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来源 :福建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探明烟后稻最佳的机插密度,以广8优16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为30 cm×14 cm(处理D)时产量最高,达10152.0 kg·hm2,极显著高于30 cm×21 cm(处理A)、30 cm×18 cm(处理B)、30 cm×12 cm(处理E)。机插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超出一定范围则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
  关键词:烟后稻;机插密度;产量;群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S 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8-0049-04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8.008
  Effects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Yield andYield Components of Rice Planted After Tobacco
  CAO Rong-fa
  (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Zhongsha Town,Ninghua County, Fujian, Sanming, Fujian 3654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y of rice planted after tobacco, by taking Guang 8 you 165 as the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rice planted after tobacco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single factor random block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yield was 10152.0 kg·hm2 when th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y was 30 cm×14 cm (treatment D),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30 cm×21 cm (treatment A), 30 cm×18 cm (treatment B) and 30 cm×12 cm (treatment E). When th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y was in the range of 158730-238050 holes·hm2, the number of productive ear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 yield also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while the number of panicles per hole,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the thousand kernel weight and the setting percentage decreased. If th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y exceeded a certain range, when being planted too densely, the yield increase would be affected.
  Key words: Rice planted after tobacco;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ensity; Yield; Population structure
   實践证明选择适宜栽培密度是调节群体结构,有利于健身栽培,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栽插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实现水稻高产[1]。赵海红[1]研究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认为,采用空育131品种,行距为26 cm、穴距为10 cm、每穴插3株处理的产量最高;由志强[2]研究不同密度、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通35品种在密度为19万丛·hm2时,比较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效果最优且产量最高;季国华等[3]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南粳9108产量的影响,要夺取高产,必须适当增加移栽密度,机插行距为30 cm,株距应控制在13 cm以内,机插25.5万穴·hm2以上。不同土壤、生态环境和品种特性的栽培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不同生产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烟后稻机插,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是充分发挥个体、优化群体结构、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为此,本试验以广8优165品种为材料,开展烟后稻机插密度对比试验,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及其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探明适宜烟后稻高产栽培的插秧密度,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简介    广8优165是用广8A不育系与GR165恢复系配组育成的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4]。在宁化县种植表现出分蘖力强,株型紧凑适中,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功能叶寿命长。作烟后稻种植,全生育期133 d,比宜优673长2 d。株高110 cm,有效穗28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98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3.2 g,感稻瘟病。广东省区试米质鉴定,整精米率67.3%~70.0%,垩白粒率18%~28%,垩白度1.8%~7.8%,直链淀粉含量13.3%,胶稠度68~72 mm,长宽比3.4~3.5,食味品质79~83分。米粒细长,米饭较软,饭味较浓,符合沿海地区的饮食习惯[4-5]。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中沙乡中沙村华发家庭农场承包地实施。该地块东经116°41′,北纬26°22′,海拔348 m,试验地土壤为青泥田,耕作层较厚,碱解氮155.92 mg·kg1,有效磷28.49 mg·kg1,速效钾87.38 mg·kg1,有机质30.75 g·kg1,pH 5.09。
  1.3 试验设计
