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咨询;共情;高中生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强。高中生向往独立性与控制感,追求个性解放,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体验丰富,完全可以和心理咨询师像成人一样地平等交流。现代社会中,信息畅通无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操作便捷、内容广泛,可以及时满足高中生信息获取的心理需求,高中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迅速了解到任何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传授、观念灌输、晓之以理都显得苍白无力。倘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共情基础,则很难与高中生顺畅、有效地交流,心理咨询就难以发挥作用。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体验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咨访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心理咨询师都明白,心理咨询首先要依靠共情的力量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情是心理问题得到疗愈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教师应把握共情的要点,有效地进行共情。
一、先有懂得,再有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懂得比关爱更重要。一些心理教师习惯对来访者表达关切,就像母亲一般地谆谆教导,有时候,这会成为来访者的负担。高中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成年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内心世界无人能懂。父母、老师却还是会将高中生当成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许多老师聊起学生的时候都是以“我们班那些孩子……”开头。而在心理咨询师这里,学生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否则,咨询师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
例如,一个高中生,外表帅气,爱好踢足球,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和老师都对其寄予厚望。他曾经身患重病,虽已治愈,但心理上所受到的冲击还在。他爱胡思乱想,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存在很多不合理信念。比如在努力追求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又觉得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放弃追求,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人生;想谈恋爱,又害怕给不了别人未来,总是逃避别人对他的好。他少年老成,常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由于来访者的经历特殊,父母和老师都对他过分地关心、同情、嘘寒问暖,并认为他没有必要想太多。心理咨询师也从各方面关心他,可是他更需要的是理解,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出口与生命的意义。
二、态度温和,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可亲可敬,来访者才能感受到共情。假如心理教师性格强势,咄咄逼人,喜欢不断发问,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道理讲得再好,逻辑再清晰,只要让当事人感到一丝情绪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不接纳,一切就无从发挥作用。
在与学科名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名师常常告诉我们要享受课堂,将课堂当成舞台,充满激情地教学。而心理咨询与课堂教学不同,咨询室不是心理教师施展个人风采的舞台,心理教师不是主角,目的不是让学生崇拜自己、服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意见。
有的老师能力很强,他所带领的班级学习成绩突出,合唱比赛、篮球比赛、体操比赛、知识竞赛等,处处都是最好。这样的老师往往会受到领导表扬、同事羡慕,是大家争先学习的对象。可有很多学生反映,每次这类老师都会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让自己无力回击;自己只是无法赢过老师的语言,心理困扰仍然无法解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情况各异。过多的道理灌输将学生的情感通道关闭,学生无法将老师的观点内化于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消化了而已。因此,要使咨询有效,必须先通过共情打开来访者信息接收的通道。
三、共情过程中,注意用词,关注来访者的眼神
我们一向强调要擅于使用躯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目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能表达共情,我们也能从来访者的眼神反馈中看出是否充分传递了共情。比如有的来访者,一直讲个不停,情绪激动,心理教师无法打断,往往无意间就会露出无法集中关注的眼神,这些都会让来访者看出来并记在心中。
咨询中,要注意用词,避免让来访者产生消极情绪。其次,语调的变化也极其重要,需要不断地反馈、澄清、释义,即使只是“嗯”“啊”“哦”,也需要不断变化语调以表示持续的关注。
例如,在一个咨询个案中,来访者困扰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界限,无法做到拒绝别人,感到很累。心理教师说:“哎,我知道了,你这就是苍蝇效应。”且不说苍蝇效应的内涵,一听到这个词语,来访者已经面露尴尬,不再想交流下去了。谁知道心理教师还继续讲述了一大堆苍蝇效应的来源,大致是一颗糖很香甜,一大堆苍蝇会来舔,但是如果一只苍蝇都不来,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事人听到这些,心中非常难受,情感通道立马关闭,不再信任这个心理教师,也不再想与他深入交流下去。
四、当语言无法表达共情时,行动可以
当心理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共情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例如,某心理教师在一起跳楼事件未发生时赶到现场,当事人已经哭了四个小时,警察与当事人家属都试图劝说当事人,但当事人还是一直哭。心理教师明白应该首先对当事人共情,承认其情绪的合理性,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但是,他一开口,当事人便激动地说:“倘若你再说,我就跳下去。”于是,心理教师不再说什么,轻拍其肩膀,然后递一瓶水给她喝,拿一把伞给她,并且让警察和家属停止劝说,拆掉当事人“表演”的舞台,并且当当事人情绪稳定下来之后,让警察直接将当事人抱下天台,给当事人一个台阶下。该心理教师的行动默默地传达着共情,最终成功救下了当事人。
五、充分共情之后,才能实施指导性建议
为了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人本主义学派主张非指导性原则。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期待着心理教师能够“来点建议”,“给点指导”。因为学校的心理教师不仅仅承担着心理咨询的任务,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育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当涉及道德、品德等方面的问题时,心理教师就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而没有充分的共情,一切指导都是无效的。
假如心理教师与来访者有相似的经验和感受,那么在自我暴露后再进行指导,效果较好。假如没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就应该学会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角色转换。来访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更需要心理教师在情感上的充分理解与接纳。
