫无杂质的视听盛宴,像“骂杀”“捧杀”这等不文明的现象也会得以改善。
总结
听赏流行音乐会不是一件耗力费时的事情,而是通过对音乐审美文化的认知找回最初纯粹的心灵,最终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自由的天堂。众所周知,强国还需强文化,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和文化性,而流行音乐作为审美实践的一支主力军,它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它的传播速度之疾,影响效果之明显,自不待言。只要遵循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正确的审美教育途径,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流行音乐,这样不仅可以杜绝流行音乐负面舆论的产生,而且能够使广大的歌迷朋友受到有益的音乐教化,從而促进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庞忠海.试论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文化[J].科技展望,2014(24).
[2] 冯玲.流行音乐表演传播场域之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3).
[3]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 金宗静.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当代意义[J].学术交流,2012(S1).
[5]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0—51.
[关键词]流行演唱会;舆论;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1-0082-03
前言
2016年12月31日,著名歌唱家、中国新艺术音乐创立人龚琳娜,在听过流行天后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后,在微博上写下:“昨晚看了这个,我很难过。音色丢了,气息没了,音准走了。严重地跑调,就连非音乐专业的普通人都能听得出。对我来说,王菲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了,她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名声赚钱罢了……”紧接着无数的粉丝集体刷屏对王菲说“依然爱你”,使得龚的文艺批评十分刺眼,尤其他们还在龚的微博上留下了恶毒的评论,如:“你懂什么,你是哪里来的妖怪?”“王菲是歌后,她怎么跑调我们都接受,请您滚出歌坛”……而后龚琳娜的丈夫老锣,德国的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又发文《明星会过气,艺术会永存》批评“明星只是头衔,我们更应该理性地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歌迷朋友更是被激怒,呛声不断,力挺王菲。也有更多“神曲”《忐忑》的歌迷为了给龚琳娜“报仇”,又纷纷跑到王菲及其粉丝的微博下不断咒骂。
硝烟弥漫,“口水大战”日夜无休,像是打乒乓球似的让人应接不暇,谁之过错?怎样才能兴利除弊,使流行音乐健康蓬勃地发展,怎样才能理性冷静,还娱乐音乐一个门庭清静?如若我们对音乐审美教育有高度重视,就能从根源处切断对娱乐音乐的误解;有过正确的音乐审美教育经历,必定能轻易判断出什么才是值得留守的好音乐,什么才是值得用心去体验的审美经典,也不会把思想停留在肤浅庸俗的麻木表层,更不至于闹出一场流行演唱会后“骂杀”“捧杀”的笑话。
一、对流行歌曲基本概况的分析
(一)流行歌曲的基本特性
(1)大众性
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是有云泥之别的。艺术歌曲讲求专业、精致、完美,高端卓越的艺术品质是表演者追求的目标,所以作为严肃音乐会的观众也必须有一定基础的音乐修养,否则只是正襟危坐,腹内草莽罢了;而流行歌曲,尤其是本文所主要针对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则对观众没有任何“门槛”要求,例如:年龄、阶层、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不是问题,只要拿上音乐会门票,就一定能坐上音乐会“直通车”。
(2)娱乐性
“流行音乐演唱会体现出的是一种狂欢的精神,是人们心灵的释放,通过音响设备营造出一种狂欢的气氛,能够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来达到观众和演唱者之间的共鸣,实现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1]对于大多数的歌迷而言,愿意自掏腰包,甚至购买巨额演唱会门票,亦不顾天气的阴晴、交通的阻塞、座位的安危……足以看出,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气氛,一种特殊场合里的气氛,在这个特殊场合里,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求精神解放的快感。
(3)即时性
演唱会舞台是一种传递歌者表演与台下观众反馈的交流媒介,是跨越时空現象的全部体现。由时尚、主流、人际关系、审美观念、商业等各种文化元素组成,在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中,表演者和观众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大牌” 与“平民”间真切的情感交流,观众在这项大概持续两个小时的活动中完全放松式地参与了精神世界的自由翱翔。“与聆听唱片、电视播放等方式演出也不同:音乐的在场、明星的在场必然会充分调动受众的在场意识,歇斯底里的非常规状态、超脱现实的狂欢氛围决定了流行音乐演出具有即时消费、不可复制的精神特性。”[2]
(二)为什么歌迷力挺“跑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总结,对于流行音乐,除了歌唱本身,舞台上的化装、服装、舞蹈、灯光、背景、和声等一系列因素所交织成的光影变换所带给观众的视觉快感也是其主打。同样,歌迷也不是花钱来赏歌,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戴上耳机就能实现。他们只是重温偶像所带给自己的难以磨灭的情怀,抑或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回归和自我情感的找回。歌曲只是一种途径,它是怎样发生的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不变的歌手,不变的旋律,不变的回忆……所以谈到“情怀”这样一个大的话题:没有必要把专业上的东西拿过来斥责、批评,甚至是哗众取宠,这是“支持跑调”歌迷朋友们的心声。
