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结了低碳源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传统方法(外加碳源、取消化粪池、污泥水解酸化等)以及新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等)。指出外加工业碳源或其他富含有机碳源的废弃资源、改变运行方式、降低碳源的无效利用率、开发寻求低碳源需求的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等方法是提高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较佳途径。
[关键词]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31-02
煤化工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要发展煤化工,必须同时解决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煤化工的发展应力求把污染、能耗降到最低限度,控制在生态、环境、资源容量可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煤化工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
一、我国煤化工污染现状
1、焦化废气的污染
焦化污染物是煤炭行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这是因为焦化产业依然存在,有许多的焦化污染物质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如焦化废气等。一般来说,焦化废气主要是煤的干馏、结焦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废气、粉尘、煤尘等,尤其是出焦时焦炭与空气燃烧所形成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气体污染物的排污环节比较复杂,并且种类很多、毒性很大,非常不利于控制和处理。这些污染气体在微风的环境中很容易弥散在空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和损害。
2、焦化废水的污染
焦化废水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它主要是在煤炭的焦化以及焦化回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水蒸气和煤气一起从焦炉排除,进而形成许多的焦化废水。这类废水一旦流入江河就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如果使用被焦化废水污染了的水进行农田灌溉,既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还会造成土地盐碱化。
3、噪声的污染
一般来说,煤炭化工企业的噪声污染并不是很严重,对于周围居民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局部的一些高噪声的设备却很常见,如果缺乏相应的操作和合理的安排,往往会对作业的工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也会严重影响煤炭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4、焦化废渣的污染
焦化废渣主要包括除尘器收回的煤尘等细小的碎渣,或者是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渣等。这些废渣的成分相当复杂,露天堆置时一旦遇到下雨或者刮风,就会对空气、土壤以及水造成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关于煤化工污染的治理措施
1、淘汰落后产业和生产力
要严格执行相应的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业和生产力。我国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责任部门应该对于落后的产业和生产力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同时进行严格的执法,对于相应的产业提出必要的产业政策。环保部门应该督促执行相应的标准,对于那些新兴起的煤炭行业给予严格把关,一旦出现污染较大并且缺乏相应环境保护能力的产业要实行淘汰制度,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
2、强化管理能力
煤炭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企业领导要不断加强对焦化污染物处理的重视程度,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环保。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应增强责任意识,与相关部门一起有效推进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进行的审查制度。对厂内进行设备的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
3、焦化废水降解与深度处理
焦化废水中酚类物质较多,通过对酚类物质的检测处理,进行浓度转移,并设计处理工艺进行酚类物质去除,控制在0.1mg·L-1。酚类物质的转移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并进行讲降解处理。另外,对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是对残余污染成分进行消除。目前主要应用方法为对COD构成研究,并通过O3/UV催化流床反应器,将废水中各种污染指标降低。降低浓度的同時也对废水进行消毒处理,实现废水回用。
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应用
该技术应用能耗较低,且对焦化废水中高浓度污染物处理具有较大优势。厌氧主要针对发酵性细菌、产停产乙酸细菌等。厌氧过程同时能够对多种难以降解的物质进行降解,包括多氯联苯等。高氯带同系物中的脱氯变化需要在厌氧条件完成。厌氧生物处理需要建立在负荷高以及剩余污泥少等的条件下,厌氧发硬条件相对更加严格,为此,启动相对更加缓慢。采用水解进行生物降解,其主要是利用非严格厌氧完成对有机物的分级降解,其中碱性水解菌在水中不具有溶解性特征。能够将大分子物质进一步降解。
5、生物强化技术应用
