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自拓蹊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界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各种流派在学术刊物上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自拓蹊径,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在自己身边攫取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几十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笔者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提及作文,一部分学生就抓头搔脑,不知所措,无从下笔,迟迟没有动笔行文的迹象。当你问他们为何不动笔时,他们只好尴尬地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话可说。”他们觉得写作文高深莫测,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老师中也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数学最怕应用题,语文难过作文关。”由此可见,不仅学生会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而且教师对作文教学也会产生畏难情绪。
  几十年来,在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讨的过程中,全国各种小学生优秀习作和有关作文刊物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少数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于教育管理部门统考优分率排位评价教师的压力,教给学生获取作文高分的“秘诀”,不是要求学生从优秀习作中学方法,学技巧,使之为我所用,而是要求学生背诵优秀习作,以便在考试时“应急”。学生呢,也就获得了暂时的“解脱”,作文总是求助于《小学生优秀作文》等刊物,若遇到作文题目相似时,或则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据为己有,或则改头换面地摘抄拼凑敷衍成文,这就致使学生在习作中往往闹出荒诞无稽的笑话。例如,有名五年级学生在题为《我爱家乡的银杏》一文中这样写道:“秋天,银杏树上挂满了淡黄色的圆圆的果实,真是惹人喜爱,令人馋涎欲滴。成熟了的银杏果实,味道非常鲜美,你只要轻轻地咬开它,就可以尝到那新鲜嫩黄的果肉。你的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淡黄的汁水,甜津津的真叫人越吃越爱吃。”殊不知,银杏属于干果类,它由肉质外种皮、骨质中种皮、膜质内种皮和种仁组成,银杏是吃种仁的,骨质中种皮以外是橙黄色的臭不可闻的肉质外种皮。若遇到作文题没有同类习作可模仿或抄袭时,则又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笔者认为,背诵优秀习作不是根治小学生作文畏惧心理的最佳方法,也不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捷径。
  要根治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首先必须找出其产生作文畏惧心理的原因所在。那么,农村小学生为何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命题作文所规定的写作内容,虽然是学生亲身经历,但是由于小学生平时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本来有意义的东西却成了过眼烟云,因而写作时搜集和捕捉到的只是朦胧而笼统的印象,难于铺衍成文;其二,有些事物学生虽然也留心过,但因为小学生缺乏观察力,漫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无所收获,写作时只能机械地遵循事物的发展过程,单调而呆板地叙写,这样写出的作文也不够完美。由此可见,农村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观察力,不善于攫取写作素材。
  农村小学生有一个城市小学生不能类比的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库——大自然。他们本身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秀美的山川湖泊,繁茂的森林植被,似锦的奇花异草,珍奇的飞禽走兽,情趣别致的田园生活,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所有这些,都是写作的最好素材。置身于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农村小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善于从自己身边攫取写作素材,真是莫大的遗憾。
  小学生的作文,是要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认识的。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如果学生只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缺乏认识能力,大脑中没有储存写作所需要的素材,想写出好文章也是不可能的。
  作文需要材料,材料来自客观世界,攫取材料需要借助于观察。在几十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笔者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来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通过下列教学手段进行作文系列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习作前,明确地向学生提出习作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新课程教材的安排,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核心组建群文。每个单元群文阅读安排,都围绕写作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写作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近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最大程度地让学于学生。群文阅读教材板块安排,巧妙地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实践融合在一起,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替代了教师枯燥无趣的习作前指导,既丰富了群文单元人文主题,又使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每册分若干个群文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习作主题安排数篇相关课文,学完一组群文后安排一篇类似的习作。在平常的教学中,将习作要求前置,即在教学每组群文前向学生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群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习作目的和任务进行细致的观察。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写人,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细节刻画,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记事,要求学生观察清楚具体,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叙述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还要寓理于事,通过所记叙的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或抒发某种感情,或赞扬某种品质;绘景,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浏览顺序进行观察,把看到的景色生动地描绘出来,让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状物,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作用进行有顺序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重点,融入情感,使被状之物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此一来,让学生在日常观察中逐步积累感性材料,攫取写作素材,做到胸有成竹。
  观察前,首先告诉学生做好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准备,避免在观察中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每组课文时,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充分的知识准备,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精准的感知,收到攫取写作素材的预期效果。然后,帮助学生制订出有观察顺序的、条理分明的观察计划。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笔者与学生一道制订了这样的观察计划。1.观察动物。①外形特征:头型、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体型、毛色、爪子……②生活习性:觅食动作、玩耍动作、休息……③对人类的用处:皮、肉、骨……2.观察植物。①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和味道;②生长规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变化过程。3.观察景色。①按方位顺序: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内外;②季节特征:按春夏秋冬时令变化进行观察。让学生按照拟定的计划进行观察,为学生绘景状物时有条理的叙写奠定基础。
  观察时,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得到细致而深刻的观察信息结果,储存所得到的大量的表象材料,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后,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巩固观察结果,首先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再现观察中的生活镜头,让学生各自口头表述观察中的见闻,然后根据习作要求从大量的表象材料中进行取舍,确定详略,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不愁“无米下锅”,自然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笔者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就是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对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捕捉写作素材。例如,组织学生春游松涛万顷、繁花似锦的铁厂荒森林公园,夏览深山峡谷、世界第一的泗渡河高悬索桥,秋游水泊溶洞、巧夺天工的天生大石桥,冬观群山环绕、世界最美的大峡谷火车站,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春觅明媚春光,夏览繁荣景色,秋观湖光水色,冬赏银装山川;组织学生观察农村田园生活场面,观察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劳动场面,要求学生平时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放牧饲养家禽家畜。让学生在观察中攫取写作素材,描述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历的事物,这样写作时就能“文若春华,思若涌泉”。通过训练,以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语文教学目的。
  通过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培养,笔者发现,学生们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能按照习作要求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写出内容各异的作文,再也不用抄袭优秀作文选了。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攫取写作素材,使学生写作变苦为乐,兴趣盎然。教师作文教学轻松愉悦,畏难情绪也随之消除。
  简而言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生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从身边的客观世界中捕捉写作素材,用平淡而朴实的语言文字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让读者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乐趣。
  张周琼,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