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巩固,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陈列的数学概念,而且要引导他们掌握概念的本质和历史发展,以此来促进高中生对数学概念的吸收、理解与内化,从而真正地掌握这些概念,逐步提升高中生的概念素养。因此,教师不得不改变以往单纯口授或照本宣科的枯燥模式,通过微课、数学史以及动手操作的多种形式来为概念教学增添亮点,逐步优化概念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当前有大部分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新的概念时总是直接性地抛出概念,虽然也会指出概念的易错点,但是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概念本源的空间和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在做题时会出错,也抑制了高中生发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以微课导入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许多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追求本班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数学分数,在课堂上也采取单一的题海战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概念知识,让学生觉得概念学习是无味的,磨灭了他们原有的热情,也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概念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尽可能地以微课导入为载体,充分发挥微课生动、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以此来加深高中生对新概念的直接印象,进一步促进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向学生播放了时长为6分钟的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微课中呈现的北京城布局、埃菲尔铁塔以及风扇的叶子,体会到数学中的“对称美”。继而视频中出现小提示:思考哪些函数也具有这种对称美呢?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视频中呈现的三个函数f(x)=x?,f(x)=x?,f(x)=∣x∣及其图像进行观察,分别计算f(1),f(-1),f(-2),f(3),f(-3)并思考f(x)与f(-x)、-f(-x)有着怎样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二、以数学历史为依托,掌握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
教师要将以往枯燥、沉闷的概念教学变得“活”起来,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增添数学课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关注和好奇,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概念学习中,有利于加快他们接受新概念的速度。因此,教师要以数学历史为依托,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有趣的数学史,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的知识等等,逐渐突破教材中经过千锤百炼、早已标本化的数学概念的束缚,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面的概念”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包含多个数学家对平面概念理解的表格,如欧基里德认为“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平放着的面”;希尔伯特认为“平面无大小,无厚度,可无限延伸”等,并引导学生分析各位数学家对平面的定义是否正确,比如对希尔伯特的想法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平”、“直”、“无限延伸”皆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对各种定义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平面的本质,使学生根据数学史清晰地了解平面概念的历史发展。
三、以动手操作为引领,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概念
实践操作技能是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能力,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不仅要動手、还要动眼、动脑,通过多种感官的运用来发现数学概念,即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以动手操作为引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同伴的合作来完成某项活动,一边操作一边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最终实现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分发了自制的教具:纸板、细绳、若干颗图钉、铅笔等,并要求学生与同桌结为一组,去黑板上进行演示,如张三先拿了一条细绳,把绳子的两段拉开一段距离(保持曲折),把两段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面,李四后用笔尖勾住绳子(保持绷紧),笔尖绕着细绳旋转一周,画出来运动的轨迹图。其他的同学则思考:细绳两端的位置是固定还是运动的?绳子的长度与点M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的大小关系是什么?通过一边动手一边思考,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所学概念。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创新概念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通过“以微课导入为载体”、“以数学历史为依托”和“以动手操作为引领”来增添概念教学的亮点和趣味,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究逐步掌握概念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本质,从而真正地把握数学概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殿武.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1):157.
[2] 王华民,侯斌.从一堂概念课的不同导入谈数学史融入教学[J].数学通报,2014,53(08):47-50.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当前有大部分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新的概念时总是直接性地抛出概念,虽然也会指出概念的易错点,但是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概念本源的空间和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在做题时会出错,也抑制了高中生发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以微课导入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许多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追求本班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数学分数,在课堂上也采取单一的题海战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概念知识,让学生觉得概念学习是无味的,磨灭了他们原有的热情,也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概念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尽可能地以微课导入为载体,充分发挥微课生动、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以此来加深高中生对新概念的直接印象,进一步促进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向学生播放了时长为6分钟的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微课中呈现的北京城布局、埃菲尔铁塔以及风扇的叶子,体会到数学中的“对称美”。继而视频中出现小提示:思考哪些函数也具有这种对称美呢?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视频中呈现的三个函数f(x)=x?,f(x)=x?,f(x)=∣x∣及其图像进行观察,分别计算f(1),f(-1),f(-2),f(3),f(-3)并思考f(x)与f(-x)、-f(-x)有着怎样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二、以数学历史为依托,掌握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
教师要将以往枯燥、沉闷的概念教学变得“活”起来,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增添数学课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关注和好奇,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概念学习中,有利于加快他们接受新概念的速度。因此,教师要以数学历史为依托,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有趣的数学史,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的知识等等,逐渐突破教材中经过千锤百炼、早已标本化的数学概念的束缚,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面的概念”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包含多个数学家对平面概念理解的表格,如欧基里德认为“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平放着的面”;希尔伯特认为“平面无大小,无厚度,可无限延伸”等,并引导学生分析各位数学家对平面的定义是否正确,比如对希尔伯特的想法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平”、“直”、“无限延伸”皆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对各种定义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平面的本质,使学生根据数学史清晰地了解平面概念的历史发展。
三、以动手操作为引领,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概念
实践操作技能是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能力,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不仅要動手、还要动眼、动脑,通过多种感官的运用来发现数学概念,即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以动手操作为引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同伴的合作来完成某项活动,一边操作一边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最终实现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分发了自制的教具:纸板、细绳、若干颗图钉、铅笔等,并要求学生与同桌结为一组,去黑板上进行演示,如张三先拿了一条细绳,把绳子的两段拉开一段距离(保持曲折),把两段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面,李四后用笔尖勾住绳子(保持绷紧),笔尖绕着细绳旋转一周,画出来运动的轨迹图。其他的同学则思考:细绳两端的位置是固定还是运动的?绳子的长度与点M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的大小关系是什么?通过一边动手一边思考,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所学概念。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创新概念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通过“以微课导入为载体”、“以数学历史为依托”和“以动手操作为引领”来增添概念教学的亮点和趣味,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究逐步掌握概念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本质,从而真正地把握数学概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殿武.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1):157.
[2] 王华民,侯斌.从一堂概念课的不同导入谈数学史融入教学[J].数学通报,2014,53(0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