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80 年美国华尔街首次使用“Fintech”这一名词,至今金融科技随时代高速发展,各国为提高其自身金融竞争力,使本国的金融生态趋于完善,都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尤其在其创新方面。金融科技虽然带来众多好处,但新的解决方案应用中也诞生了很多新的风险,有些风险会影响客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有些风险会对金融机构自身造成恶劣后果及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对这些新产生的风险类型进行着重关注,比如可能导致名誉损失、市场不稳定、违法违规、欺诈和网络攻击的此类新型风险,金融机构也应该从内部防范以上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监管
1.引言
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往往依赖金融技术的创新,随着产生越来越多的新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企业,细分了当下金融行业的市场。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和在互联网中被作为关键词引用或提及的次数一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兴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词也随着在金融业务内被频繁提及,使得这些技术在某些领域推陈出新,进而推出更多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些新技术正在极大的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使人们更方便快捷的的使用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科技服务。
2.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风险分析
2.1以区块链为例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监管的要求是提供透明和可审核的数据可供分析,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创新性技术可以更有效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并能很好的降低风险管理成本。这些技术包括:欺诈监测、信贷风险评估、市场风险监控、顾客风险智能提示和非法活动识别等。这些技术使得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都可从中受益,让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区块链为例,作为在金融科技行业被时常提起的新兴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大量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它记录了系统中每一枚货币或元数据从产生到在交易的每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完整的交易回溯链。参与者通过多数同意的方式来验证分布式记录数据库中的每笔交易的正确性,一旦确认,就永远不能更改或删除该交易。因此,该区块链中包含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过的每笔交易,每笔交易都是能够追溯和验证的。传统金融的供应链流程复杂且操作环节众多,在流程中不谨慎的操作或主观恶意操作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发生。而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对核心环节操作的验证,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很好的降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线上信息真实性,降低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并保证操作链中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所以在金融供应链上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很大程度的避免金融供应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消费金融为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技術,一是可以在信贷领域中收集客户信息及其行为数据,借以完善客户集群画像,大大提高在信贷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可以在投资领域中匹配客户的最佳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规划,使其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投资产品,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三是可以在保险领域提升对保险产品设计、核保方面精算的精确程度,以增加保险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可以在交易支付领域保障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交易速率。
使用金融科技技术虽然避免了一些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操作风险或放大之前部分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数据技术就可能因数据窃取风险导致个人信息被泄漏、黑客入侵恶意篡改结果导致客户遭受欺诈风险;云计算技术对金融机构的物理安全要求极高,触发安全风险比如存储风险就可能造成金融业务中断,甚至造成金融资产的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大家有目共睹,从AlphaGo 成为围棋界独孤求败后,人们首当其冲担心的就是技术失控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本身就会因为节点散布无法集中管理而导致个人的合法隐私不受保护。区块链项目的参与者可回溯跟踪交易链,并且区块链项目的规模在未展开前容易遭受算力攻击导致可怕的伪造风险,同时去中心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可能造成时局不稳定的风险。
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监管政策分析
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强化金融科技下对金融机构的指导职能,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化。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一是P2P 和消费金融行业;二是信息披露合理制度的建设;三是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此类业务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
3.1以核心服务外包为例
金融科技数字化产生了很多新的风险,网络和数据安全是主要的风险驱动因素,尤其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高度依赖IT 平台,传统金融机构把服务产品数字化的IT 开发任务交于第三方供应商承担,这使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操作风险概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独角兽的威胁日益严重,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第三方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传统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其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IT外包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搭建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导致IT 外包和第三方技术采购在银行数字过程化可能占有过多的比重或使得不符合标准的外包服务或采购服务隐藏在系统内部,这也是一个重大风险。
所以各国政府在金融科技的监管层面上制定了许多监管举措,意图减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传统金融机构过度外包核心服务可能带来的新风险。首先各国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上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反复斟酌,依次出台办法或政策补充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内容,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监督金融科技公司是否严谨完成其内控合规工作,降低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二是促进金融行业规范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门槛有所提高,并降低合理合规创新所需的成本;三是尽量不发布强监管政策,以避免打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能力。
