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库恩的困境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也受到了众多的批评。这些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范式”经过科学革命的转换就完全不同了,另一个是库恩对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爆发式发展的强调。批评者认为库恩把科学发展史割裂了,但笔者认为,这些批评仅仅说明了库恩在写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所面临的困境;即:虽然库恩将科学和哲学做了明确的区分,但在论述时却未能完全把二者分离开。这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受到相关批评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哲学
  一、托马斯·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年,库恩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本文此后均简称为《结构》)一书出版。在书中,作者首先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的概念,然后用这一概念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那之后,“范式”这一概念成了人们讨论科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吊诡的是,“范式”虽然被众多领域的学者所借鉴、应用并讨论,但在《结构》一书所探讨的科学领域,却少有科学家对其抱有足够的重视。连库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很多科学家包括很多物理学家都阅读了本书并给予好评,但“这本书并没有被科学家广泛阅读。我过去常说,如果你在大学里学得是科学和数学,那么你可以非常顺利地拿到学士学位而不需要读过《科学革命的结构》。如果你大学里学的是任何其他领域,你将至少读一遍此书”;作者又强调,“整个来说,那并不是我以前的愿望”。
  在笔者看来,从《结构》一书中我们就能找到造成这一困境的缘由,库恩在谈及他从物理研究转向哲学研究的原因时说:“我并不是说我想要知道什么是真的;我是说我想知道成为真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那不是人们能够通过物理来达到的。”既然不是通过科学能够达到的,那科学家对本书缺乏足够的热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作者在《结构》一书中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哲学问题,而且也简明地将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与作者书中的哲学做了彻底的区分。
  二、托马斯·库恩的困境
  《结构》一书出版后引起了诸多关注,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范式”经过科学革命前后的转换就完全不同了,另一个是对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爆发式发展的强调;二者都使科学发展史看上去被割裂了。由此,《结构》一书也被很多人批评为“非理性”的和“相对主义”的。面对这些批评,库恩又写了一部《结构之后的路》(本文此后均简称为《路》)进行回应。将《结构》与《路》一起阅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库恩思想的深度与发展历程。
  首先必须看到,库恩即便不是一个彻底的实在论者,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秉持实在论的观点。在谈到因果论的局限时,作者在《路》中提到:“在缺乏因果理论所试图提供的桥梁时,就没有基础来谈论科学对所有世界的逐步消除(除了唯一真实世界之外)”。括号中短短一句话,至少证明作者是承认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库恩又说:“对实在论的威胁是我心里最重要的问题,在这里它能代表全部问题。”但在承认真实世界的同时,他又强调:“本文(《科学史中的可能世界》)所反复重申的主题在于,词典给出了通向一组可能世界的通道,但它也阻断了通往其他可能世界的通道。”由此可见,在承认真实世界的前提下,库恩关注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认知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一个看上去是弱实在论的立场,恰恰代表了他在同时面对科学与哲学时的纠结。从根本上来说,科学要求其研究者至少在科学研究中是个实在论者;尽管科学并不反对其研究者在其他方面是个非实在论者——正如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个神秘主义者。
  在弄清了库恩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本身都持实在论的观点之后,再来探讨作者对科学发展所持的态度才是有价值的。他在《结构》一书中,无论是对“常规科学”还是对“科学革命”,都特别强调了“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源于库恩的实在论主张,也证明了库恩的实在论主张。针对“常规科学”,他说:“这三类问题——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我认为已经涵盖了常规科学的文献,不论是经验科学的还是理论科学的文献。”其中的事实在科学研究中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抽象所得到的。而针对“科学革命”,库恩尤其强调了现象的重要性,“原则上,只有三类现象可以引发新理论。……”同时,“……这样只要后来的理论能对某些同样的现象作出相同的预言,就可以说这两个理论互不冲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常规科学”还是“科学革命”中,“现象”都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上,正如很多科学哲学著作所强调的,也像绝大多数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所实践的,对于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在《结构》一书中,科学研究同样是一个不断地对现象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科学命题进行证明或证伪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对现象进行解释,理论不断完善,而理论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更多的现象被观察到。当被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时,就推动了理论整体性的飞跃——用库恩的话说,就是“科学革命”。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连续过程,即便科学理论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呈现出一个个脉冲的形态,但科学理论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家以其自身的科学实践与创造力维系着科学的连续性。因此,不能从《结构》一书就得到科学的发展是断裂的、爆发式的结论,这也不是库恩的本意。他所反对的是“科学是一种累积知识的活动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库恩所提倡的科学恰恰是一种不断发现与创造的活动。
  库恩在《结构》一书中被诟病的问题暴露了其本身的困境,“非理性”与“相对主义”更多的是针对库恩在对科学发展的论述过程的批判,而他的立场与自我辩护则立足于哲学。在《路》一书中库恩承认:“如果我现在重写《科学革命的结构》,我会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变化,而减少对常规型/革命型区别的强调。”
  库恩在《结构》的最后将科学的发展比作生物的演化,这个思想在《路》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类比大大地调和了《结构》中他的思想因科学与哲学视角的冲突而产生的困境。在《结构》一书中,作者说:“如果确实这样,那么科学的发展就像生物的演化一样,是一个单向性的不可逆的过程。后期的科学理论在一个常常大不相同的应用环境中,较其先前的理论表现出更好的解密能力。这并非一个相对主义的立场,在它所显示的意义上,我是一个科学进步的真正信仰者。”在此基础上,作者在《路》中又表示:“我把它们(《结构》中被称为‘危机’事件的重要特征)看成类似物种形成过程的关键症状,通过这个过程,新的学科出现了,每一个新学科都有自己的词典,都有其自身的知识领域。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分裂,知识得以增长。而且正是维持对话的需要,使声明式陈述的游戏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的需要,促进了这些分裂,并导致了知识的裂殖。”作者甚至提出:“科学领域、专业和附属专业在时间上的进化图表看上去与一个外行所画的生物进化树状图表惊人地相似。”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在两本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从科学视角向哲学视角的转向,而无论何种视角,这样的类比都更能形象地描述科学与知识发展的实际状况。
