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的观念是,植物多从土地中吸取营养。令人惊奇的是:一些植物居然“吃荤”,它们会捕食动物,从动物中获得营养。
“吃荤的植物”一般都是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沼泽地带。由于那些地方土质贫瘠,植物汲取养份不够,为求生存,不得不以捕食昆虫来补充营养。
当然,植物不像动物那样会飞会走,因此捕食也就只能以静制动,巧设“陷阱”,让猎物“自投罗网”。它们通常是利用捕捉器般的夹子、器官的两瓣迅速闭合,把猎物夹在中间,用分泌的黏液把猎物粘住;有的生有瓶状叶,引诱昆虫陷进“瓶子”中。例如,茅膏菜的叶子略呈半月形,平时叶子张开时,会露出鲜艳的肉红色饵细胞。这种细胞对昆虫引诱力极强,昆虫一旦碰到叶子上的腺毛,叶子立即由两边向中间合拢,将昆虫困在里面,随之分泌消化液将其慢慢消化,约10天后叶子重新开启,等候下一个猎物。有趣的是,如果叶子包住的是石子等不能“吃”的东西时,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之内,叶子就会张开,将石子“吐”出来。
分布在许多地方的毛毡苔,植物叶面密被分泌黏液的腺毛,当昆虫停落在叶面时,即被黏液粘住,而腺毛又极敏感,有物触及,便会向内和向下运动,将昆虫紧压于叶面。当昆虫逐渐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所消化后,腺毛重新张开再次分泌黏液,故能常在叶片上见到昆虫的躯壳。这类植物本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根系极不发达,因此靠捕食昆蟲就能弥补其氮素养分的不足。
生长于热带地区的猪笼草也是著名的捕虫植物,它的叶子中脉顶端生有小囊,囊口还有盖子,盖子下有蜜腺能放出类似紫罗兰或蜂蜜的香味,昆虫一旦贪吃进入其中,就没有逃路,因为向内斜生的刚毛能阻止其外逃。囊底贮有酸性消化液,只要昆虫一进入囊中,就会被消化掉。
“吃荤的植物”一般都是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沼泽地带。由于那些地方土质贫瘠,植物汲取养份不够,为求生存,不得不以捕食昆虫来补充营养。
当然,植物不像动物那样会飞会走,因此捕食也就只能以静制动,巧设“陷阱”,让猎物“自投罗网”。它们通常是利用捕捉器般的夹子、器官的两瓣迅速闭合,把猎物夹在中间,用分泌的黏液把猎物粘住;有的生有瓶状叶,引诱昆虫陷进“瓶子”中。例如,茅膏菜的叶子略呈半月形,平时叶子张开时,会露出鲜艳的肉红色饵细胞。这种细胞对昆虫引诱力极强,昆虫一旦碰到叶子上的腺毛,叶子立即由两边向中间合拢,将昆虫困在里面,随之分泌消化液将其慢慢消化,约10天后叶子重新开启,等候下一个猎物。有趣的是,如果叶子包住的是石子等不能“吃”的东西时,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之内,叶子就会张开,将石子“吐”出来。
分布在许多地方的毛毡苔,植物叶面密被分泌黏液的腺毛,当昆虫停落在叶面时,即被黏液粘住,而腺毛又极敏感,有物触及,便会向内和向下运动,将昆虫紧压于叶面。当昆虫逐渐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所消化后,腺毛重新张开再次分泌黏液,故能常在叶片上见到昆虫的躯壳。这类植物本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根系极不发达,因此靠捕食昆蟲就能弥补其氮素养分的不足。
生长于热带地区的猪笼草也是著名的捕虫植物,它的叶子中脉顶端生有小囊,囊口还有盖子,盖子下有蜜腺能放出类似紫罗兰或蜂蜜的香味,昆虫一旦贪吃进入其中,就没有逃路,因为向内斜生的刚毛能阻止其外逃。囊底贮有酸性消化液,只要昆虫一进入囊中,就会被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