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蔡崇达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蔡崇达生在福建一个小渔村,构成他生命韵律的是倔强的母亲、固执的父亲、崇神的阿婆、乖巧的姐姐和勤劳朴实的村民、玩伴。然而突然有一天,记忆中那个高大的父亲患了偏瘫,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身上,而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也不得不顶替父亲,学会成为一家之主。
推荐者
郝婧
从小由隔辈人带大的女孩,21岁经历亲人离世。
推荐语
每个人生下来就只是一具皮囊,因为有了身边人给我们心中注入光亮,用心去点亮这具皮囊,它才活起来,成为一个“人”。
推荐故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你听好了,我是命里注定陪他过这坎的人,这是我们俩的事,和你没关系。”《皮囊》中的母亲固执地对儿子说着。这场景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姥姥生病的那个时候。那时,姥爷已经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记忆力退化,无论是面对他自小养大的儿子女儿,还是他一直疼愛的孙子孙女,他都全然想不起来了,看我们的目光如同看街上的陌生人一般。
可是,当姥姥从手术室被推出来的一刻,我却见到了一个不应在他脸上出现的表情——眉头乍一下松开,嘴角浮上一丝笑意,似乎欣慰中带着一点释然。
从那天起,他的病好像突然好了,好像重新被注入了活力,精神头儿一下子又回来了。那个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睡过觉、吃过饭的老人,竟然会每天雷打不动地定点跑到食堂打来姥姥爱喝的紫米粥,再回到重病患者病房门口,等着姥姥醒来,亲手喂给她喝。
细碎的阳光透过窗户的磨砂玻璃打在两个老人的脸上,在病房的地上映出两个紧靠在一起的身影。
这身影似乎与书中父母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半生相伴,他们之间的世界是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似乎就如囫囵的一整个一般。
其实,从前的我一直都不太理解他们之前的感情,我所想象的爱睛是相敬如宾,和和睦睦的;而他们却总是吵吵闹闹,争执不断。可在姥姥重病住院的这段时间,我却突然明白了,拌嘴只是他们的一种相处方式。风雨同舟一辈子,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来不需言表,早已融入了各自的生活,再也无法拆分。
这样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有当我们经历过这样长情的陪伴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吧。
精彩片段
父亲偏瘫的时候,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地跑到这些庙宇,一个个责问过去,为什么自己的夫君要有这样的命运。
说到底,母亲和神灵的交谈,从来是自问自笞,再让圣杯的组合回答是或者不是。母亲提供理解这些问题的可能性,“神灵”帮她随机选了其中一种。
母亲最终得到的答案是,那是你夫君的命数,但你是帮他度过的人。
我知道,那其实是母亲自己想要的答案。她骨子里头还藏着那个穿过乱流的莽撞女孩。
不顾医生“估计没法康复”的提醒。母亲任性地鼓励父亲,并和他制定三年的康复计划。三年后的结果当然落空,事实上,父亲因为身体的越发臃肿,行动越来越不便。
母亲坚持着每年带我去到各个寺庙任性地投掷圣杯,强硬地讨要到神明对父亲康复的“预言”,然后再一年年来责问,为什么没有兑现。
一年又一年,父亲那睡去的左半身,越发没有生机,但身材越发臃肿,而且似乎越来越肥硕。到了第四年的时候,每次摔倒,母亲一个人都无法把他扶起来。
母亲几次气急败坏地到寺庙来讨要说法。一次又一次,终于到那一年年底,她还是带着我到一座座寺庙祭拜过去……
从寺庙回来的路上,母亲打开天窗说亮话,异常冷静地交待她认为的安排:“你呢,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赚自己的钱,娶自己的老婆,过自己的日子,你父亲就交给我,他活一年,我肯定会硬扛着多活一年,我会伺候他吃穿起居。”
“但是你现在已经扶不起他了。”
“我可以。”
“但是你以后怎么能边赚钱边照顾他,而且你以后年纪大了,更没办法。”
“我可以。”
“但是你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肯定扛不住。”
母亲不耐烦地白了我一眼:“我可以。”
“但你们是我父母啊。”
母亲停下来,严厉地训斥我:“你听好了,我是命里注定陪他过这坎的人,这是我们俩的事情,和你没关系。”
“这是神灵说的。”母亲补充了下。
(有删节)
练笔区
