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消除高校内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当前,高校特困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和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学生助学工作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和谐校园;特困生;解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特困生解困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学校,特困生是指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经济上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一般无力交纳学杂费,无力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特困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特困生的实际困难是高等学校必须完成的新课题。
近几年高校贫困学生的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特困生人数的增加更为明显,并且特困生低年级人数居多,就是说,有许多学生一入学就交不起学费。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等学校特困生人数一般要占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
特困生的存在,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经济上贫困这一共同特点,使绝大部分特困生较其它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碍,影响了特困生正常学业的完成和健康心理的成长。做好高校困难学生工作,关系到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落实政策,全力做好特困生物质解困工作
(一)全力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使之成为高校特困生资助的主体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既是一项非常严谨的金融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工作,应当成为未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克服困难,积极争取落实划拨银行的贷款,为特困生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一是银行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方,缺乏发放贷款的动力;二是学校作为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中介,操作力不从心;三是贷款手续复杂、贷款名额有限;四是信用机制不健全。为此,学校与社会应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学校积极推行信用贷款。学校应与银行配合,寻求有效的跟踪还贷措施。学校不仅要重视发贷前申请审核与信用教育,而且更要关注贷后教育及管理,与银行及时沟通,配合银行不断完善贷款办法,努力控制学生违约率。
2、政府应出台政策,对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例如,政府和学校可以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助学贷款的贴息。政府应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3、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扩大大学生中特困学生的贷款面。
(二)坚持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1、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引导。充实和完善学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积极挖掘勤工助学工作的思想教育内涵,进一步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规范勤工助学市场管理。
2、拓宽岗位渠道,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有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大量特困生的要求,学校应走出校门积极主动的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让他们到学校来参加勤工助学招聘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上岗机会。另外,学校应主动加强在校学生人力资源的宣传,让社会知道在校大学生的劳务价值,可以为联系较为密切的企事业单位挂牌,建立校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并进行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三)进一步完善学费减免、特困补助有关制度,解决好部分优秀特困生的困难。
学费减免、困难补助曾经是高校解决特困生问题的主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由于学费减免和特困补助的数额较小,并且不用偿还,因此可以作为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学校应制定并完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申请、发放条件和程序,并认真贯彻执行,鼓励优秀特困生脱颖而出。
三、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做好特困生精神解困工作
调查表明,低年级心理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因此,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生特别是其中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要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专业教育之外,要强调学习困难、专业兴趣、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一)强化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对特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努力使他们人格健全。
1、要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困生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特困生的支助,既是对特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特困生的期望。学校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马斯洛认为,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病态。如果他感到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向心理健康的方向迈进一步。教育和引导特困生降低物质生活上的期望,正确对待生活,有利于改变因经济困难而心理失衡的状况,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心理专家认为,贫困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社会支持。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学校支持网络资源,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将特困生组成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相互协助的精神以达到共同应对困难、共同成长的目的,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给予集体性的帮助,使愿意参加该活动的学生组成更大的团体,这样可以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特困学生是学校在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让个人、学校和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特困生,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关键词:和谐校园;特困生;解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特困生解困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学校,特困生是指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经济上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一般无力交纳学杂费,无力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特困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特困生的实际困难是高等学校必须完成的新课题。
近几年高校贫困学生的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特困生人数的增加更为明显,并且特困生低年级人数居多,就是说,有许多学生一入学就交不起学费。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等学校特困生人数一般要占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
特困生的存在,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经济上贫困这一共同特点,使绝大部分特困生较其它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碍,影响了特困生正常学业的完成和健康心理的成长。做好高校困难学生工作,关系到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落实政策,全力做好特困生物质解困工作
(一)全力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使之成为高校特困生资助的主体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既是一项非常严谨的金融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工作,应当成为未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克服困难,积极争取落实划拨银行的贷款,为特困生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一是银行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方,缺乏发放贷款的动力;二是学校作为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中介,操作力不从心;三是贷款手续复杂、贷款名额有限;四是信用机制不健全。为此,学校与社会应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学校积极推行信用贷款。学校应与银行配合,寻求有效的跟踪还贷措施。学校不仅要重视发贷前申请审核与信用教育,而且更要关注贷后教育及管理,与银行及时沟通,配合银行不断完善贷款办法,努力控制学生违约率。
2、政府应出台政策,对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例如,政府和学校可以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助学贷款的贴息。政府应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3、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扩大大学生中特困学生的贷款面。
(二)坚持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1、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引导。充实和完善学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积极挖掘勤工助学工作的思想教育内涵,进一步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规范勤工助学市场管理。
2、拓宽岗位渠道,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有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大量特困生的要求,学校应走出校门积极主动的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让他们到学校来参加勤工助学招聘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上岗机会。另外,学校应主动加强在校学生人力资源的宣传,让社会知道在校大学生的劳务价值,可以为联系较为密切的企事业单位挂牌,建立校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并进行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三)进一步完善学费减免、特困补助有关制度,解决好部分优秀特困生的困难。
学费减免、困难补助曾经是高校解决特困生问题的主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由于学费减免和特困补助的数额较小,并且不用偿还,因此可以作为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学校应制定并完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申请、发放条件和程序,并认真贯彻执行,鼓励优秀特困生脱颖而出。
三、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做好特困生精神解困工作
调查表明,低年级心理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因此,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生特别是其中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要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专业教育之外,要强调学习困难、专业兴趣、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一)强化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对特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努力使他们人格健全。
1、要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困生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2、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特困生的支助,既是对特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特困生的期望。学校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马斯洛认为,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病态。如果他感到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向心理健康的方向迈进一步。教育和引导特困生降低物质生活上的期望,正确对待生活,有利于改变因经济困难而心理失衡的状况,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心理专家认为,贫困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社会支持。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学校支持网络资源,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将特困生组成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相互协助的精神以达到共同应对困难、共同成长的目的,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给予集体性的帮助,使愿意参加该活动的学生组成更大的团体,这样可以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特困学生是学校在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让个人、学校和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特困生,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