3.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的消费金融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以下两点相同的发展历程,一是由政府积极完善监管政策以保证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使用凯恩斯主张利用信贷产品刺激居民养成消费提前的习惯,以解决了不同阶段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积极介入和完善监管政策,美国政府对待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完成了从自由的经济市场向政府积极介入和监管的转变;日本政府则是一贯秉持以保护消费者为作为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政策;欧盟更是十分注重对消费信贷方向的流程管理,欧盟消费金融公司都会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布局,从前期的产品研发、客户择取,到营销、贷款业务办理,乃至到后面的贷款催收。而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金融监管仍普遍停留在提出监管框架、收集指导意见以及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层面。
3.3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分析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且在不同领域的监管政策也不尽相同。从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来看,分层监管的目的一是为了健全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制度与退出机制,不仅要保障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更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性;二是鼓勵金融科技公司的创立和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对创新技术的研究,激发金融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和建设完备的反洗钱能力,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提升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特征主要是系统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违约及犯罪风险、管理风险。监管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六个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数据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为提高存款利率而进行恶性竞争而导致借贷成本增加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银行存在存款来源不稳定、组织存款能力差的问题,可能由于某些负面影响造成客户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是指在商业银因为日趋激烈的业务竞争的环境,传统金融机构拒绝直销银行作为其渠道商与之合作,那么直销银行将会面临理财、存款相关的业务压力,那么直销银行业务无法进行,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数据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因IT 架构不牢靠,内控合规薄弱等问题导致信息泄漏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用户因无足够还款能力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但因互联网金融机构宽松审批获得借款,最后违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操作风险是指IT 系统隐患、用户信息泄漏、黑客攻击等造成客户人身及财产损失的安全风险。
4.结语
金融机构需要从人员、制度、技术等多层面进行风险防范。在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需引入一种创新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拥有在不遏制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前提下,能监管金融科技的创新及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的能力,该框架可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风控建议,帮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先进的监管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出一套以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连接风险管理的两端,既满足金融机构不得损害客户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条件,又能满足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的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芦生宏. 金融科技时代基层央行科技工作转型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0(4):95-96
[2]夏诗园,汤柳.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3]钟秀湘.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实证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76-77.
作者简介:卢爱惜(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监管
1.引言
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往往依赖金融技术的创新,随着产生越来越多的新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企业,细分了当下金融行业的市场。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和在互联网中被作为关键词引用或提及的次数一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兴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词也随着在金融业务内被频繁提及,使得这些技术在某些领域推陈出新,进而推出更多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些新技术正在极大的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使人们更方便快捷的的使用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科技服务。
2.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风险分析
2.1以区块链为例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监管的要求是提供透明和可审核的数据可供分析,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创新性技术可以更有效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并能很好的降低风险管理成本。这些技术包括:欺诈监测、信贷风险评估、市场风险监控、顾客风险智能提示和非法活动识别等。这些技术使得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都可从中受益,让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区块链为例,作为在金融科技行业被时常提起的新兴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大量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它记录了系统中每一枚货币或元数据从产生到在交易的每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完整的交易回溯链。参与者通过多数同意的方式来验证分布式记录数据库中的每笔交易的正确性,一旦确认,就永远不能更改或删除该交易。因此,该区块链中包含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过的每笔交易,每笔交易都是能够追溯和验证的。传统金融的供应链流程复杂且操作环节众多,在流程中不谨慎的操作或主观恶意操作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发生。而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对核心环节操作的验证,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很好的降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线上信息真实性,降低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并保证操作链中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所以在金融供应链上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很大程度的避免金融供应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消费金融为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技術,一是可以在信贷领域中收集客户信息及其行为数据,借以完善客户集群画像,大大提高在信贷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可以在投资领域中匹配客户的最佳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规划,使其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投资产品,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三是可以在保险领域提升对保险产品设计、核保方面精算的精确程度,以增加保险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可以在交易支付领域保障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交易速率。
