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本质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思维碰撞,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推理、交流;生活化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提升我们生活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认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应用教材,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动形象的问题,越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当前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课堂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使课堂充满活力,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观察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教材内容的来源都是实际生活,但是本来生动的内容放到了教材中就成为抽象的概念[1]。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都开开心心来上学,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着很多盆花,你们知道有多少盆黄色的花吗?有多少盆红色的花呢?一共多少盆呢?”“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吗?我们班的总人数又是多少呢?虽然同学们现在都不知道答案,但是在今天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你们看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学好。”再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糖果的情境:新年的时候我们都会买很多很多的糖果,现在一共有9个糖果,要你分给自己和两个小伙伴吃,你准备怎么分配九个糖果?为什么?此种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每个学生在生活情境问题引导下都在积极思考,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分一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
(二)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由于多种现实因素,很多生活原型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真实展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契合的材料,将其以问题情境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切身体验。比如在“购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创设一个“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在超市中购买玩具,在这一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在购买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了“钱”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较为枯燥,但是其中有着许多潜在的兴趣因素。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潜在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融合,将社会素材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将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用多种丰富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故事情境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乘与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妈妈的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妈妈的生日”这个故事,拓展故事情节,让学生运用“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提出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要求学生将问题表述完整,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
再如,在“周长”这一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挑选一名学生为大家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续编故事,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可以再次对赛跑的场地进行展示,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出新课“什么是周长?”而后以“动物运动会”作为故事情境贯穿整节课,在此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只有学生认识到现实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广泛应用,才可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每节课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师中多边形的长和宽进行测量,而后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出不同多边形的面积。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真实体验,对于学生理解、内化数学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可知,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诸多有利因素,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开祥,马延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91,94.
[2]狄云雷.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化、生活化[J].学周刊,2018(30):72-73.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8]G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李烨艳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提升我们生活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认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应用教材,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动形象的问题,越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当前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课堂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使课堂充满活力,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观察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教材内容的来源都是实际生活,但是本来生动的内容放到了教材中就成为抽象的概念[1]。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都开开心心来上学,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着很多盆花,你们知道有多少盆黄色的花吗?有多少盆红色的花呢?一共多少盆呢?”“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吗?我们班的总人数又是多少呢?虽然同学们现在都不知道答案,但是在今天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你们看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学好。”再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糖果的情境:新年的时候我们都会买很多很多的糖果,现在一共有9个糖果,要你分给自己和两个小伙伴吃,你准备怎么分配九个糖果?为什么?此种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每个学生在生活情境问题引导下都在积极思考,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分一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
(二)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由于多种现实因素,很多生活原型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真实展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契合的材料,将其以问题情境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切身体验。比如在“购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创设一个“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在超市中购买玩具,在这一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在购买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了“钱”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较为枯燥,但是其中有着许多潜在的兴趣因素。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潜在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融合,将社会素材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将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用多种丰富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故事情境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乘与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妈妈的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妈妈的生日”这个故事,拓展故事情节,让学生运用“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提出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要求学生将问题表述完整,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
再如,在“周长”这一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挑选一名学生为大家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续编故事,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可以再次对赛跑的场地进行展示,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出新课“什么是周长?”而后以“动物运动会”作为故事情境贯穿整节课,在此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只有学生认识到现实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广泛应用,才可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每节课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师中多边形的长和宽进行测量,而后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出不同多边形的面积。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真实体验,对于学生理解、内化数学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可知,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诸多有利因素,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开祥,马延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91,94.
[2]狄云雷.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化、生活化[J].学周刊,2018(30):72-73.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8]G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