经过预处理后的煤化工厂的废水,还要进一步采用生化处理的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应用好氧生物法处理原理。但是,由于煤化工厂中的废水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比较高,经过这种生化处理后的废水,水中的COD和氨氮指标有时会很高,有时又很高,难以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因此,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出现了生物炭法和生物流化处理法。其中,生物炭法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在生物进化水中加入少量的粉末性活性炭,然后和回流的污泥融合在一起,在曝气池内,采用污泥脱水装置,从污泥浓缩池中排出的剩余污泥,然后对废水进行处理。在曝气池内,因为活性污泥对粉末活性炭的表面的影响,粉末活性炭因为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也很强。这项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促进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发生氧化,加快溶解。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基质的浓度,其中,COD的降解去除率也会相应增加。据了解,在生物炭法系统内部,活性炭吸附处理COD的动态吸附容量一般控制在200%左右。生物炭法的优势是处理生物法无法自然降解的有毒害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
生物炭法在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高浓度大分子有机物方面,有着很好的处理效果。生物流化床处理法PAM,这种处理方法的原理是在在特殊的结构填料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流化床技术,在相同的生物处理单元中发挥作用,然后结合生物膜内法和活性污泥法。这种废水处理工艺的工作原理是污染物侵入到生物膜的内部,微生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可以悬浮在悬浮填料表面,形成一层微生物膜层。因为这种微生物的产量很高,可以大量使用,所以使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反应池内可以增加生物的浓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6、积极推广清洁及生产技术
因焦化生产工艺中生产环节十分的复杂,排放出的污染物和废水特别的多,这就给企业在处理污染的问题上增加了很多的经济负担。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开创一条清洁生产之路。研究新的工艺技术,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使排放物得以有效的控制与治理。
把水进行循环的使用,在废水的处理中,先进行过程处理再进行集中处理,建立除盐水站,增设旁滤装置,让循环水不再予以污染。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把产生的水用于循环水的补水、卫生用水以及绿化用水,将蒸氨废水进入生化的处理系统,熄焦处理后的生物脱酚废水,使设备的腐蚀予以减少。
7、加强国际的合作,并对污染少、高效率的技术装备予以开发
中国的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高效率低污染的技术设备予以开发,如: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水平室炼焦炉的制作方法,并予以改进,使高效率低污染的炼焦新炉型得以研制。
总而言之,煤炭行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好地实现对于煤炭行业的污染治理,才能有效地对环境进行保护,进而促进煤炭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建军,熊珊,贺前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 2013(02).
[2] 何锋.煤化工废水的来源与特点及其相应的处理技术探究[J].科技视界. 2012(23).
[3] 张超,李本高.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04).
[4]孙宏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及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
[关键词]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31-02
煤化工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要发展煤化工,必须同时解决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煤化工的发展应力求把污染、能耗降到最低限度,控制在生态、环境、资源容量可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煤化工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
一、我国煤化工污染现状
1、焦化废气的污染
焦化污染物是煤炭行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这是因为焦化产业依然存在,有许多的焦化污染物质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如焦化废气等。一般来说,焦化废气主要是煤的干馏、结焦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废气、粉尘、煤尘等,尤其是出焦时焦炭与空气燃烧所形成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气体污染物的排污环节比较复杂,并且种类很多、毒性很大,非常不利于控制和处理。这些污染气体在微风的环境中很容易弥散在空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和损害。
2、焦化废水的污染
焦化废水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它主要是在煤炭的焦化以及焦化回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水蒸气和煤气一起从焦炉排除,进而形成许多的焦化废水。这类废水一旦流入江河就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如果使用被焦化废水污染了的水进行农田灌溉,既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还会造成土地盐碱化。
3、噪声的污染
一般来说,煤炭化工企业的噪声污染并不是很严重,对于周围居民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局部的一些高噪声的设备却很常见,如果缺乏相应的操作和合理的安排,往往会对作业的工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也会严重影响煤炭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4、焦化废渣的污染
焦化废渣主要包括除尘器收回的煤尘等细小的碎渣,或者是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渣等。这些废渣的成分相当复杂,露天堆置时一旦遇到下雨或者刮风,就会对空气、土壤以及水造成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关于煤化工污染的治理措施
1、淘汰落后产业和生产力
