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基本路径.迎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潮流,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学生创造力体现出更丰富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外48项实验研究、6057条样本量进行编码处理,研究得出:1)教育机器人对学生创造力的整体影响效应为0.576,达到中等以上的影响水平,其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创新人格品质的影响程度一般;2)从学段来看,教育机器人对初中、小学的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较为明显;3)学科方面,机器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
【机 构】
: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基本路径.迎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潮流,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学生创造力体现出更丰富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外48项实验研究、6057条样本量进行编码处理,研究得出:1)教育机器人对学生创造力的整体影响效应为0.576,达到中等以上的影响水平,其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创新人格品质的影响程度一般;2)从学段来看,教育机器人对初中、小学的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较为明显;3)学科方面,机器人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效果最好;4)教学主题中,原型创造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程度达到中等以上水平;5)教学方式选择方面,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6)相比普通教室,实验室环境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更为乐观.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实践建议:推广实施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兼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及思维培养;注重低学段学生创造力培养,大力提倡软件编程教学;建构适用于机器人教学的创客教育模式,完善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体系及激励机制;促进实验室硬件、软件环境设计,多方面筹措教育机器人经费投入.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高校掀起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热潮.然而,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质量缺乏通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亦未形成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文章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初步构建了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后真相舆情现象在教育领域具有明显表现.当初被定义为操弄舆论的后真相现象已逐渐转变化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相较客观陈述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形成的情况”.本文系统分析了后真相时代情感为先、真相滞后,态度为先、认知为后,成见为先、客观在后的特征;探讨了后真相时代的教育舆情既有人性、社会的原因,更有网络化、大数据和媒体个体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以提高决策科学性和亲和力为重点的政府治理、以提高主流媒体话语能力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以提高个人认知判断力为重点的个人治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教学空间虽然不是私人空间,但也有隐私诉求.确立、尊重和维护教学空间隐私权是保护师生尊严、维护教学自由、促进师生卓越成长和保障教学组织正常运行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空间的隐私信息很容易被采集和传播,也更容易被再利用,从而造成不可预料的隐私侵权.甚至,“告知与许可”的法律方式和匿名化的技术处理都无法有效降低教学空间隐私风险.在信息技术时代,完全消除教学空间的隐私风险,几乎不太可能,但可以尽可能降低教学空间的隐私风险.为此,我们需要重塑我们的隐私伦理观,重构科技伦理,立法确立教学空间隐私权,明确学校和家长
采用2385名新生代外来工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行为倾向变量来考察童年期留守经历与个体退缩型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过留守经历者更可能“怕被炒掉或被刁难而不反映劳动权益意见”,显示出比较明显的退缩型人格特征.其中以学前留守的影响最显著,而留守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以“愿否因自身权益受损参加维权活动”这一假想情境下的意愿变量、“是否怕被报复而不投诉权益受侵害行为”这一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变量所做的参证分析及倾向值匹配前后的对照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文章重点以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倾向测量验证了采用心理量表施测及定性
为探索影响开放教育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习者角度确定影响开放教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集合,构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共现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共现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影响开放教育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包含平台设计特征、学习者特征、教师特征等4大类12个因素.其中学习平台设计特征中操作是否方便、能否兼容手机是核心因素,学习者特征中学习态度、学习基础是核心因素,教师责任心是教师特征中的核心因素,动画视频、远程直播、内容实用是教学与资源特征中的核心因素.4大类因素中平
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文化生产和社会洞察的重要领地.本研究通过“大质小量”的混合研究范式,对1013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五段式分层随机抽样,采用了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记录了18名“寒门贵子”在精英校园中的适应策略及其从学生走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历程.研究发现:面对精英高校内“大文化”的专断性,“学业”所蕴含的公正感与价值感不断受到冲击,“贵子”在自身生活经验与支配结构的互动中,围绕乡土“本分”的伦理可能性空间进行着更多面向的文化生产.当“贵子”成长为教师后,承担起了文化再生产的“转播屏”功能,其生存伦理亦由“
本文利用学生成绩残差分解方法探讨了教师教学质量及其经济价值问题.笔者利用误差相关模型预测学生成绩,将学生成绩的预测值与学生所在班级成绩的均分相减得到残差值,通过对残差值在班级层面加总平均,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代理变量.文章基于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两省22个县区收集的数据,探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经济价值,其基本结论是:第一,教师教学质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将中等水平的教师替换为69分位的“好教师”后,全班学生的三科成绩可以增值0.2-0.3个标准差,相当于学生一年的学习收获;若
教师教育大学化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大学教育之共识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但是,以往“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分歧、当前“专业化与解制化”的争议,始终牵伴着各国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也困扰着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甚至陷入教育伦理困境:一些大学倾向以实习课程来增加职前教师的教学经验,却无法避免其教学行为失误给予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秉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系统梳理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历史,重点考察教育研究与职前教师培养的关系演变,尤其聚焦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的割
高校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深度学习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训练,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讨论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度的重要实现途径.研究通过自然状态下的探索性实验探究了基于小组在线讨论活动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学生在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存在的表现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1)基于小组在线讨论活动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2)此类活动可以显著
根据产教融合和突发疫情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开发设计了基于产教融合和突发疫情的河南省高职院校智慧教育云平台理论模型,以实现预期功能.选择河南省某高职院校进行平台实现和实践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归类检索、专家在线授课、模拟企业实践、深度互动咨询等功能,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但同时,该平台在检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直播内容编排不合理、虚拟企业操作难度较大、分组功能不完善等,未来需进一步对平台功能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