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目前西部凹陷带南段—卡房段工程揭露信息和探明矿体地质特征,分析、总结西部凹陷带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和花岗岩内蚀变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个旧东区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部凹陷带;蚀变花岗岩;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引言
西部凹陷带位于个旧矿区东部—老卡岩体西侧,南起老熊硐断裂,北至背阴山断裂。以近东西向蒙子庙断裂为界。近年来在花岗岩体内部蚀变带发现的新矿床类型—“蚀变花岗岩锡、铜多金属矿床”的存在,分析、总结西部凹陷带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个旧东区外围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位置及地理条件
个旧东区西部凹陷带属个旧市卡房镇管辖,个旧市155度方向,直距约12千米的卡房地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3°10′15.5″,北纬23°16′36.8″,区内有省道个(旧)~金(平)二级公路及矿山公路经过。该区属岩溶侵蚀高原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中部高东北低,最高海拨标高2400多米,最低海拨标高1760多米,相对高差600多米。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4℃,月平均最高气温21℃,月平均最低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为1092.1毫米,四季差别不明显,5~9月为雨季,11月~次年1月多雾,湿度较大,属潮湿型地区。
2.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区内除地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坡积、残积黄色粘土层外,其余均为中三迭统个旧组下部卡房段(T2g1)的碳酸盐类岩石,根据岩性差异,自下而上可分T2g11、T2g12、T2g13、T2g14、T2g15、T2g16等六层。
2.2.构造
2.2.1.褶皱
区内挠褶构造有北西向黑蚂井背斜、大圆山向斜,其中黑蚂井背斜轴向北西40~50度,长1~2千米。沿挠褶带下伏花岗岩有突起,并有层间氧化矿和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产出。
2.2.2. 断裂
区内断裂主要分为以下几组断裂:
东西向组:从南到北主要有老熊硐断裂、蒙子庙等断裂、喂牛塘断裂等,上述断裂对花岗岩株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既是矿液的散矿通道,又是容矿构造,对硫化物期矿床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断裂组:主要有长冲断裂、黑蚂井断裂等平顶山断裂、永福矿断裂、大园山断裂、落水洞断裂等,走向北西30~80度,多数倾向南西,个别倾向北东,倾角67~85度,长1.2~2千米。断裂破碎带连续性差,为张扭性质。沿断裂有褐铁矿化,局部有含锡、铅氧化矿产出,但规模不大,矿化连续性差。
北东向断裂:坳头山断裂,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倾角50°—78°,长约2500 m,延深200—400 m,宽约4—60 m,垂直断距为2—15 m,为压扭性断裂。
2.3. 岩浆岩
区内产出的岩浆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隐伏于地表下200~800m,呈岩株状产出,属老卡岩体。岩株侵入于T2g13 或T2g14层下部,最高突起点标高2176。主体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体形态因受侵入部位围岩性质差异影响,选择充填交代形成超覆形塔松式巖株。在花岗岩突起西侧为一斜坡与地层微角度斜交,花岗岩沿地层层间破碎带及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岩舌,构成花岗岩凹陷构造,为岩浆后期热液成矿提供有利场所。
2.4.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内带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硫铁矿化。其中,以钾长石化、钠长石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硅化与内蚀变带锡铜矿床关系密切。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床类型
区内矿床(体)的矿化特征主要以锡为主,伴生有铜、钨、铁等金属及硫等成分,矿床属与构造活动、花岗岩热动力有关的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花岗岩内蚀变矿床。
3.1.1. 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接触带及缓坡部位及凹槽、凹兜内,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花岗岩形态一致,随花岗岩起伏形态变化而变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铜锡硫化矿石及铜锡氧化矿石两类。
3.1.2. 花岗岩内蚀变矿床:按其产出部位分为两类;
产于花岗岩内部近东西向节理或断裂较密集的脉状、透镜状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倾,倾角较陡,多为70-85度之间,目前坑、钻工程控制深度自花岗岩表面垂向延深约100米,矿体由多条0.1~1.5m的锡石、石英、电气石脉及黄铁矿、磁黄矿细脉组成,单条矿脉沿走向连续性较差,有尖灭再现之势。
钾化、电气石化、萤石化蚀变带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其产状、规模、矿化程度受蚀变类型、蚀变范围限制,金属矿物呈星点状、团块状、团斑状、细脉状分布,矿化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减弱,与花岗岩体呈过度相,界线不明显。现揭露的矿体水平厚度为3-15米。
4.控矿因素分析
