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辈子真没想到还能住上新楼房!水电暖、煤气、卫生间,样样都不缺。阳台外还有一块地,闲时可以种点菜。真是打心底感谢党的好政策!”灵石县夏门镇西河底李家圪塔村54岁的贫困户张贵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记者走进灵石县阳光集贤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只见幢幢楼房林立,环境整洁优美,张贵林的新居就在这里。54岁的张贵林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8年前因身患重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期间为了治病,他欠下了十几万的外债,这对于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贵林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月底,张贵林全家搬到了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阳光小区内,住进了两卧一厅一厨一卫面积为75平方米的楼房内,实现了多年期盼的“安居梦”。
据了解,2017年灵石县充分發挥县域内移民搬迁安置房的存量优势,将政策和房源优先向贫困户倾斜,集中开展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截至目前,利用静升阳光小区存量房完成易地扶贫安置共201套,安置贫困人口546人。
在扶贫搬迁安置的同时,该县注重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同步考虑,坚持“挪穷窝”与“择新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量体裁衣抓好接续服务,有效利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户进行手工编织、刺绣、中药材种植等培训,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听说这里给农民免费培训,就过来看看!平日家里闲着也能做些手工品,挣个手工钱!”家住阳光小区的王大妈急匆匆地赶到培训现场。由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的灵石县阳光手工编织合作社、灵石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正式成立,为贫困户以及周边农户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
据阳光手工编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依托灵尚绣品有限公司对贫困户及周边农户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加工原材料等,由贫困户进行手工制作,产品经验收合格后由公司负责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对380余名贫困户进行了免费培训,带动周边40余人就业。仅通过刺绣、编织技能,一年平均下来,贫困户每人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灵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2017年先后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79人,同时通过产业带动、就地就业等形式,依托蓝图、灵尚绣品两所职业培训学校和王家庄园、嘉禾源等十余所田间培训学校,为贫困户提供劳动就业的技能和平台,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目前,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学习,全县完成3580人次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户们既实现“安居”,又可以“乐业”。
记者走进灵石县阳光集贤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只见幢幢楼房林立,环境整洁优美,张贵林的新居就在这里。54岁的张贵林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8年前因身患重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期间为了治病,他欠下了十几万的外债,这对于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贵林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月底,张贵林全家搬到了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阳光小区内,住进了两卧一厅一厨一卫面积为75平方米的楼房内,实现了多年期盼的“安居梦”。
据了解,2017年灵石县充分發挥县域内移民搬迁安置房的存量优势,将政策和房源优先向贫困户倾斜,集中开展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截至目前,利用静升阳光小区存量房完成易地扶贫安置共201套,安置贫困人口546人。
在扶贫搬迁安置的同时,该县注重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同步考虑,坚持“挪穷窝”与“择新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量体裁衣抓好接续服务,有效利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户进行手工编织、刺绣、中药材种植等培训,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听说这里给农民免费培训,就过来看看!平日家里闲着也能做些手工品,挣个手工钱!”家住阳光小区的王大妈急匆匆地赶到培训现场。由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的灵石县阳光手工编织合作社、灵石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正式成立,为贫困户以及周边农户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
据阳光手工编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依托灵尚绣品有限公司对贫困户及周边农户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加工原材料等,由贫困户进行手工制作,产品经验收合格后由公司负责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对380余名贫困户进行了免费培训,带动周边40余人就业。仅通过刺绣、编织技能,一年平均下来,贫困户每人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灵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2017年先后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79人,同时通过产业带动、就地就业等形式,依托蓝图、灵尚绣品两所职业培训学校和王家庄园、嘉禾源等十余所田间培训学校,为贫困户提供劳动就业的技能和平台,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目前,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学习,全县完成3580人次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户们既实现“安居”,又可以“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