   试验按日本产久保田插秧机设定株距,设处理A为30 cm×21 cm、处理B为30 cm×18 cm、处理C为30 cm×16 cm、处理D为30 cm×14 cm、处理E为30 cm×12 cm等5种密度处理,以当地主要机插密度A为对照。各处理种植穴数分别为15.873万穴·hm2(CK)、18.525万穴·hm2、20.835万穴·hm2、23.805万穴·hm2和27.78万穴·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各小区面积为67 m2,随机区间排列。试验统一在 6月 2 日播种,6月21日插秧,秧龄为20 d。机插的行距为30 cm,根据移栽的密度调整株距。试验地施用纯氮165~180 kg·hm2,氮、磷、钾配比应为1∶0.4∶0.9。氮肥采用基肥、促蘖肥各占30%,穗肥占4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与促花肥各占50%。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达270万苗·hm2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5]。根据当地植保部门提供病虫情报,适时防治病虫害。
  1.4 观察记载项目与方法
  1.4.1 基本苗调查 移栽后第4 d进行基本苗数调查,各处理采取梅花形5点取样,每点查20丛,并计算其基本苗数[6]。
  1.4.2 生育时期和茎蘖动态 观察记载水稻生长过程,记载主要生育时期。移栽后,每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生长一致的10株作为定点观察株,每间隔7 d考查其茎蘖数,至水稻茎蘖数开始减少为止[7]。
  1.4.3 产量及构成因素 成熟期各小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丛水稻调查有效穗数,求单位面积平均有效穗数。同时每小区取样5丛进行考种,测定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收获时每小区单收单打,测定稻谷湿谷产量和含水量,折算水稻干谷产量[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机插密度對烟后稻全生育期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知,不同机插密度广8优165烟后种植的全生育期133~134 d,基本一致,说明试验条件下设置的5个不同机插密度处理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差异不明显。但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大,全生育期有延长的趋势,C、D、E处理比B和A处理延长1 d。
   田间定点观察表明,密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株高与栽培密度关系不大,总的趋势是机插密度越大,株高越矮,但相差只有0.3~1.2 cm,变化差异不明显。不同处理分蘖动态变化差异明显,单株分蘖能力与机插密度成反比,随着密度增大而分蘖能力逐步下降,说明栽插越稀其分蘖力越强。就群体而言,各处理茎蘖数与机插密度成正比,随机插密度的增加茎蘖数也增加,机插密度越高,基本苗越多,高峰苗数越多,成穗数多,成穗率越高。处理D成穗率最高,达到56.8%,其他依次为处理C、B、E、A。说明机插秧株行距为30 cm×14 cm时,水稻个体与群体结构最协调。
  2.2 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5个机插密度水平中,A、B、C、D等4个处理的实割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23.805万穴·hm2(处理D)时,其产量最高为10152.0 kg·hm2,处理D比处理C、处理B、处理A和处理E分别增产4.08%、9.53%、13.08%和19.43%。当密度超过23.805万穴·hm2,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反而下降,处理E实割产量最低,为8500.5 kg·hm2。经方差分析显示,处理D、处理C与处理B、处理A、处理E的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处理B和处理A与处理E的产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而处理A、处理B与处理C、处理D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烟后稻产量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呈现增产趋势。
  2.3 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产量构成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机插密度在15.873万~23.805万穴·hm2范围内,密度的增加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也增加,处理D(23.805万穴·hm2)有效穗数最高,为273.8万穗·hm2,比处理A、处理B、处理C分别增加29.35%、20.14%、8.59%;理论产量随单位有效穗数增加而增加,说明提高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单位有效穗数;超出一定范围,处理E(27.78万穴·hm2)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反而减少,相应的理论产量也降低。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随机插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水稻稀植生长的通透性好,光合作用更强,干物质积累更多,所以穗大粒多[3,6]。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表明,适度提高栽培密度是广8优165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产量相应提高,超出一定范围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这与李启富[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机插密度过大,虽然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有效穗,但大田通风透气性差,无法充分发挥水稻个体形成大穗优势,造成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结实率下降,加上病虫危害也会随之加重,导致产量下降。机插密度过低时,单位面积穴数少,基本苗也相应减少,虽然生长过程中有较好通风透光,个体优势发挥明显,单株分蘖多,每穗粒数、千粒重增加,结实率提高,但由于广8优165于烟后种植,大田营养生长期短(20~25 d),造成无效分蘖多,成穗率较低,对产量作用有效穗数降低幅度超过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的幅度,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而减产。因此,生产上应合理密植。
   本试验结果表明,单位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成穗率等因素与机插密度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一定的插密度范围内,随机插密度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机插密度为30 cm×14 cm时,群体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达10152.0 kg·hm2,是烟后稻广8优165实现高产的理想密度,生产上应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赵海红.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5,5(4):1-4.
  [2]由志强.不同密度、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6,10(27):54-55.
  [3]季国华,钱李晶,朱从海,等.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南粳9108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5(5):101-102.