4.1.接触带及接触带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花岗岩为燕山晚期侵入,是矿段内锡、铜、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花岗岩沿地层层间破碎带及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岩舌,构成花岗岩凹陷构造,为岩浆后期热液成矿提供有利场所。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赋存于花岗岩岩舌上、下接触带及凹兜中,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局部沿间贯入。矿体的产状形态严格受花岗岩表面形态的控制。其次,矿化富集对岩性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含镁质高的白云岩利于铅的富集,钙质和钙镁质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对锡和铜的富集有利,铜又主要分布在含硅质的T2g13含泥质灰岩中。
4.2. 蚀变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西凹花岗岩蚀变作用具有多阶段性,可分为早期的钾化,中期的电气石、萤石、黄铁矿化,后期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以及碳酸盐化。从镜下矿物组合及特征来看,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英岩化、电气石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工程揭露各种蚀变分带界线不明显,经常见几种蚀变组合一起。工业矿体多产于钾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带,与花岗岩矿化程度、规模与蚀变分带、蚀变强度关系明显。
5.结论
5.1.燕山中晚期侵入的花岗岩是区内锡、铅、铜的主要矿物质来源。
5.2.半封闭的花岗岩凹陷构造是区内成矿的主要场所。
5.3.断裂发育程度和有利地层的齐全与否,决定着矿床的富贫厚薄。
5.4.西部凹陷带岩体内部产出的铜、锡、钨多金属矿床,初步认为属于个旧东区花岗岩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矿体产于花岗岩岩体边缘相—过渡相蚀变花岗岩中,成矿富集程度及矿体规模大小取决于上覆围岩(大理岩)通透性、花岗岩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关系及产状。
5.5.岩体内钾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带及近东西向节理或断裂较密集带是蚀变花岗岩铜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富集区
参考文献
[1]陈守余,赵鹏大,童祥,武俊德,莫国培,陈兴寿. 2011.个旧东区蚀变花岗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意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6(2):277–281.
[2]廖时理等,2014. 个旧西凹铜—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3]云南锡业集团公司,2009.12,个旧东区西部凹陷带岩体含矿性评价与深部找矿预测报告
(作者单位:云南锡业集团股份公司卡房分公司)
关键词:西部凹陷带;蚀变花岗岩;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引言
西部凹陷带位于个旧矿区东部—老卡岩体西侧,南起老熊硐断裂,北至背阴山断裂。以近东西向蒙子庙断裂为界。近年来在花岗岩体内部蚀变带发现的新矿床类型—“蚀变花岗岩锡、铜多金属矿床”的存在,分析、总结西部凹陷带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个旧东区外围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位置及地理条件
个旧东区西部凹陷带属个旧市卡房镇管辖,个旧市155度方向,直距约12千米的卡房地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3°10′15.5″,北纬23°16′36.8″,区内有省道个(旧)~金(平)二级公路及矿山公路经过。该区属岩溶侵蚀高原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中部高东北低,最高海拨标高2400多米,最低海拨标高1760多米,相对高差600多米。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4℃,月平均最高气温21℃,月平均最低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为1092.1毫米,四季差别不明显,5~9月为雨季,11月~次年1月多雾,湿度较大,属潮湿型地区。
2.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区内除地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坡积、残积黄色粘土层外,其余均为中三迭统个旧组下部卡房段(T2g1)的碳酸盐类岩石,根据岩性差异,自下而上可分T2g11、T2g12、T2g13、T2g14、T2g15、T2g16等六层。
2.2.构造
2.2.1.褶皱
区内挠褶构造有北西向黑蚂井背斜、大圆山向斜,其中黑蚂井背斜轴向北西40~50度,长1~2千米。沿挠褶带下伏花岗岩有突起,并有层间氧化矿和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产出。
2.2.2. 断裂
区内断裂主要分为以下几组断裂:
东西向组:从南到北主要有老熊硐断裂、蒙子庙等断裂、喂牛塘断裂等,上述断裂对花岗岩株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既是矿液的散矿通道,又是容矿构造,对硫化物期矿床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断裂组:主要有长冲断裂、黑蚂井断裂等平顶山断裂、永福矿断裂、大园山断裂、落水洞断裂等,走向北西30~80度,多数倾向南西,个别倾向北东,倾角67~85度,长1.2~2千米。断裂破碎带连续性差,为张扭性质。沿断裂有褐铁矿化,局部有含锡、铅氧化矿产出,但规模不大,矿化连续性差。
北东向断裂:坳头山断裂,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倾角50°—78°,长约2500 m,延深200—400 m,宽约4—60 m,垂直断距为2—15 m,为压扭性断裂。