(三)辩证思维看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了解了歌迷朋友为什么在王菲“走音”的情况下还那么支持她,可万事有双面,我们评价一种现象的是非,必须持辩证的态度,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搬弄是非。所以针对此次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后的不同声音,歌者的确应该对现场几万的观众甚至屏幕前没到现场的亿万观众负责任。在场所有的歌迷无一不是排除万难、千辛万苦地来到现场给偶像捧场、鼓励,其忠实态度令人敬畏,由此歌者更应回馈给歌迷万分的表演热情,演唱水平更应不在话下,常年坚持练声是对职业的尊重,不能“老王卖瓜”“吃老本”。作为多年来一位妇孺皆知的大牌明星,歌后王菲在娱乐圈的名气自不待言,而若只因名气“倚老卖老”,终究会被娱乐圈里实力派的新生后代所取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必须遵循其工作的客观规律,才不至于有失其职业的道德操守。就像龚琳娜在随后几日的微博中说的:“外在的成功,都是虚的,做好音乐才是本质。”“一贯的包庇和骄纵只会让人退步更快。”“中国乐坛‘皇帝的新装’要穿多久。”如果只是就着歌迷朋友的所谓“情怀”而常胜歌坛,似乎太牵强了。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来二去, 如何让双方心定口服,成了解决问题的核心。既不破坏歌迷朋友恋旧的情怀,又能理性客观地评价专业的好坏,岂不是一举两得?就像龚琳娜还说到了审美教育的问题:“我们的美育是缺失的,从小学开始就不重视音乐课,所以整体的音乐素养不高。可能有些人真的听不出跑调,那么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相信通过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剖析,我们一定不难找出矛盾的源头,还双方一个公平的解释,从而更高质量地享受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
谈到音乐审美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便不得不联想到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顾名思义,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把广大人民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人。详细地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分为狭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和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指审美主体在一切音乐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一切音乐审美活动对人产生的美感教育作用。[3]”而本文所主要论及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便是指广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属于社会性质的音乐审美活动,只要通过正面的审美教育,便可以实现对广大歌迷朋友的正确引导。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
(1)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存
当然,音乐审美教育也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原则。任何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必须注重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与健康性,不能把一些下流低俗的音乐拿过来戕害人民,从而毒害和麻痹心灵;同样,歌曲的选取应注重经典性、艺术性,那些丝毫激荡不起情感共鸣的歌曲不应在公共场合传播,只有拥有高度鉴赏品质的歌曲才适宜传唱。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导致个人审美标准的差异。甚至相互间的审美观点会迥然不同,由此产生了个性化的审美理念,所以中国,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场音乐演唱会下来总是有千万种不同的审美观点,而“骂杀”“捧杀”似乎不足为奇了;但是一个统一的能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的审美观点应该确立生根,因为没有审美共性的音乐实践是怪诞而无法令人接受的。因此,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应融合共性与个性。
三、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紧迫性
(一)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特性
流行音乐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性,它多了人性化和自由化的东西,甚至加有属于时代的随意性。它毫无门槛地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俗称“接地气儿”,甚至有一些敢于挑战正统性、权威性的脾性。在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人们顶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对于精神解放的欲望出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而刚好流行音乐就有“解毒”的功能,它的灵活性、可运行性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加之多媒体音乐的盛行,更增强了流行音乐的理性品质。所以流行歌曲的审美行为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主流意识。“与严肃音乐会相比,流行音乐演唱会不受文化层次和文化修养的限制,所以受众庞大。”[4]
