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教育问题省思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教育规模、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效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在肯定我国农村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纵观其在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它与新农村建设对教育的要求仍有距离,农村教育中存有的问题也值得我们省思。
  
  一、农村教育存有的问题省思
  
  (一)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亟待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总人口13.2亿。农村人口7.2亿,占我国总人口的55%。我国53100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来看,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总计达到89%,而农业从业人员中,有数据显示这一比例高达95.7%。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的94万人,仅占46.9%。在职业教育方面,全国只有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这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与更需要有职业技术人员的农村市场相比,显然是个不协调的比例。另外,成人文化技术培训供给不足,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城乡教育差距过大
  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较,其主要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师队伍生存环境恶劣等方面。
  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近年来,虽然全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1%,但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也几乎恒定地保持在100万人左右。据计算,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十五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
  由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二元分割,农村教育接受着与城市教育的不同宿命,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小学为1014元,初中为1074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城乡之比均达到1.2:1。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城乡差距高达1.4:1。目前,我国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还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原因,在有限的投入中,农村教育所占的比例就更小。这就直接导致农村学校的建筑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一系列基础设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城市学校都不可相提并论。有的农村小学想争取几万元危房改造的费用难上加难,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要进行实验室改造却可以轻而易举的争取到百万元的专项资金。
  目前,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中,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年龄结构偏大,接受新知识较慢,业务能力需要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真正的师范生或大学毕业生因为编制得不到落实不愿到农村从事教育,另一方面,农村优秀的骨干教师也因待遇和福利流向城市学校,这就造成农村教育急需教师,而城市的大量师范毕业生却找不到学校安置的尴尬局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现行体制和人事制度,从一开始就朝着偏向城市教育优先发展而存在。
  
  (三)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农村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及中西部发展规模、质量、速度、普及率和普及程度上的差异。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显示,在受教育程度上,农村劳动力文盲、外出从业劳动力文盲、农村从业人员文盲所占比率东部及东北地区分别为7.2%、1.4%和0.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4%、2.8%和21.7%。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但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无法消除的。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利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四)农村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上的弱势导致其在教育发展上的弱势。随之而来的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不高、经济待遇过低、农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服务难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办学资金不足是阻滞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讲,影响农村教育最根本问题是办学经费紧张,教育经费投入量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育资金投向上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于各地区县级财力的不均衡性和税费改革形成的基础教育的经费缺口,致使地方财政难以担负起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重任,而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教育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因为政府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义务教育发展规模的需要,后来出台的转移支付政策,其转移支付数额远远少于原来的教育附加费,已有的转移支付费用经过层层划拨,甚至扣留、挪用,真正为了学校教育产生实效的已所剩无几。200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学生人均公用教育经费每年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经费一分钱没有的县有1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教育不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当前农村教育中的学生辍学率及“返肓”率居高不下、“读书不如打工”等新读书无用论的流行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的消解对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现阶段应在落实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职能,调节政府间财力,实现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城市向农村、上级向基层、非义务教育向义务教育的适度转移。第一,要保证国家财政投入的总量,综合核定各地区的发展实际,逐步追加投入。第二,在目前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的现实下,应保证投入资金向农村教育的倾斜。按“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思路,保证其经费增长的速度高于城市。第三,在政府办学的主体条件下,通过利息贴补、专项补助、税收优惠等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农村基础教育。第四,加快资金预算、管理、分配和使用的法制化进程,完善农村教育资金的法规和制度。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合理调度资金,保证教育资金不被截留、挪用和占用,以期使有限的资金投入 获取最大的教育收益。第五,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重新划分投入主体的责任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人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和广大贫困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中央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拨款,县级政府起辅助作用的投人体制。第六,加大对农村教育均等化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中要按一个比例分离出义务教育经费,要求接受资金的下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各地财政状况要根据其财政收支进行科学、合理测定,科学准确地把握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额的尺度,使得结构合理优化,更好地支持农村义务教育。
  
  (二)创建城乡教育交流体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让城乡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成果等方面互为融通,达到师资配备的一体化、督导评估的一体化和学校管理的一体化。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落实“师役制”,即让即将从事教育行业的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锻炼。这也是解决农村师资力量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师役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合理配置教师,从而有效的解决农村教师师资水平偏低、数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是非常有益的锻炼。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及继续深造的力度,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这是解决农村教育水平落后的根本措施。因为,农村教师植根于农村教育,更了解农村教育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这些问题和症结的消除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广大的农村教师来实现。要在农村中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择优上岗、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建立骨干教师的考核管理机制,尤其要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三)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目前,要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减小辍学率,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下一步基础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同时,立足于农村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不仅可以转移大量的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可以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面向农村找出路,促进农村本土经济的发展。第一、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实行多种学制、多种课程类型的相互融合、协调的弹性动态结构,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道。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内部建立“多人口”和“多出口”的通道,为农村青年开辟成长成材的多种途径。第二、从农村实际出发实行开放式教育。实行课内外和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为主体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兴农爱农、服务农村的思想意识。
其他文献
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南面。荔浦县衣架产业是荔浦的传统优势产业,荔浦县衣架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荔浦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衣架市场的竞争
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精准营销成为可能。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偏好和个人信息等数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目标营销,完善产品运营,提升用户体验。但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它处于承上启下、联接城乡各个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重大比例,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期刊
一、学校教育及其功能    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化教育的形式,自产生以来,即具有各不相同的形态,因而人们对其理解和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略去它们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定义可表述如下:在教师的主导或引导下,学生借助于教材等学习材料和媒介,通过一定的模拟性活动,掌握一定学科知识、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及其社会性格的活动。这一定义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程实习等各种学校教育形式,因而是一个广义的学校教育概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高等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统揽全局的同时把握重点,以重点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实际出发,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校扩招的决定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水平和能力,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对研究生进行“产业化”培养。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以30%的幅度递增。在这种状态下,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但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高校专业的研究生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