  [4]顾海永,梁世胡,李曙光,等.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广8优165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7,32(4):23-24.
  [5]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广8优165.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EB/OL]. [2019-07-25]. http://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14572.htm.
  [6]向泽民,何延明.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4):30,40.
  [7]林育炯,张均华,胡继杰,等.不同类型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8):18-24.
  [8]李启富.不同播期及移栽密度对水稻新品种晶两优华占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23、45.
  (责任编辑:柯文辉)
  收稿日期:2021-05-02
  作者简介:曹荣发,男,1971年生,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其他文献
摘 要:檢测福州茉莉红茶香气成分,研究香气成分与茉莉红茶品质的相关性。以福州市茶王赛茉莉红茶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富集茉莉红茶香气组分,通过气质联用技术测定香气成分组成,利用MPP和SPSS软件分析茉莉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福州茉莉红茶中共鉴定出36种香气物质,包括6种醇类、7种酯类、3种含N化合物、15种萜烯类化合物和5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芳樟醇(13.51%
摘 要:将银耳蒂头制成超微粉,添加到制作面包原料中制成银耳蒂头面包。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研究银耳蒂头超微粉添加量、酵母添加量、水分添加量对银耳蒂头面包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对银耳蒂头面包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银耳蒂头面包制作最佳制作工艺配方(以占高筋面粉百分比计算)为高筋面粉300 g(100%)、银耳蒂头超微粉31.3
萬晓华,1987年生,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碳氮循环研究,熟练操作总有机碳分析仪、连续流动分析仪、土壤粒径分析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多个大型仪器。2017-201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600495)“根系在凋落物层生长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机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31930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31232212)等课题,
摘要:【目的】從罗汉果根际土壤中筛选分离出对白绢病(southern blight)与根腐病(root rot)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为罗汉果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合适菌株。【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从罗汉果果园土壤中分离纯化出拮抗细菌114株。随后对分离出的拮抗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22株细菌对至
非洲猪瘟危害大、防控难,已是生猪养殖业的第一“冷血杀手”,是规模猪场疫病防控和产能恢复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非洲猪瘟的感染和传播特点,结合规模养殖场近年防控实践,指出可能导致非洲猪瘟防控失败的五种主要原因,提出在实践中落实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六项关键措施,掌握技术要点,做好日常防疫和饲养管理,强化场区消杀,实行封闭式管理,全进全出,做好疾病排查、监测,严防死守,如此方能防患于未然,以期促进养殖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在生产中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白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入侵和为害,并呈继续北迁的趋势,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将是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草地贪夜蛾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易敛使其产生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国内返乡创业研究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选取2000-2021年以“返乡创业”为主题的CSSCI源期刊,运用Citespace和CNKI的计量分析功能对文献分别从时间、主体、期刊、学科、高被引论文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了国内返乡创业研究的发展现状,通过关键词、突现词等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共筛选文献418篇,主要发表于经济与社会学类型期刊;研究的主要力量和机构之间缺乏协同交流且分布不均衡;研究内容上缺乏对多地区之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深入比较分析.在今后的研究
摘 要:通过研究亚临界技术处理后牡蛎壳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究牡蛎壳制备土壤修复剂的可行性。牡蛎壳经过亚临界水解处理后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和压力处理、相同温度不同处理、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不同重金属初始浓度等试验开展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行元素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牡蛎壳粉对重金属Cd、Pb、Cr、Zn、Cu的吸附性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
摘 要: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管理任务、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职责,从党建引领、贯彻文件精神、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科研诚信、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职能转变等方面,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创新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F 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
从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共创的内涵、要素构成以及运作过程三方面构建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共创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农业区域品牌“丽水山耕”为例,结合其商业实践与创新活动过程,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的价值共创行为,总结其品牌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发现,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共创包括角色、平台、动作三大要素,其中平台是农业区域品牌经营主体实施价值共创战略的重要载体,“丽水山耕”品牌价值共创各相关利益主体在为农服务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参与互动,实现合作共生,进而实现“丽水山耕”品牌价值创新.在未来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共创战略实践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