要严格执行相应的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业和生产力。我国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责任部门应该对于落后的产业和生产力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同时进行严格的执法,对于相应的产业提出必要的产业政策。环保部门应该督促执行相应的标准,对于那些新兴起的煤炭行业给予严格把关,一旦出现污染较大并且缺乏相应环境保护能力的产业要实行淘汰制度,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
2、强化管理能力
煤炭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企业领导要不断加强对焦化污染物处理的重视程度,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环保。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应增强责任意识,与相关部门一起有效推进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进行的审查制度。对厂内进行设备的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
3、焦化废水降解与深度处理
焦化废水中酚类物质较多,通过对酚类物质的检测处理,进行浓度转移,并设计处理工艺进行酚类物质去除,控制在0.1mg·L-1。酚类物质的转移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并进行讲降解处理。另外,对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是对残余污染成分进行消除。目前主要应用方法为对COD构成研究,并通过O3/UV催化流床反应器,将废水中各种污染指标降低。降低浓度的同時也对废水进行消毒处理,实现废水回用。
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应用
该技术应用能耗较低,且对焦化废水中高浓度污染物处理具有较大优势。厌氧主要针对发酵性细菌、产停产乙酸细菌等。厌氧过程同时能够对多种难以降解的物质进行降解,包括多氯联苯等。高氯带同系物中的脱氯变化需要在厌氧条件完成。厌氧生物处理需要建立在负荷高以及剩余污泥少等的条件下,厌氧发硬条件相对更加严格,为此,启动相对更加缓慢。采用水解进行生物降解,其主要是利用非严格厌氧完成对有机物的分级降解,其中碱性水解菌在水中不具有溶解性特征。能够将大分子物质进一步降解。
5、生物强化技术应用
经过预处理后的煤化工厂的废水,还要进一步采用生化处理的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应用好氧生物法处理原理。但是,由于煤化工厂中的废水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比较高,经过这种生化处理后的废水,水中的COD和氨氮指标有时会很高,有时又很高,难以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因此,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出现了生物炭法和生物流化处理法。其中,生物炭法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在生物进化水中加入少量的粉末性活性炭,然后和回流的污泥融合在一起,在曝气池内,采用污泥脱水装置,从污泥浓缩池中排出的剩余污泥,然后对废水进行处理。在曝气池内,因为活性污泥对粉末活性炭的表面的影响,粉末活性炭因为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也很强。这项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促进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发生氧化,加快溶解。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基质的浓度,其中,COD的降解去除率也会相应增加。据了解,在生物炭法系统内部,活性炭吸附处理COD的动态吸附容量一般控制在200%左右。生物炭法的优势是处理生物法无法自然降解的有毒害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
生物炭法在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高浓度大分子有机物方面,有着很好的处理效果。生物流化床处理法PAM,这种处理方法的原理是在在特殊的结构填料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流化床技术,在相同的生物处理单元中发挥作用,然后结合生物膜内法和活性污泥法。这种废水处理工艺的工作原理是污染物侵入到生物膜的内部,微生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可以悬浮在悬浮填料表面,形成一层微生物膜层。因为这种微生物的产量很高,可以大量使用,所以使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反应池内可以增加生物的浓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6、积极推广清洁及生产技术
因焦化生产工艺中生产环节十分的复杂,排放出的污染物和废水特别的多,这就给企业在处理污染的问题上增加了很多的经济负担。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开创一条清洁生产之路。研究新的工艺技术,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使排放物得以有效的控制与治理。
把水进行循环的使用,在废水的处理中,先进行过程处理再进行集中处理,建立除盐水站,增设旁滤装置,让循环水不再予以污染。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把产生的水用于循环水的补水、卫生用水以及绿化用水,将蒸氨废水进入生化的处理系统,熄焦处理后的生物脱酚废水,使设备的腐蚀予以减少。
7、加强国际的合作,并对污染少、高效率的技术装备予以开发
中国的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高效率低污染的技术设备予以开发,如: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水平室炼焦炉的制作方法,并予以改进,使高效率低污染的炼焦新炉型得以研制。
总而言之,煤炭行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好地实现对于煤炭行业的污染治理,才能有效地对环境进行保护,进而促进煤炭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建军,熊珊,贺前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 2013(02).
[2] 何锋.煤化工废水的来源与特点及其相应的处理技术探究[J].科技视界. 2012(23).
[3] 张超,李本高.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04).
[4]孙宏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及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