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症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扫描颅内MS病灶的表现有40例患者脑部存在病灶,其中32例幕上,8例幕上与幕下都存在病灶。MRI扫描脊髓内MS病灶,骨髓内有22例患者存在病灶。结论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扫描,能够使正确诊断的概率明显提高,给患者及早进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患者生活质量、预后等方面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多发性硬化症;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49-01
多发性硬化症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不明的原因出现脱髓鞘的一种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主要是以介导T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作为基础[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上逐渐应用磁共振技术,同时进一步研究影像方面的相关知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磁共振技术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5.3±2.1)岁。48例出现感觉异常与乏力,5例视力下降,6例头痛呕吐,2例言语不清。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标准与多发性硬化癥疾病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
1.2 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常规通过T2、T2WI、T1WI扫描矢状面、横轴面。通过T2WI(TE=110ms,TSE序列TR=4000ms),T1W(TE=16ms,ISE序列TR=500ms),5mm层厚,0.5mm层间距,有着230x230mm的视野。本组患者均采用0.2mmol/kg的剂钆喷酸二甲葡进行肘静脉注射,完成药物的注射后通过T1WI扫描冠状面、矢状面、抑脂像横轴面等。
2 结 果
2.1 MRI扫描颅内MS病灶的表现 本组研究对象中有40例患者脑部存在病灶,其中32例幕上,8例幕上与幕下都存在病灶。最大病灶为3.5cm×3.2cm×2.0cm大小,最小病灶为3.0mm×2.0mm×4.0mm大小。患者脑部病灶周围没有明显的水肿,如患者属于急性类型的水肿情况较为明显,T2WI显示病灶的水肿信号强度与斑块信号对比,有着较低的强度,主要是以高信号病灶中存在一侧较高的信号为主要表现。本组研究对象在不同范围上进行强化的病灶有110个左右,病灶在通过强化之后与平扫显示的病灶对比较小。
2.2 MRI扫描脊髓内MS病灶的临床表现 其中,骨髓内有22例患者存在病灶,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采用MRI扫描骨髓病灶主要以斑片状表现。T1WI显示图像上有3例信号较低,19例信号较高。T2WI显示的图像上有5例信号影稍高,17例信号影较高。
3 讨 论
多发性硬化症由于自身有着进展、交替发生、复发、缓解等基本特征,该疾病主要是在大脑半球白质分布,常见于胼胝体、半卵圆区、侧脑室旁脑白质等位置,侧脑室室壁与侧脑室周围存在的病灶呈现垂直的状态,采用磁共振技术通过对冠状位、矢状位进行扫描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多发性硬化症的是以白质病灶征、直角脱髓鞘征为主要的特征表现[2]。多发性硬化症早期以炎性反应、血管周围髓鞘崩解等病理表现为主,这个时间段内T1WI以等信号或者较低的信号位置,T2WI则以较高的信号呈现,没有清晰的境界,血管源性常常出现水肿等情况,以“黑洞”等状态呈现。多发性硬化症后期以形成瘢痕、胶质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该时间段内的T1WI以信号较低呈现,常常出现破坏轴索的提示,T2WI出现增高信号,有着较为清晰的边界,T2FLAIR序列以稍高信号或者高信号的显示位置。因为病灶随时可能进展以及反复发作,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多发性硬化症进行诊断有着较为敏感的特点。本组有10例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临床激素进行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T1WI-MTC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出现缩小的情况,但仍然出现新型的病灶,以“黑洞”形式呈现。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组织发出的信号起到抑制的作用,通过MRI对比剂在扫描过程中能够将组织T1值明显缩短,缩短T1效应主要是来自于自来水的影响,和组织信号受到磁共振技术没有明显的关系。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组织在受到强化后没有减弱信号,组织受到强化后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信号。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的图像显示的增强效果与没有进行增强扫描有着接近的图像,对比剂加入后,倘若把高信号区域当成增强区域进行观察,会使硬化斑块数目得到增强。
研究表明,对于临床上怀疑属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检查时,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扫描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及早的对多发性硬化症疾病做出相关诊断。磁共振技术在给定量诊断与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的同时,对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转归、进展、消退等还能动态观察。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脑白质区出现的损害、病灶等进行扫描具有特征性、敏感性等,有着极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慧,马林.磁共振成像在视神经脊髓炎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7(01):866-867.
