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网(603000.SH)上市前后备受关注也饱受质疑,但这家由《人民日报》控股且有着“中国官网上市第一股”之称的公司上市后“出人意料”地受到追捧,上市首日大涨73.6%,次日涨停,目前市值已过百亿,股价表现超出此前所有券商的预期。
从业务发展趋势看,人民网未来两年业绩增长几无悬念,但作为一家官办媒体网站,其在商业模式上有着先天不足,挥之不去的政府身影和体制内治理模式也使其成长性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网并非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并且目前估值偏高。
市值为纽约时报两倍
早在挂牌交易前,人民网就大受机构青睐,网下有115家机构踊跃申购,是今年以来51家新股发行时机构申购数最多的一家。尽管以20元的发行价计算,人民网46.13倍的发行市盈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月27日上市首日再次受到热捧,盘中两度临时停牌,收盘时涨幅高达73.6%。
“五一”长假后的5月2日,人民网继续高开高走,开盘半小时便封于涨停。上市两日累计涨幅就达到91%,市值达到106亿元。5月3日该股创下41.98元的高价后有所回落,最终收盘于39.47元,市值仍高达109亿元。
这一市值在同行中处于什么水平呢?按最新外汇牌价计算,新浪市值232亿元,搜狐市值121亿元,纽约时报市值58亿元,凤凰新媒体市值30亿元。
这意味着,刚刚上市三天的人民网市值接近搜狐市值,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9倍,是凤凰新媒体市值的3.6倍。但其年收入只是搜狐年收入的10%,与纽约时报比更是相差甚远。
什么力量在推高人民网股价?从上前两日上交所公开的交易信息看,买卖前五席均不见机构身影。上市首日买入前五席位均来自营业部,著名游资席位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营业部高居买入席位之首,买入金额为6266万元,做多意愿强烈,国泰君安顺德东乐路营业部跟随其后,买入金额3273万元。前五席合计买入1.6亿元。
第二天,短线资金炒作热情依旧高涨,光大证券深圳金田路占据买入榜第一位,接棒继续做多。而首日出手买入的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继续买入做多。但此前一天大额买入的国泰君安顺德东乐路营业部当天卖出3677万元,居卖出席位榜首。
5月3日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日买卖前五席仍为营业部,但卖出金额远多于买金额,交易数据显示,前五席合计买入5746万元,但卖出榜前五席合计卖出金额多达1.7亿元。这表明,此前两天做多的游资开始获利出逃。
虽然目前人民网股价有所回调,但超过39元的价格已超过所有券商预期,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国内实力券商纷纷预测人民网合理区间在20元发行价上下,海通证券在全部券商中给予的估值最高,为27.40元,但目前股价比这个最高估值还要高出一半。
缺少创新商业模式
受热捧的人民网基本面情况如何呢?
人民网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三大类,按各项业务对总营收贡献比例排名来看,占比最大的是广告业务,2010年广告业务收入1.68亿元,占营收的51%。去年广告收入近3亿元,占营收的60%。
第二块业务是信息服务,包括网络舆情服务、数据服务、面向商业网站的内容销售收入等。去年该业务实现收入近1.4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8%。第三块业务是移动增值服务,主要包括WAP门户网站、短信、彩信、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去年实现收入4889万元,约占营业收入的10%。
从业务结构看,广告收入仍是人民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增长较快,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也有所提升,多名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表示,今年广告业务仍将稳定增长。
这固然保证了公司收入的稳定增长,但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利是互联网最基本也最原始的商业模式,现在的商业互联网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等早已开拓出了新的盈利模式。
因此,广告收入留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已经不多。仅靠这一模式,人民网的成长性将很难显现。
人民网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尚处于不确定的筹划阶段,旗下旨在进行业务延伸和商业运作的多家子公司均处亏损状态,去年上半年,环球在线亏损501万元,人民视讯亏损98万元。
由于多数商业网站没有采编权,但人民网有采编权并有着120多人组成的采编队伍,公司的信息服务相比之下更具优势,公司高管也不止一次指出这是未来业务新增长点。但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仍不可知。
非典型互联网公司
无论在招股书中,还是在面对公众质疑时,人民网都称已进行市场化改造,并乐意将自己与新浪、搜狐这样的商业性互联网相比较,但《投资者报》记者找出了几组有意思的对比。
人民网2010年的营业收入约为新浪营业收入的12%,其中广告业务收入不到新浪广告收入的9%,移动增值业务约为新浪移动增值业务收入的6%。人民网和环球网总独立访问者数量为新浪的12%。
从客户构成上看,人民网与商业网站的客户构成也大不相同。人民网去年上半年来自于前五大客户的收入比重近30%,而该比例在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分别为34.51%、33.42%和40.53%。这些大客户的构成,主要包括财政部、运营商,以及各种广告代理公司。
而政府采购约占人民网收入的两成。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6月,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占人民网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53%、22.07%、21.71%和13.02%。收入来源于承办中央新闻网站的建设,网络舆情咨询研究等,由财政部统一支付。
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其用户量、流量的提升往往能带来比传统行业大得多的规模效应;而且一旦超过某一节点,营收增速曲线比用户、流量增速曲线要陡。但人民网并未公布具体用户数量和流量指标,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用的指标也不是互联网公司通用指标。
从股东背景看,人民网也无法挥去政府身影。其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人民日报社,直接持有人民网66.01%的股份,加上其通过环球时报、京华时报和汽车报社分别间接持股,因此总共持股79.54%,是绝对的第一大股东,后续增资的十几家央企股东持股仅1%~3%,不过是捧个钱场。