看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请写下来与我们一同分享吧!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蔡崇达生在福建一个小渔村,构成他生命韵律的是倔强的母亲、固执的父亲、崇神的阿婆、乖巧的姐姐和勤劳朴实的村民、玩伴。然而突然有一天,记忆中那个高大的父亲患了偏瘫,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身上,而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也不得不顶替父亲,学会成为一家之主。
推荐者
郝婧
从小由隔辈人带大的女孩,21岁经历亲人离世。
推荐语
每个人生下来就只是一具皮囊,因为有了身边人给我们心中注入光亮,用心去点亮这具皮囊,它才活起来,成为一个“人”。
推荐故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你听好了,我是命里注定陪他过这坎的人,这是我们俩的事,和你没关系。”《皮囊》中的母亲固执地对儿子说着。这场景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姥姥生病的那个时候。那时,姥爷已经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记忆力退化,无论是面对他自小养大的儿子女儿,还是他一直疼愛的孙子孙女,他都全然想不起来了,看我们的目光如同看街上的陌生人一般。
可是,当姥姥从手术室被推出来的一刻,我却见到了一个不应在他脸上出现的表情——眉头乍一下松开,嘴角浮上一丝笑意,似乎欣慰中带着一点释然。
从那天起,他的病好像突然好了,好像重新被注入了活力,精神头儿一下子又回来了。那个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睡过觉、吃过饭的老人,竟然会每天雷打不动地定点跑到食堂打来姥姥爱喝的紫米粥,再回到重病患者病房门口,等着姥姥醒来,亲手喂给她喝。
细碎的阳光透过窗户的磨砂玻璃打在两个老人的脸上,在病房的地上映出两个紧靠在一起的身影。
这身影似乎与书中父母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半生相伴,他们之间的世界是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似乎就如囫囵的一整个一般。
其实,从前的我一直都不太理解他们之前的感情,我所想象的爱睛是相敬如宾,和和睦睦的;而他们却总是吵吵闹闹,争执不断。可在姥姥重病住院的这段时间,我却突然明白了,拌嘴只是他们的一种相处方式。风雨同舟一辈子,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来不需言表,早已融入了各自的生活,再也无法拆分。
这样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有当我们经历过这样长情的陪伴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吧。
精彩片段
父亲偏瘫的时候,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地跑到这些庙宇,一个个责问过去,为什么自己的夫君要有这样的命运。
说到底,母亲和神灵的交谈,从来是自问自笞,再让圣杯的组合回答是或者不是。母亲提供理解这些问题的可能性,“神灵”帮她随机选了其中一种。
母亲最终得到的答案是,那是你夫君的命数,但你是帮他度过的人。
我知道,那其实是母亲自己想要的答案。她骨子里头还藏着那个穿过乱流的莽撞女孩。
不顾医生“估计没法康复”的提醒。母亲任性地鼓励父亲,并和他制定三年的康复计划。三年后的结果当然落空,事实上,父亲因为身体的越发臃肿,行动越来越不便。
母亲坚持着每年带我去到各个寺庙任性地投掷圣杯,强硬地讨要到神明对父亲康复的“预言”,然后再一年年来责问,为什么没有兑现。
一年又一年,父亲那睡去的左半身,越发没有生机,但身材越发臃肿,而且似乎越来越肥硕。到了第四年的时候,每次摔倒,母亲一个人都无法把他扶起来。
母亲几次气急败坏地到寺庙来讨要说法。一次又一次,终于到那一年年底,她还是带着我到一座座寺庙祭拜过去……
从寺庙回来的路上,母亲打开天窗说亮话,异常冷静地交待她认为的安排:“你呢,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赚自己的钱,娶自己的老婆,过自己的日子,你父亲就交给我,他活一年,我肯定会硬扛着多活一年,我会伺候他吃穿起居。”
“但是你现在已经扶不起他了。”
“我可以。”
“但是你以后怎么能边赚钱边照顾他,而且你以后年纪大了,更没办法。”
“我可以。”
“但是你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肯定扛不住。”
母亲不耐烦地白了我一眼:“我可以。”
“但你们是我父母啊。”
母亲停下来,严厉地训斥我:“你听好了,我是命里注定陪他过这坎的人,这是我们俩的事情,和你没关系。”
“这是神灵说的。”母亲补充了下。
(有删节)
练笔区
看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请写下来与我们一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