[2] 纪祥,罗军,吕建广,梁理娟,徐翠芳,夏养萱.脑部多发性硬化的CT、MRI表现[J].临床荟萃,2011,8(16):192-193.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多发性硬化症;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49-01
多发性硬化症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不明的原因出现脱髓鞘的一种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主要是以介导T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作为基础[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上逐渐应用磁共振技术,同时进一步研究影像方面的相关知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磁共振技术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5.3±2.1)岁。48例出现感觉异常与乏力,5例视力下降,6例头痛呕吐,2例言语不清。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标准与多发性硬化癥疾病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
1.2 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常规通过T2、T2WI、T1WI扫描矢状面、横轴面。通过T2WI(TE=110ms,TSE序列TR=4000ms),T1W(TE=16ms,ISE序列TR=500ms),5mm层厚,0.5mm层间距,有着230x230mm的视野。本组患者均采用0.2mmol/kg的剂钆喷酸二甲葡进行肘静脉注射,完成药物的注射后通过T1WI扫描冠状面、矢状面、抑脂像横轴面等。
2 结 果
2.1 MRI扫描颅内MS病灶的表现 本组研究对象中有40例患者脑部存在病灶,其中32例幕上,8例幕上与幕下都存在病灶。最大病灶为3.5cm×3.2cm×2.0cm大小,最小病灶为3.0mm×2.0mm×4.0mm大小。患者脑部病灶周围没有明显的水肿,如患者属于急性类型的水肿情况较为明显,T2WI显示病灶的水肿信号强度与斑块信号对比,有着较低的强度,主要是以高信号病灶中存在一侧较高的信号为主要表现。本组研究对象在不同范围上进行强化的病灶有110个左右,病灶在通过强化之后与平扫显示的病灶对比较小。
2.2 MRI扫描脊髓内MS病灶的临床表现 其中,骨髓内有22例患者存在病灶,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采用MRI扫描骨髓病灶主要以斑片状表现。T1WI显示图像上有3例信号较低,19例信号较高。T2WI显示的图像上有5例信号影稍高,17例信号影较高。
3 讨 论
多发性硬化症由于自身有着进展、交替发生、复发、缓解等基本特征,该疾病主要是在大脑半球白质分布,常见于胼胝体、半卵圆区、侧脑室旁脑白质等位置,侧脑室室壁与侧脑室周围存在的病灶呈现垂直的状态,采用磁共振技术通过对冠状位、矢状位进行扫描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多发性硬化症的是以白质病灶征、直角脱髓鞘征为主要的特征表现[2]。多发性硬化症早期以炎性反应、血管周围髓鞘崩解等病理表现为主,这个时间段内T1WI以等信号或者较低的信号位置,T2WI则以较高的信号呈现,没有清晰的境界,血管源性常常出现水肿等情况,以“黑洞”等状态呈现。多发性硬化症后期以形成瘢痕、胶质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该时间段内的T1WI以信号较低呈现,常常出现破坏轴索的提示,T2WI出现增高信号,有着较为清晰的边界,T2FLAIR序列以稍高信号或者高信号的显示位置。因为病灶随时可能进展以及反复发作,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多发性硬化症进行诊断有着较为敏感的特点。本组有10例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临床激素进行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T1WI-MTC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出现缩小的情况,但仍然出现新型的病灶,以“黑洞”形式呈现。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组织发出的信号起到抑制的作用,通过MRI对比剂在扫描过程中能够将组织T1值明显缩短,缩短T1效应主要是来自于自来水的影响,和组织信号受到磁共振技术没有明显的关系。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组织在受到强化后没有减弱信号,组织受到强化后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信号。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的图像显示的增强效果与没有进行增强扫描有着接近的图像,对比剂加入后,倘若把高信号区域当成增强区域进行观察,会使硬化斑块数目得到增强。
研究表明,对于临床上怀疑属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检查时,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扫描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及早的对多发性硬化症疾病做出相关诊断。磁共振技术在给定量诊断与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的同时,对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转归、进展、消退等还能动态观察。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脑白质区出现的损害、病灶等进行扫描具有特征性、敏感性等,有着极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慧,马林.磁共振成像在视神经脊髓炎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7(01):866-867.
[2] 纪祥,罗军,吕建广,梁理娟,徐翠芳,夏养萱.脑部多发性硬化的CT、MRI表现[J].临床荟萃,2011,8(1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