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管理者,就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不但要工于战略谋划,更要善于在具体的战术中“排兵布阵”。正所谓“兵者诡道”,说得就是用兵者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的手段来牵制敌人,陷敌方于困境之中,最后达到“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目的。因此,从某方面说,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位工于心计、善于把握对方心理的专家。
生活中常见的“注意力转移”
“注意力转移”,做为心理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人们通过“注意力转移”的方法,来缓解矛盾和紧张的气氛,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尤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最为典型。想必,在生活中,大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三岁的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寻求帮助和安慰)。这时候,如果家长表现得过于紧张,对孩子连哄带劝,很可能让事态扩大,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孩子的哭声会更大。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过分紧张的神情和语调无疑给了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事态很严重。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孩子的受伤程度会加重。当然,笔者所说的这种“加重”倒不是身体上的“外伤”,而是心理上的“内伤”。
而当孩子摔倒时,如果家长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较为镇定的态度,用平静的语调安慰孩子,扶起孩子或让他自己起来,为其拍拍身上的灰尘,并迅速将话题转到别的事情上面。这时,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被家长所转移,哭的声音也渐渐变小,甚至马上破涕为笑地投入到别的事情当中去,就好像刚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位孩子的家长,通过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摆脱了心理上的伤害,让他觉得摔跤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以后,当孩子再遇到类似摔跤的事情,他会学着自己爬起来,揉一揉,拍拍身上的灰爬起来就是了。这是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注意力转移法。
其实,后者的做法除了给予了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外,更培养了孩子的一种“耐挫力”。也正是通过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对孩子进行正确地引导,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从容对待,最终造就了孩子一颗坚强的心。
“注意力转移”在管理中的运用
缓和、转移矛盾焦点。在工作中,因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身为管理者,尤其应该学会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来缓和、转移矛盾。例如,一些管理层为了营造更具“亲和力”的工作氛围,将一些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容易引发员工和自己矛盾的管理问题通过“第三方”来实施,将员工和自己的矛盾,转化到“第三方”身上,自己再从中做调解员,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公司的利益,也维护了自己在员工心目的中形象。
再如,工资待遇往往是员工与企业领导最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方面。如果公司领导能够通过多种利益形式来转移员工对工资的单方面利益期许,就可以将员工的注意力从单纯的薪金发放转移到技能提升、职业规划等等其他不需要直接物质利益付出的形式上去。这样,一来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二来可以分散员工的注意力,减轻员工对薪酬的关注度,缓和劳资矛盾。
激励员工。一些企业领导,很善于利用员工之间的竞争,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利用员工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平衡和牵制员工的目的。但在实际运用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二者的实力要相当。如果将两个实力悬殊过大的人安排到一个工作组合中,很可能实力过于弱势的员工完全被过于强势的员工制约,以至于根本无力还击,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双方的有效激励。
其次,要善于在二者工作中,设置“关联点”来达到让二者暗地里竞争的目的。比如,在同一区域实行分渠道经营,让二者根据各自渠道的“特点”展开销量竞争,通过销量占比来激励员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平衡团体间利益关系。一个企业,总是由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所组成的。要想让各个利益团体,实现在企业的领导下共同发展,就必须善于平衡各种小团体的利益关系,避免出现厚此薄彼而造成的“不公”现象。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十个手指都不一般长”。
对于不同的利益团体,公司难免会有所偏向。这时候,针对不同利益团体的自身特点和考核方式的不同,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利益形式来平衡这种组织和组织间的“落差”。例如,作为销售部门,其所肩负的使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所以对其考核的“指标”也多半是些“硬指标”,销售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而作为计划、物流、市场等其他辅助部门,由于其工作的特点,在公司的整个业务的链条中,主要是起到“配套服务”的作用,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薪资待遇上看,计划部和物流部员工的收入也明显低于销售部门。为了平衡这种利益落差,公司往往可以通过在这类服务部门设置一些其他利益形式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比如,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等形式。还可以在年终时,通过设置一些单独的奖项来鼓舞团队的士气。
借力成事。凤凰卫生的资讯台台长钟大年在谈到凤凰的传播策略时,曾谈到过“四借理论”:借机行事,借事造势,借题发挥,借力成事。对于从商者而言,这个“借”字里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借”可以达到利用最小的资源,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很重视“借力”,最为典型的有通过挑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削弱双方实力,保存自己的目的。这种兵家之术,在现代商场也屡屡上演,某企业利用另二个企业之间的矛盾,大做文章,通过双方硬碰硬的“较量”来达到削弱“异己”的目的。并借机树立自己在商场中的地位。
其次,“借”可以达到利用“第三方”为自己说话的目的。在与KA大卖场的合作中,一些中小企业受“采购”气的现象时有发生。明明是自己先申请的场地,可最终却被竞争对手拿去。很明显,对方是给了采购“好处”的。作为企业,当众撕破脸皮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这时如果能够掌握有效证据并通过“第三方”进行有力的“揭露”,往往会给采购其以重大“打击”,自己借机再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争取。既可为自己挽回损失,也间接为与采购近距离接触创造了“机会”。
最后,“借”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管理是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好,很可能给双方都造成“伤害”。这时,如果能够借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恶性管理事例”,往往可以对员工起到警示和告诫的作用。所以,有时候并非一定要将管理这把“剑”落下,管理才达到目的。当“剑”高高地悬起时,它所起到的威慑力,就足以让所有被管理者“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