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呢?其实,教师的意识、观念至关重要。
记得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近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洗脑”: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是导演、引路人,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导者,是课堂的主人、表演者。
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活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青春和活力。
一、“全民皆兵”意识,让每个学生享有学习的权利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着眼点往往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只要他们懂就万事大吉,而对中下等生则视为可有可无,不把他们放在学习的地位上,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而新课标则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如果不是全体学生的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各个环节,而是只有几个优秀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参与,另一部分学生当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
在参加“领雁工程”教学培训的期间,我看到学科导师商老师教学刘蓓的《心声》一课,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每个学生享有学习权利”的主体意识。如在开始导入文本时,她先让学生在纸上按句式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我最喜欢商老师,我最不喜欢商老师。”于是学生们都纷纷地写了起来,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然后传到上面,于是,老师朗读了其中的十几条。而此时,学生听得有味、惬意,精神很足。这样,一上课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教《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们举手说说关于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底下学生们雀跃不止,纷纷站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回答,气氛热烈。接着,我顺势归纳小结,真是水到渠成。然后,我分组让学生讨论三处环境描写以及文中的人物性格。一会儿让小组派人到黑板上书写,此时更是热闹,尤其是班中公认不好的那个学生也上去书写时,其他同学就鼓起掌来。从同学掌声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希望每个人是课堂的主人。
二、“百花争艳”意识,允许每位学生标新立异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老师要求所答的、所想的要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一致;当学生稍有怪异的出格的念头,教师马上会将其牵引回头,将创新的苗头扼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更自由开放,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百花争艳,春天才更美。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求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我在上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我问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你们有什么想法?一般学生对他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我也点头认可。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来告诉我:“老师,我比较喜欢奥楚蔑洛夫。”我惊讶于他的大胆想法,就顺势引导:“说说你的理由。”他思索片刻,答道:“因为这个人物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很强的生命力。既不会得罪人,又能使自己稳坐钓鱼台。假如,我长大了,踏入社会,我想我首先会学他的这种处事态度,使自己能在社会中立稳脚跟。这不是很好吗?”我听了以后,当时还真有点吃惊,但我立刻说道:“你说的这番话,老师听了也很喜欢,老师欣赏的是你有胆量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勇气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同时老师还欣赏你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然后,我又用一种商量的口气说:“刚才我们都听了你的想法和评价,那么你是否可以静下心来,去体味一下作者在文中塑造这个人物的真正意图?”这样,既让学生的新想法说了出来,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三、“星星点灯”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思考、提问、质疑,那么他的学习将会迷惑而无所得。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习惯于设计了一连串的“陷阱”似的关口让学生闯关,学生总处于被动状态。难怪曾有一位学生戏说:“上课时老师好像最不聪明,因为他总在问我们,而我们总像在为老师解答!”
美国的政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能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上《水调歌头》一课时,学生向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为何会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想法?既然要“归”,为什么还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起舞弄青影,何似在人间?’到底是在月光下起舞还是月空中起舞?最后他怎么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一个个问号让我和其他的同学讨论得“面红耳赤”,让我欣慰不已,因为学生开始跨出了新的一步,开始主动学习了!
我深知: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答案更有价值!预习时,我让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在上课时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对那些有价值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也许学生的一个问题,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参加“领雁工程”培训期间,我们组的翁老师在教学杨绛的《老王》课堂上,刚好讲到老王是个病入膏肓的人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说是病入膏肓?翁老师并没有自己讲,而是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这个思维的火花,及时地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是病入膏肓的。于是大家纷纷地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地引领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不久,其他学生分别从老王的外貌、动作、神态以及语气等方面归纳回答。这样,学生很快感悟了老王病入膏肓时还来送东西所表现出来的善良。
四、“携手共进”意识,让老师蹲下来看待学生
于永正说过:老师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理解问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别让学生仰视老师,他会觉得老师不可接近,这给教育带来不利的因素。
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是引导者,不仅要亲切,更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惑、不满的眼神,或主动地找他们谈话解答,或为他们作示范,或引导他们亲自体验。
一次,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对于孔乙己的“排”和“摸”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有些学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开始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我想到现在新课程教学不是传统的传授教学,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于是,我就先给学生作示范,拿出一把硬币,一枚一枚地“排”和从裤袋里“摸”。这时学生看得很专注,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实践体验,体味“排”和“摸”这两个词的不同效果。接着,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表演,最后我看到学生们先是点头默认而后拍手鼓掌的情形,我的心坦然了。此时,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肯定比我一味地反复讲解胜过几倍,且课堂气氛又活跃。
是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教育学生。
五、“群星闪耀”意识,让学生拥有展示才艺的平台
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拥有成就,都有一种表现欲。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人比较外露,敢表现;有些人比较含蓄内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给学生提供了纯粹的文化知识的平台,得高分的能表扬,成绩差的则遭到冷落、歧视。如今,新课标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作为语文教育,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让“群星”闪耀。
我在课前设置了5分钟的才艺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可讲故事,也可演讲;可唱歌,也可器乐独奏;可讲笑话,也可小品表演。我有时作点评,有时则作为课堂的导语。课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随笔作业,第二天上交。结果我发现:学生很愿意评价,而且所写的小短文有新意,个性纷呈;表演的才艺,学生很乐意去准备,并渐渐地向语文学科内容靠拢。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真的,我们只要心有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就会呈现满堂芬芳的局势。