编辑/丁尧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强。高中生向往独立性与控制感,追求个性解放,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体验丰富,完全可以和心理咨询师像成人一样地平等交流。现代社会中,信息畅通无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操作便捷、内容广泛,可以及时满足高中生信息获取的心理需求,高中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迅速了解到任何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传授、观念灌输、晓之以理都显得苍白无力。倘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共情基础,则很难与高中生顺畅、有效地交流,心理咨询就难以发挥作用。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体验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咨访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心理咨询师都明白,心理咨询首先要依靠共情的力量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情是心理问题得到疗愈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教师应把握共情的要点,有效地进行共情。
一、先有懂得,再有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懂得比关爱更重要。一些心理教师习惯对来访者表达关切,就像母亲一般地谆谆教导,有时候,这会成为来访者的负担。高中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成年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内心世界无人能懂。父母、老师却还是会将高中生当成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许多老师聊起学生的时候都是以“我们班那些孩子……”开头。而在心理咨询师这里,学生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否则,咨询师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
例如,一个高中生,外表帅气,爱好踢足球,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和老师都对其寄予厚望。他曾经身患重病,虽已治愈,但心理上所受到的冲击还在。他爱胡思乱想,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存在很多不合理信念。比如在努力追求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又觉得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放弃追求,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人生;想谈恋爱,又害怕给不了别人未来,总是逃避别人对他的好。他少年老成,常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由于来访者的经历特殊,父母和老师都对他过分地关心、同情、嘘寒问暖,并认为他没有必要想太多。心理咨询师也从各方面关心他,可是他更需要的是理解,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出口与生命的意义。
二、态度温和,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共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可亲可敬,来访者才能感受到共情。假如心理教师性格强势,咄咄逼人,喜欢不断发问,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道理讲得再好,逻辑再清晰,只要让当事人感到一丝情绪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不接纳,一切就无从发挥作用。
在与学科名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名师常常告诉我们要享受课堂,将课堂当成舞台,充满激情地教学。而心理咨询与课堂教学不同,咨询室不是心理教师施展个人风采的舞台,心理教师不是主角,目的不是让学生崇拜自己、服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意见。
有的老师能力很强,他所带领的班级学习成绩突出,合唱比赛、篮球比赛、体操比赛、知识竞赛等,处处都是最好。这样的老师往往会受到领导表扬、同事羡慕,是大家争先学习的对象。可有很多学生反映,每次这类老师都会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让自己无力回击;自己只是无法赢过老师的语言,心理困扰仍然无法解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情况各异。过多的道理灌输将学生的情感通道关闭,学生无法将老师的观点内化于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消化了而已。因此,要使咨询有效,必须先通过共情打开来访者信息接收的通道。
三、共情过程中,注意用词,关注来访者的眼神
我们一向强调要擅于使用躯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目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能表达共情,我们也能从来访者的眼神反馈中看出是否充分传递了共情。比如有的来访者,一直讲个不停,情绪激动,心理教师无法打断,往往无意间就会露出无法集中关注的眼神,这些都会让来访者看出来并记在心中。
咨询中,要注意用词,避免让来访者产生消极情绪。其次,语调的变化也极其重要,需要不断地反馈、澄清、释义,即使只是“嗯”“啊”“哦”,也需要不断变化语调以表示持续的关注。
例如,在一个咨询个案中,来访者困扰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界限,无法做到拒绝别人,感到很累。心理教师说:“哎,我知道了,你这就是苍蝇效应。”且不说苍蝇效应的内涵,一听到这个词语,来访者已经面露尴尬,不再想交流下去了。谁知道心理教师还继续讲述了一大堆苍蝇效应的来源,大致是一颗糖很香甜,一大堆苍蝇会来舔,但是如果一只苍蝇都不来,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事人听到这些,心中非常难受,情感通道立马关闭,不再信任这个心理教师,也不再想与他深入交流下去。
四、当语言无法表达共情时,行动可以
当心理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共情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例如,某心理教师在一起跳楼事件未发生时赶到现场,当事人已经哭了四个小时,警察与当事人家属都试图劝说当事人,但当事人还是一直哭。心理教师明白应该首先对当事人共情,承认其情绪的合理性,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但是,他一开口,当事人便激动地说:“倘若你再说,我就跳下去。”于是,心理教师不再说什么,轻拍其肩膀,然后递一瓶水给她喝,拿一把伞给她,并且让警察和家属停止劝说,拆掉当事人“表演”的舞台,并且当当事人情绪稳定下来之后,让警察直接将当事人抱下天台,给当事人一个台阶下。该心理教师的行动默默地传达着共情,最终成功救下了当事人。
五、充分共情之后,才能实施指导性建议
为了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人本主义学派主张非指导性原则。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期待着心理教师能够“来点建议”,“给点指导”。因为学校的心理教师不仅仅承担着心理咨询的任务,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育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当涉及道德、品德等方面的问题时,心理教师就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而没有充分的共情,一切指导都是无效的。
假如心理教师与来访者有相似的经验和感受,那么在自我暴露后再进行指导,效果较好。假如没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就应该学会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角色转换。来访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更需要心理教师在情感上的充分理解与接纳。
编辑/丁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