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听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现就执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艺术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这位老师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导入是:
师:大家知道哪些桥?
学生说了很多:钟祥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石拱桥
师:大家知道生命桥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大家读课文。
[评析]:这位教师知道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能兴味盎然地进入课文,教师用这样的导入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教师的导言没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学生读课文时也就没有什么热情。那么,怎样设计这一导言,让学生有想读课文的欲望呢?不妨这样进行设计: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桥吗?都是些什么桥?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种各样的桥)
师:大家说的这些都是为了交通便利而架设的桥。其实,除了这样的桥,还有更为奇特的桥,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叫做“生命桥”。为什么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呢?大家只要认真阅读这篇感人的文章就会知道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同样是导入,但这样的引导能较好地激励学生去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一心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读书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读书的效果当然也就好多了。
二、吃透文本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前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开。然而,要找到合适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这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在想什么?
生:灿烂的阳光没有让他的脸红润起来。
生:生命即将凋谢。
师:小钱得了这样的病心情怎样?
生:绝望、悲伤。
师:要治疗小钱的病唯一的方法是什么?
生:骨髓移植。
师:要找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生:非常不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
师:寻找的结果怎样?
生: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评析]:这一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对文本吃得不够透。我们来看文本的内容。第一句是“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第二句是作者对他脸色进行的描写,第三句是对病情的担忧并指出治疗的唯一方法——骨髓移植,第四、五句写了寻找合适骨髓的不易,第六句写小钱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人。整个段落基本上没有写小钱的心理活动,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的。然而教师的读后提问是“小钱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怎样设计问题呢?可以这样来问:小钱躺在病床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抓住“灿烂的阳光——苍白的脸;含苞的花朵——即将凋零”,体会小钱生命的垂危;抓住“唯有”理解治病的艰难;通过“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体会寻找的艰辛。这样,通过读去体会文本内涵,也为后面台湾青年的“情”举埋下伏笔。
三、注重细节是生命课堂的源泉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环节中,教学机遇无处不在,就看我们老师能否用心去捕捉。这位教师在让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把“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读成了“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漏掉了一个“才”字。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就是有点粗心,把“才有可能”读成了“有可能”。想想能不能把“才”字漏掉7
生1:问题不大,因为“才有可能”与“有可能”意思是一样的。
生2:不能。“才有可能”是说可能性不大,是按所有的人数比较得出的,“有可能”就没有这样强调的意思。程度上应该说轻些。
生3:用了这个“才”字,就更能说明骨髓适合的人难找。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在辩论中得出结果。是呀,一字之差,说明了骨髓的寻找难度之大。从这一字之差你想到了什么?
生:读书要用心,倾听也应该认真,要细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师:学会倾听和认真读书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好习惯。
[评析]:“有可能”与“才有可能”仅仅一字之差,可含义却大不一样。学生之所以在此处漏读一个“才”字。是因为他还没有感悟到课文的意蕴。可见读文是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由感知到感化的过程。表面上看。似乎少一个字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漏读的背后却有大文章。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去品析,在交流中提升了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导入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这位老师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导入是:
师:大家知道哪些桥?
学生说了很多:钟祥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石拱桥
师:大家知道生命桥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大家读课文。
[评析]:这位教师知道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能兴味盎然地进入课文,教师用这样的导入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教师的导言没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学生读课文时也就没有什么热情。那么,怎样设计这一导言,让学生有想读课文的欲望呢?不妨这样进行设计: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桥吗?都是些什么桥?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种各样的桥)
师:大家说的这些都是为了交通便利而架设的桥。其实,除了这样的桥,还有更为奇特的桥,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叫做“生命桥”。为什么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呢?大家只要认真阅读这篇感人的文章就会知道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同样是导入,但这样的引导能较好地激励学生去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一心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读书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读书的效果当然也就好多了。
二、吃透文本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前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开。然而,要找到合适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这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在想什么?
生:灿烂的阳光没有让他的脸红润起来。
生:生命即将凋谢。
师:小钱得了这样的病心情怎样?
生:绝望、悲伤。
师:要治疗小钱的病唯一的方法是什么?
生:骨髓移植。
师:要找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生:非常不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
师:寻找的结果怎样?
生: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评析]:这一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对文本吃得不够透。我们来看文本的内容。第一句是“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第二句是作者对他脸色进行的描写,第三句是对病情的担忧并指出治疗的唯一方法——骨髓移植,第四、五句写了寻找合适骨髓的不易,第六句写小钱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人。整个段落基本上没有写小钱的心理活动,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的。然而教师的读后提问是“小钱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怎样设计问题呢?可以这样来问:小钱躺在病床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抓住“灿烂的阳光——苍白的脸;含苞的花朵——即将凋零”,体会小钱生命的垂危;抓住“唯有”理解治病的艰难;通过“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体会寻找的艰辛。这样,通过读去体会文本内涵,也为后面台湾青年的“情”举埋下伏笔。
三、注重细节是生命课堂的源泉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环节中,教学机遇无处不在,就看我们老师能否用心去捕捉。这位教师在让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把“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读成了“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漏掉了一个“才”字。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就是有点粗心,把“才有可能”读成了“有可能”。想想能不能把“才”字漏掉7
生1:问题不大,因为“才有可能”与“有可能”意思是一样的。
生2:不能。“才有可能”是说可能性不大,是按所有的人数比较得出的,“有可能”就没有这样强调的意思。程度上应该说轻些。
生3:用了这个“才”字,就更能说明骨髓适合的人难找。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在辩论中得出结果。是呀,一字之差,说明了骨髓的寻找难度之大。从这一字之差你想到了什么?
生:读书要用心,倾听也应该认真,要细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师:学会倾听和认真读书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好习惯。
[评析]:“有可能”与“才有可能”仅仅一字之差,可含义却大不一样。学生之所以在此处漏读一个“才”字。是因为他还没有感悟到课文的意蕴。可见读文是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由感知到感化的过程。表面上看。似乎少一个字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漏读的背后却有大文章。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去品析,在交流中提升了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