  三、结论
  自笛卡尔后,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在逐渐完善了自己鲜明而特有的立场与方法后,科学与哲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两个各自拥有鲜明——用库恩的话说——“范式”的领域。库恩对于“科学革命”的论述,将人的创造力推向了前台,但因其案例的选择,使得其笔下的“科学革命”多多少少呈现出英雄主义色彩,仿佛“科学革命”的发生是因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之神”的降临而一锤定音的。由此《结构》一书难免使人产生一种科学发展史被割裂的错觉。
  库恩在《结构》一书中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是哲学领域的问题,但在论述过程中未能完全将科学与哲学分离开,这是《结构》一书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至少针对库恩笔下的科学研究而言,他并没有将科学发展的历史割裂开。创造并运用“范式”这一概念去分析科学进步的历史,仍然是库恩最为杰出的贡献之一。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头看《结构》一书时,也许其最大的现实价值——也是其在科学进步这一问题上最为实用的观点——正如哈佛大学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所言:“《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雄伟思想也许不像50年前那样宏大和明晰,但它仍然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对科学的历史记述中,我们现在期望听到人的性格、社会因素的影响,貌似无私、理性的行为背后维持和行使权力的企图。”无论对于任何学科,警惕类似对于“权力的企图”,大概是《结构》一书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美)托马斯·库恩著,杰姆斯·柯南特编,《结构之后的路》,邱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其他文献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能作用于企业中实实在在的“人”,从而提升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最终实现的经营业绩有效提升。  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最终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思想行动中,这就是所谓的“落地”。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企业文化的要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对最大熵原理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基于最大熵原理,给出几种求解最大熵分布函数的方法。因为最大熵原理主要针对的是不确定性求解问题,因此本文讨论的时候按照问题的不确定特点,有的用一次最大熵原理,而有的问题则用到两次最大熵原理。从结果来看,在概率统计问题中,最大熵原理应用的空间非常广泛。  关键词:最大熵原理;概率分布;不確定;方法  在概率统计中引入最大熵原理时,主要针对确定概率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从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操作要点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合作性学习,学习小组,作用,操作,活动形式  近年来,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初中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富了;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了。本文旨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当代;精神;嬗变;原因  回首历史,新中国成立已六十五年了。六十五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后,人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富;但在精神上却迷失了自我,成为迷途的羔羊。按常理来说,日子过好了,生活宽裕了,精神生活理应随之而提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不但没有与物质同步,
期刊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容易被忽略。一个教学活动的展开的动力,是来源于教师授知和学生受知的共同参与的合力。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备课前预习课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调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一次课前 “火力侦察”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多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为备好课堂教学课提供依据。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
期刊
摘 要:历史的长河流过了千百年,风云变幻中沧桑了山川河流,而有些东西经历过沧海桑田,依旧璀璨。文人骚客们似乎都热衷于攀山登楼。的确,居高临下,可极目千里,眼前茫茫苍域,身侧滚滚长河。于是,在此所留下的著名诗篇更是不胜枚举。这里要比较的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从一个愁字中,我们能读出百般意味  关键词:登高怀古;以史鉴今;愁;对比赏析  一、《登金陵凤凰台》简析
期刊
摘 要: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土改的小说,在内容与叙述上,它们明显的区别于四五十年代那些政治气息比较浓厚的土改小说,开始对这场洪波中的生存者的个人命运投以关注。苏童的《罂粟之家》更是在这批八十年代小说中脱颖而出,以之对暴力与人性的结合描写大获成功,但是很多人在对之解读的时候却又只局限于此,而缺少了对这篇文章的深入挖掘,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更是缺少应有的揭示与解读。  关键词:土改;颓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商标翻译教学过程中商标的对等性、通俗性、感召性等翻译原则,试确定了在商标翻译过程中使用音译、意译、音义结合等基本的商标翻译方法,为商标的基本翻译教学提供参考,以达到提高商务翻译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商标;翻译教学;翻译方法  商标词是“由个别人或者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的用于区别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用符号”(朱凡)。商标词语言形式比较简单,往往由一个词或者几个词组成,但
期刊
摘 要:语文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作用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培养兴趣要从低段学习、课堂学习、写作学习开始抓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入手,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有动力,自然会越学越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产业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人们熟知的《武林外传》、《北京爱情故事》等热播电视剧,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优秀动画片纷纷跳出电视屏幕,登上电影银幕。如果说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电影化改编是因为其自身具有影视剧的特色,那么《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些具有强烈电视化风格的综艺节目也以“大电影”的形态踏入电影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