(责任编辑 韦 雄)
记得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近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洗脑”: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是导演、引路人,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导者,是课堂的主人、表演者。
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活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青春和活力。
一、“全民皆兵”意识,让每个学生享有学习的权利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着眼点往往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只要他们懂就万事大吉,而对中下等生则视为可有可无,不把他们放在学习的地位上,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而新课标则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如果不是全体学生的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各个环节,而是只有几个优秀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参与,另一部分学生当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
在参加“领雁工程”教学培训的期间,我看到学科导师商老师教学刘蓓的《心声》一课,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每个学生享有学习权利”的主体意识。如在开始导入文本时,她先让学生在纸上按句式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我最喜欢商老师,我最不喜欢商老师。”于是学生们都纷纷地写了起来,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然后传到上面,于是,老师朗读了其中的十几条。而此时,学生听得有味、惬意,精神很足。这样,一上课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教《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们举手说说关于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底下学生们雀跃不止,纷纷站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回答,气氛热烈。接着,我顺势归纳小结,真是水到渠成。然后,我分组让学生讨论三处环境描写以及文中的人物性格。一会儿让小组派人到黑板上书写,此时更是热闹,尤其是班中公认不好的那个学生也上去书写时,其他同学就鼓起掌来。从同学掌声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希望每个人是课堂的主人。
二、“百花争艳”意识,允许每位学生标新立异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老师要求所答的、所想的要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一致;当学生稍有怪异的出格的念头,教师马上会将其牵引回头,将创新的苗头扼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更自由开放,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百花争艳,春天才更美。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求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我在上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我问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你们有什么想法?一般学生对他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我也点头认可。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来告诉我:“老师,我比较喜欢奥楚蔑洛夫。”我惊讶于他的大胆想法,就顺势引导:“说说你的理由。”他思索片刻,答道:“因为这个人物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很强的生命力。既不会得罪人,又能使自己稳坐钓鱼台。假如,我长大了,踏入社会,我想我首先会学他的这种处事态度,使自己能在社会中立稳脚跟。这不是很好吗?”我听了以后,当时还真有点吃惊,但我立刻说道:“你说的这番话,老师听了也很喜欢,老师欣赏的是你有胆量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勇气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同时老师还欣赏你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然后,我又用一种商量的口气说:“刚才我们都听了你的想法和评价,那么你是否可以静下心来,去体味一下作者在文中塑造这个人物的真正意图?”这样,既让学生的新想法说了出来,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三、“星星点灯”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思考、提问、质疑,那么他的学习将会迷惑而无所得。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习惯于设计了一连串的“陷阱”似的关口让学生闯关,学生总处于被动状态。难怪曾有一位学生戏说:“上课时老师好像最不聪明,因为他总在问我们,而我们总像在为老师解答!”
美国的政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能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上《水调歌头》一课时,学生向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为何会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想法?既然要“归”,为什么还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起舞弄青影,何似在人间?’到底是在月光下起舞还是月空中起舞?最后他怎么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一个个问号让我和其他的同学讨论得“面红耳赤”,让我欣慰不已,因为学生开始跨出了新的一步,开始主动学习了!
我深知: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答案更有价值!预习时,我让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在上课时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对那些有价值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也许学生的一个问题,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参加“领雁工程”培训期间,我们组的翁老师在教学杨绛的《老王》课堂上,刚好讲到老王是个病入膏肓的人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说是病入膏肓?翁老师并没有自己讲,而是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这个思维的火花,及时地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是病入膏肓的。于是大家纷纷地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地引领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不久,其他学生分别从老王的外貌、动作、神态以及语气等方面归纳回答。这样,学生很快感悟了老王病入膏肓时还来送东西所表现出来的善良。
四、“携手共进”意识,让老师蹲下来看待学生
于永正说过:老师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理解问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别让学生仰视老师,他会觉得老师不可接近,这给教育带来不利的因素。
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是引导者,不仅要亲切,更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惑、不满的眼神,或主动地找他们谈话解答,或为他们作示范,或引导他们亲自体验。
一次,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对于孔乙己的“排”和“摸”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有些学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开始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我想到现在新课程教学不是传统的传授教学,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于是,我就先给学生作示范,拿出一把硬币,一枚一枚地“排”和从裤袋里“摸”。这时学生看得很专注,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实践体验,体味“排”和“摸”这两个词的不同效果。接着,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表演,最后我看到学生们先是点头默认而后拍手鼓掌的情形,我的心坦然了。此时,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肯定比我一味地反复讲解胜过几倍,且课堂气氛又活跃。
是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教育学生。
五、“群星闪耀”意识,让学生拥有展示才艺的平台
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拥有成就,都有一种表现欲。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人比较外露,敢表现;有些人比较含蓄内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给学生提供了纯粹的文化知识的平台,得高分的能表扬,成绩差的则遭到冷落、歧视。如今,新课标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作为语文教育,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让“群星”闪耀。
我在课前设置了5分钟的才艺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可讲故事,也可演讲;可唱歌,也可器乐独奏;可讲笑话,也可小品表演。我有时作点评,有时则作为课堂的导语。课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随笔作业,第二天上交。结果我发现:学生很愿意评价,而且所写的小短文有新意,个性纷呈;表演的才艺,学生很乐意去准备,并渐渐地向语文学科内容靠拢。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真的,我们只要心有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就会呈现满堂芬芳的局势。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