这也决定了人民网的治理结构仍然延续以往的体制内模式,董事会中并无来自战略投资者的股东代表。因此,投资者选择人民网作投资标的时,也许不该将其当作一家非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看待。■
从业务发展趋势看,人民网未来两年业绩增长几无悬念,但作为一家官办媒体网站,其在商业模式上有着先天不足,挥之不去的政府身影和体制内治理模式也使其成长性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网并非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并且目前估值偏高。
市值为纽约时报两倍
早在挂牌交易前,人民网就大受机构青睐,网下有115家机构踊跃申购,是今年以来51家新股发行时机构申购数最多的一家。尽管以20元的发行价计算,人民网46.13倍的发行市盈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月27日上市首日再次受到热捧,盘中两度临时停牌,收盘时涨幅高达73.6%。
“五一”长假后的5月2日,人民网继续高开高走,开盘半小时便封于涨停。上市两日累计涨幅就达到91%,市值达到106亿元。5月3日该股创下41.98元的高价后有所回落,最终收盘于39.47元,市值仍高达109亿元。
这一市值在同行中处于什么水平呢?按最新外汇牌价计算,新浪市值232亿元,搜狐市值121亿元,纽约时报市值58亿元,凤凰新媒体市值30亿元。
这意味着,刚刚上市三天的人民网市值接近搜狐市值,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9倍,是凤凰新媒体市值的3.6倍。但其年收入只是搜狐年收入的10%,与纽约时报比更是相差甚远。
什么力量在推高人民网股价?从上前两日上交所公开的交易信息看,买卖前五席均不见机构身影。上市首日买入前五席位均来自营业部,著名游资席位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营业部高居买入席位之首,买入金额为6266万元,做多意愿强烈,国泰君安顺德东乐路营业部跟随其后,买入金额3273万元。前五席合计买入1.6亿元。
第二天,短线资金炒作热情依旧高涨,光大证券深圳金田路占据买入榜第一位,接棒继续做多。而首日出手买入的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继续买入做多。但此前一天大额买入的国泰君安顺德东乐路营业部当天卖出3677万元,居卖出席位榜首。
5月3日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日买卖前五席仍为营业部,但卖出金额远多于买金额,交易数据显示,前五席合计买入5746万元,但卖出榜前五席合计卖出金额多达1.7亿元。这表明,此前两天做多的游资开始获利出逃。
虽然目前人民网股价有所回调,但超过39元的价格已超过所有券商预期,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国内实力券商纷纷预测人民网合理区间在20元发行价上下,海通证券在全部券商中给予的估值最高,为27.40元,但目前股价比这个最高估值还要高出一半。
缺少创新商业模式
受热捧的人民网基本面情况如何呢?
人民网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三大类,按各项业务对总营收贡献比例排名来看,占比最大的是广告业务,2010年广告业务收入1.68亿元,占营收的51%。去年广告收入近3亿元,占营收的60%。
第二块业务是信息服务,包括网络舆情服务、数据服务、面向商业网站的内容销售收入等。去年该业务实现收入近1.4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8%。第三块业务是移动增值服务,主要包括WAP门户网站、短信、彩信、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去年实现收入4889万元,约占营业收入的10%。
从业务结构看,广告收入仍是人民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增长较快,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也有所提升,多名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表示,今年广告业务仍将稳定增长。
这固然保证了公司收入的稳定增长,但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利是互联网最基本也最原始的商业模式,现在的商业互联网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等早已开拓出了新的盈利模式。
因此,广告收入留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已经不多。仅靠这一模式,人民网的成长性将很难显现。
人民网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尚处于不确定的筹划阶段,旗下旨在进行业务延伸和商业运作的多家子公司均处亏损状态,去年上半年,环球在线亏损501万元,人民视讯亏损98万元。
由于多数商业网站没有采编权,但人民网有采编权并有着120多人组成的采编队伍,公司的信息服务相比之下更具优势,公司高管也不止一次指出这是未来业务新增长点。但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仍不可知。
非典型互联网公司
无论在招股书中,还是在面对公众质疑时,人民网都称已进行市场化改造,并乐意将自己与新浪、搜狐这样的商业性互联网相比较,但《投资者报》记者找出了几组有意思的对比。
人民网2010年的营业收入约为新浪营业收入的12%,其中广告业务收入不到新浪广告收入的9%,移动增值业务约为新浪移动增值业务收入的6%。人民网和环球网总独立访问者数量为新浪的12%。
从客户构成上看,人民网与商业网站的客户构成也大不相同。人民网去年上半年来自于前五大客户的收入比重近30%,而该比例在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分别为34.51%、33.42%和40.53%。这些大客户的构成,主要包括财政部、运营商,以及各种广告代理公司。
而政府采购约占人民网收入的两成。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6月,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占人民网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53%、22.07%、21.71%和13.02%。收入来源于承办中央新闻网站的建设,网络舆情咨询研究等,由财政部统一支付。
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其用户量、流量的提升往往能带来比传统行业大得多的规模效应;而且一旦超过某一节点,营收增速曲线比用户、流量增速曲线要陡。但人民网并未公布具体用户数量和流量指标,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用的指标也不是互联网公司通用指标。
从股东背景看,人民网也无法挥去政府身影。其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人民日报社,直接持有人民网66.01%的股份,加上其通过环球时报、京华时报和汽车报社分别间接持股,因此总共持股79.54%,是绝对的第一大股东,后续增资的十几家央企股东持股仅1%~3%,不过是捧个钱场。
这也决定了人民网的治理结构仍然延续以往的体制内模式,董事会中并无来自战略投资者的股东代表。因此,投资者选择人民网作投资标的时,也许不该将其当作一家非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