2.3. 岩浆岩
区内产出的岩浆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隐伏于地表下200~800m,呈岩株状产出,属老卡岩体。岩株侵入于T2g13 或T2g14层下部,最高突起点标高2176。主体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体形态因受侵入部位围岩性质差异影响,选择充填交代形成超覆形塔松式巖株。在花岗岩突起西侧为一斜坡与地层微角度斜交,花岗岩沿地层层间破碎带及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岩舌,构成花岗岩凹陷构造,为岩浆后期热液成矿提供有利场所。
2.4.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内带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硫铁矿化。其中,以钾长石化、钠长石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硅化与内蚀变带锡铜矿床关系密切。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床类型
区内矿床(体)的矿化特征主要以锡为主,伴生有铜、钨、铁等金属及硫等成分,矿床属与构造活动、花岗岩热动力有关的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花岗岩内蚀变矿床。
3.1.1. 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接触带及缓坡部位及凹槽、凹兜内,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花岗岩形态一致,随花岗岩起伏形态变化而变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铜锡硫化矿石及铜锡氧化矿石两类。
3.1.2. 花岗岩内蚀变矿床:按其产出部位分为两类;
产于花岗岩内部近东西向节理或断裂较密集的脉状、透镜状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倾,倾角较陡,多为70-85度之间,目前坑、钻工程控制深度自花岗岩表面垂向延深约100米,矿体由多条0.1~1.5m的锡石、石英、电气石脉及黄铁矿、磁黄矿细脉组成,单条矿脉沿走向连续性较差,有尖灭再现之势。
钾化、电气石化、萤石化蚀变带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其产状、规模、矿化程度受蚀变类型、蚀变范围限制,金属矿物呈星点状、团块状、团斑状、细脉状分布,矿化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减弱,与花岗岩体呈过度相,界线不明显。现揭露的矿体水平厚度为3-15米。
4.控矿因素分析
4.1.接触带及接触带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花岗岩为燕山晚期侵入,是矿段内锡、铜、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花岗岩沿地层层间破碎带及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岩舌,构成花岗岩凹陷构造,为岩浆后期热液成矿提供有利场所。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赋存于花岗岩岩舌上、下接触带及凹兜中,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局部沿间贯入。矿体的产状形态严格受花岗岩表面形态的控制。其次,矿化富集对岩性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含镁质高的白云岩利于铅的富集,钙质和钙镁质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对锡和铜的富集有利,铜又主要分布在含硅质的T2g13含泥质灰岩中。
4.2. 蚀变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西凹花岗岩蚀变作用具有多阶段性,可分为早期的钾化,中期的电气石、萤石、黄铁矿化,后期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以及碳酸盐化。从镜下矿物组合及特征来看,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英岩化、电气石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工程揭露各种蚀变分带界线不明显,经常见几种蚀变组合一起。工业矿体多产于钾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带,与花岗岩矿化程度、规模与蚀变分带、蚀变强度关系明显。
5.结论
5.1.燕山中晚期侵入的花岗岩是区内锡、铅、铜的主要矿物质来源。
5.2.半封闭的花岗岩凹陷构造是区内成矿的主要场所。
5.3.断裂发育程度和有利地层的齐全与否,决定着矿床的富贫厚薄。
5.4.西部凹陷带岩体内部产出的铜、锡、钨多金属矿床,初步认为属于个旧东区花岗岩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矿体产于花岗岩岩体边缘相—过渡相蚀变花岗岩中,成矿富集程度及矿体规模大小取决于上覆围岩(大理岩)通透性、花岗岩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关系及产状。
5.5.岩体内钾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带及近东西向节理或断裂较密集带是蚀变花岗岩铜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富集区
参考文献
[1]陈守余,赵鹏大,童祥,武俊德,莫国培,陈兴寿. 2011.个旧东区蚀变花岗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意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6(2):277–281.
[2]廖时理等,2014. 个旧西凹铜—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3]云南锡业集团公司,2009.12,个旧东区西部凹陷带岩体含矿性评价与深部找矿预测报告
(作者单位:云南锡业集团股份公司卡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