(二)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
通过上述对流行音乐审美特性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到其本质特征,而长盛不衰的流行经典使我们不得不继续深究其存在的功能价值及审美评价,还原其本来面目。到底歌迷朋友要的是怎样的流行经典?怎样才能避免会后不和谐声音的出现?下面我们试图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1)流行音乐的功能价值[BW(S(S,,)][BW)]
好的流行歌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而且有让人奋发向上的激励作用,例如:某高中学校常用流行歌《我相信》作为早读课前的铃声,那激昂的旋律使人全身血液沸腾:“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西汉《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此等等,足以证明音乐的存在价值。
相反,低级下流的音乐使人纸醉金迷,消沉麻痹,一场音乐会下来有部分人骂声不停,吐槽不断,甚至接下来的生活也尽是哀怨嗟叹。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自有音乐会的失败,例如:真善美标准的缺失;更不乏歌迷自身审美层次的低俗,例如:文化视野的狭窄,知识储备的短缺,审美观念的固封等,都会导致此现象的发生。
(2)流行音乐的审美评价
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活动,它以直接聆听和直接观赏为参与方式。在这个特别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得到直接的审美体验,例如:精神放松、思想自由、超越时空、情感共鸣等,这就是所谓的审美判断,亦可说成是简单的审美评价。例如:音乐会后被歌迷朋友常说的“真是动听”“太难听了,毁三观”,这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审美评价,它似乎是一种必须存在的音乐评论。当然这种评论不见得科学、公正,其中带有过多个人的主观色彩。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业余”的音乐评论并不具备充分的指导性质,或是压根儿就没有美学价值。谈到美学价值,便不得不说到美学价值的标准,若是单纯以歌迷朋友参差不齐的审美水平为审美依据,那么“骂杀”“捧杀”的现象依然会愈演愈烈,得不到恰当的解决。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审美标准,“我们必须尊重音乐美的规律,坚持马克思美学观为核心标准,结合个人有创造性的审美感受,进行科学的有创见的审美评价,以此才能促进音乐艺术的繁荣和人民审美趣味的健康发展。[5]”
(三)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回归
从舞台到艺术(技术)再到舞台的三大过程,无疑是三个重复循环的回归过程:一、表演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及审美行为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二、观众再把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经验,后结合自身多年的审美实践量化成审美积淀,从而形成固定的审美观念;三、表演者通过各种传媒方式接收到观众对于自己表演的反馈,从而更好地修正和完善自身的问题。
日积月累,水涨船高,舞台上的表演愈加完美,台下大众的审美素质也随之提高,这就是不设门槛的流行音乐审美文化的有利循环,也正是音乐审美文化的本真找回。如若所有的审美听众都能拥有这样开阔的审美情怀,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以及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所有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将是一场毫无杂质的视听盛宴,像“骂杀”“捧杀”这等不文明的现象也会得以改善。
总结
听赏流行音乐会不是一件耗力费时的事情,而是通过对音乐审美文化的认知找回最初纯粹的心灵,最终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自由的天堂。众所周知,强国还需强文化,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和文化性,而流行音乐作为审美实践的一支主力军,它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它的传播速度之疾,影响效果之明显,自不待言。只要遵循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正确的审美教育途径,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流行音乐,这样不仅可以杜绝流行音乐负面舆论的产生,而且能够使广大的歌迷朋友受到有益的音乐教化,從而促进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庞忠海.试论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文化[J].科技展望,2014(24).
[2] 冯玲.流行音乐表演传播场域之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3).
[3]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 金宗静.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当代意义[J].学术交流,2012(S1).
[5]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