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般体育产业无法达到和难以替代的优势,只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高校体育内在、外在的有利因素和条件,完全能够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范畴与特征
在经典理论中,高校体育就是指高校的学生体育,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很狭义的范畴。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是围绕学生、教职工以及社区体育参与者而展开的。
体育产业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企业的集合;广义的体育产业不但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企业,也包括公益性、事业性的体育机构。高校体育产业是产业化管理思想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旨在促进高校体育办学体制的完善、 培育体育良性消费的潜在市场、推动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其特征是“公益性为主,赢利性为辅”,即利用高校自身体育场(馆)、设施、专业师资等优势资源,向大学生和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
(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资产基础
1、高校体育产业的有形资产
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据统计,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 % ,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 %以上,部分学校甚至是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 %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到50 %以上。各大高校完全可以借国家推展全民健身运动之机,进军社会健身业。
2、高校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
高校体育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高校带来一定合法经济收益。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知识产权(高校体育的各种专利权、著作权、标志权、冠名权等等);权力类无形资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备的出租权、名称标志专有权)等;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各级教师、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以及其肖像权和广告权等;高校体育产业的信息资产,高校体育院系、体育部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杜会的交流和合作,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重设施开发,轻视无形资产的开发
目前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场馆的开发,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高校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和开发很不够,具体体现为: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很不充分;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机构,这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对市场研究不够充分,缺乏高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当前,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性的理论体系。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适应市场。由此造成,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生活需要锻炼而没有锻炼场所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与师资大部分时间闲置,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一)明确市场消费群体
很多人都把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这种理念是很狭隘的。毋容置疑,学生和教职工与高校体育产业的距离最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现在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不可能成为盈利性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盈利性产业的消费主体应该是广大社会群体。学生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消费主体,高校应该加强对他们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他们日后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主角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健全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立法,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规,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体育产业实际情况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高校体育产业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之健康发展。
(三)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必须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要按市场来配置体育资源,按市场运行规律操作高校体育产业,从而实行企业化管理,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引进懂经营管理的有关人才,并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能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还能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
(四)优化产业结构,开拓体育市场
高校要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开拓体育市场,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本校和附近社区,否则将会导致高校体育产业市场面窄,占有率低。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对市场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研究,为开拓体育市场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逐步培育一个稳定的体育消费市场。三是拓展校内体育市场,通过健身娱乐、场馆出租、俱乐部、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校内市场占有率。四是培植校外体育市场,利用高校效应,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运动减肥、康复医疗、培训指导、承办代训高水平运动队、体育赞助、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仪器设备、运动饮品、信息咨询、高科技开发等实体。五是建立中介机构,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公司的联系,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高等院校体育赞助合作运行机制,有效地吸引更多企业、公司对高校进行商业投资与赞助。
在兼顾正常教学的同时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认真做好市场细分,通过对自身各项目的发展特点、发展潜力以及与其他院校的对比分析,建立起优势产业作为主打项目去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项目乃至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体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加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力度
体育人才是体育产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体育市场走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现有队伍的人员素质,出版与体育有关的专著,引导全社会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王进选,1967年生,河北定州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市场营销)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范畴与特征
在经典理论中,高校体育就是指高校的学生体育,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很狭义的范畴。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是围绕学生、教职工以及社区体育参与者而展开的。
体育产业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企业的集合;广义的体育产业不但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企业,也包括公益性、事业性的体育机构。高校体育产业是产业化管理思想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旨在促进高校体育办学体制的完善、 培育体育良性消费的潜在市场、推动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其特征是“公益性为主,赢利性为辅”,即利用高校自身体育场(馆)、设施、专业师资等优势资源,向大学生和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
(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资产基础
1、高校体育产业的有形资产
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据统计,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 % ,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 %以上,部分学校甚至是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 %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到50 %以上。各大高校完全可以借国家推展全民健身运动之机,进军社会健身业。
2、高校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
高校体育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高校带来一定合法经济收益。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知识产权(高校体育的各种专利权、著作权、标志权、冠名权等等);权力类无形资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备的出租权、名称标志专有权)等;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各级教师、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以及其肖像权和广告权等;高校体育产业的信息资产,高校体育院系、体育部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杜会的交流和合作,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重设施开发,轻视无形资产的开发
目前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场馆的开发,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高校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和开发很不够,具体体现为: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很不充分;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机构,这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对市场研究不够充分,缺乏高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当前,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性的理论体系。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适应市场。由此造成,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生活需要锻炼而没有锻炼场所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与师资大部分时间闲置,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一)明确市场消费群体
很多人都把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这种理念是很狭隘的。毋容置疑,学生和教职工与高校体育产业的距离最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现在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不可能成为盈利性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盈利性产业的消费主体应该是广大社会群体。学生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消费主体,高校应该加强对他们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他们日后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主角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健全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立法,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规,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体育产业实际情况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高校体育产业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之健康发展。
(三)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必须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要按市场来配置体育资源,按市场运行规律操作高校体育产业,从而实行企业化管理,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引进懂经营管理的有关人才,并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能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还能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
(四)优化产业结构,开拓体育市场
高校要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开拓体育市场,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本校和附近社区,否则将会导致高校体育产业市场面窄,占有率低。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对市场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研究,为开拓体育市场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逐步培育一个稳定的体育消费市场。三是拓展校内体育市场,通过健身娱乐、场馆出租、俱乐部、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校内市场占有率。四是培植校外体育市场,利用高校效应,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运动减肥、康复医疗、培训指导、承办代训高水平运动队、体育赞助、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仪器设备、运动饮品、信息咨询、高科技开发等实体。五是建立中介机构,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公司的联系,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高等院校体育赞助合作运行机制,有效地吸引更多企业、公司对高校进行商业投资与赞助。
在兼顾正常教学的同时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认真做好市场细分,通过对自身各项目的发展特点、发展潜力以及与其他院校的对比分析,建立起优势产业作为主打项目去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项目乃至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体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加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力度
体育人才是体育产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体育市场走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现有队伍的人员素质,出版与体育有关的专著,引导全社会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王进选,1967年生,河北定州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