使用金融科技技术虽然避免了一些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操作风险或放大之前部分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数据技术就可能因数据窃取风险导致个人信息被泄漏、黑客入侵恶意篡改结果导致客户遭受欺诈风险;云计算技术对金融机构的物理安全要求极高,触发安全风险比如存储风险就可能造成金融业务中断,甚至造成金融资产的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大家有目共睹,从AlphaGo 成为围棋界独孤求败后,人们首当其冲担心的就是技术失控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本身就会因为节点散布无法集中管理而导致个人的合法隐私不受保护。区块链项目的参与者可回溯跟踪交易链,并且区块链项目的规模在未展开前容易遭受算力攻击导致可怕的伪造风险,同时去中心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可能造成时局不稳定的风险。
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监管政策分析
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强化金融科技下对金融机构的指导职能,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化。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一是P2P 和消费金融行业;二是信息披露合理制度的建设;三是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此类业务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
3.1以核心服务外包为例
金融科技数字化产生了很多新的风险,网络和数据安全是主要的风险驱动因素,尤其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高度依赖IT 平台,传统金融机构把服务产品数字化的IT 开发任务交于第三方供应商承担,这使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操作风险概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独角兽的威胁日益严重,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第三方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传统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其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IT外包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搭建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导致IT 外包和第三方技术采购在银行数字过程化可能占有过多的比重或使得不符合标准的外包服务或采购服务隐藏在系统内部,这也是一个重大风险。
所以各国政府在金融科技的监管层面上制定了许多监管举措,意图减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传统金融机构过度外包核心服务可能带来的新风险。首先各国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上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反复斟酌,依次出台办法或政策补充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内容,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监督金融科技公司是否严谨完成其内控合规工作,降低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二是促进金融行业规范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门槛有所提高,并降低合理合规创新所需的成本;三是尽量不发布强监管政策,以避免打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能力。
3.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的消费金融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以下两点相同的发展历程,一是由政府积极完善监管政策以保证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使用凯恩斯主张利用信贷产品刺激居民养成消费提前的习惯,以解决了不同阶段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积极介入和完善监管政策,美国政府对待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完成了从自由的经济市场向政府积极介入和监管的转变;日本政府则是一贯秉持以保护消费者为作为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政策;欧盟更是十分注重对消费信贷方向的流程管理,欧盟消费金融公司都会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布局,从前期的产品研发、客户择取,到营销、贷款业务办理,乃至到后面的贷款催收。而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金融监管仍普遍停留在提出监管框架、收集指导意见以及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层面。
3.3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分析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且在不同领域的监管政策也不尽相同。从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来看,分层监管的目的一是为了健全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制度与退出机制,不仅要保障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更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性;二是鼓勵金融科技公司的创立和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对创新技术的研究,激发金融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和建设完备的反洗钱能力,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提升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特征主要是系统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违约及犯罪风险、管理风险。监管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六个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数据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为提高存款利率而进行恶性竞争而导致借贷成本增加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银行存在存款来源不稳定、组织存款能力差的问题,可能由于某些负面影响造成客户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是指在商业银因为日趋激烈的业务竞争的环境,传统金融机构拒绝直销银行作为其渠道商与之合作,那么直销银行将会面临理财、存款相关的业务压力,那么直销银行业务无法进行,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数据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因IT 架构不牢靠,内控合规薄弱等问题导致信息泄漏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用户因无足够还款能力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但因互联网金融机构宽松审批获得借款,最后违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操作风险是指IT 系统隐患、用户信息泄漏、黑客攻击等造成客户人身及财产损失的安全风险。
4.结语
金融机构需要从人员、制度、技术等多层面进行风险防范。在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需引入一种创新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拥有在不遏制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前提下,能监管金融科技的创新及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的能力,该框架可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风控建议,帮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先进的监管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出一套以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连接风险管理的两端,既满足金融机构不得损害客户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条件,又能满足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的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芦生宏. 金融科技时代基层央行科技工作转型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0(4):95-96
[2]夏诗园,汤柳.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3]钟秀湘.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实证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76-77.
作者简介:卢爱惜(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