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出生于上海川沙县。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当选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闻天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0月,张闻天、刘英夫妇离开北京南下,被遣送到肇庆。他在肇庆的6年间,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十分渴望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工作,在肇庆留下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感人事迹。
严于律己 高风亮节
1969年10月31日,张闻天到达肇庆,被安排居住在市郊牛岗的肇庆军分区干部宿舍区一所平房里,并化名“张普”,开始了在岭南的生活。
张闻天离开北京时,只带两大箱书和简单的行李。由于工资早在1968年受到“监护”时就已被扣发,存款也被冻结,因此,只能向肇庆军分区暂借生活费。3个月后,北京有关部门才按规定发给张闻天夫妇每月一点“津贴费”。直至1972年5月,他们的原工资待遇才得到恢复。到肇庆初期,张闻天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只允许在宿舍大院周围散步,并规定不准打电话,不准与外面的人接触。军分区机关大院内放电影,也要经批准才能前去观看。
张闻天就是在这种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在肇庆的6年岁月。
张闻天在肇庆期间,虽遭受劫难,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人感动至深。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张闻天一贯的生活作风。他衣着简朴,身上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继续穿。在肇庆期间,张闻天一家每餐吃的饭菜十分简单,青菜、豆腐是他们的常年菜谱。他喜欢吃鱼,却舍不得花钱,每隔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买一次鱼吃。他的家具也十分简陋,随带的家具寥寥无几,除了两个旧书箱,一张自制的茶几和书架外,就再也找不出其它像样一点的大件家具了。
张闻天省吃俭用,积蓄了大笔钱,却没有留给自己的亲属,而是无私地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他和夫人刘英过去被扣的工资得到补发,在北京的存款也解冻了。当时他们就商量定,要把这笔款全部用来作党费。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无锡去世,刘英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4万元存款交给党组织,作为他交的最后一次党费。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这是张闻天又一突出的革命本色。1975年1月4日,肇庆市委(现端州区委)派人为他安装了一个取暖电炉。他即提出由自己支付安装费和电费。肇庆市委负责人认为替他安装一个电炉是应该的,费用也不多,就由公家报销算了。但张闻天与刘英坚持说:“这是我们自己用的电炉,费用理应由我们负担。”次日,他们便写信给市委说明情况,要求由他们支付费用。后来,他见市委不答应收款,在一次党小组生活会上,又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个交款请求。市委领导见张闻天对待这件事如此的认真,十分感动,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
张闻天对革命有过很大贡献,但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搞特殊化。1973年3月,他因病被送往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留医,医生考虑到他体弱多病,牙齿又不好,便吩咐厨房专门为他做易消化的饭菜。他一再说:“这太特殊了。”他再三要求,其他病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他在肇庆期间,由于病情严重,有时上街散步走得稍远一点,就没有力气再往回走了。每当这个时候,陪同他散步的警卫战士就提出要请市委派车送他回去,但他总是说:“市委工作忙,不要麻烦人家。”实在走不动了,他就自己出钱坐三轮车回去。
他严格要求亲属,坚持党的原则。1972年,他的侄孙女高中毕业被分配当清洁工,不大乐意。他得知后,写信给侄孙女说:“人家子女能去做,我们的子女为什么不能去做呢?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都是光荣的。”并把當时报上刊登的两则介绍掏粪工人先进事迹的报道剪了下来,附在信上一并寄去,侄孙女很受教育,愉快地当了清洁工。张闻天唯一的儿子虹生在新疆工作了十几年,1975年,虹生到肇庆探望父母,倾诉了那里的艰苦生活和因父亲的问题受到株连及歧视的情况,要求父母向组织打报告把他调离新疆,回到父母身边工作。张闻天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一个人要有奋发精神,要艰苦奋斗。在逆境中要有志气,不要消沉。不能以老子的地位去要求组织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虹生委屈地申辩说,他回到父母身边工作,照顾父母,这是政策允许的。张闻天明确地拒绝他的要求:“我不能这样做。”经过父母耐心教育,虹生愉快地返回新疆安心工作。
张闻天这种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以及对亲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的革命本色,真是难能可贵!
身处逆境 不忘初心
张闻天被遣送到肇庆后,由于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没忘记自己是一个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的初心,时刻心系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期盼着形势的好转,祖国尽快恢复生机,自己能为党和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2年,他身体有所好转,便多次向中央提出,要求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1974年2月,张闻天的党组织生活终于得到恢复,被安排在肇庆市委机关支部办公室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享受县团级干部待遇,并允许到肇庆市附近的工厂参观、调查。当他得知中央同意他搞些社会调查时,十分高兴,立即叫有关部门与工厂联系,确定参观的具体日期和了解的内容。他不顾年老体弱、重病缠身,频频外出参观,仅在1974年的3、4月间,张闻天就参观了10多个单位。一次,张闻天到肇庆通用机械厂参观,他兴致勃勃地看了一个又一个车间,下班时间到了,还舍不得离开。由于过度劳累和机器噪音影响,他突然一阵心绞痛,豆粒大的汗珠从额上冒了出来。他紧皱眉头,咬紧牙关坚持着。陪同参观的同志见状,立即扶他在一张条凳上坐下,递上一杯开水。他从衣袋里掏出一粒硝酸甘油片吞到肚里,休息了一会,病痛有所减轻,又继续参观,直到把所有车间参观完才步行回去。那天,他在该厂足足逗留了3个小时。 张闻天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到工厂和其他一些单位参观调查。早上,他习惯拄手杖沿军分区干部宿舍大院前面的那条防洪土堤上散步。肇庆通用机械厂就在土堤旁边,他曾先后几次散步顺路来到这间厂参观访问。1974年3月15日早上,他又沿着土堤散步,行了约两里,见右边有间玻璃厂,于是,由刘英搀扶走下土堤,来到玻璃厂办公室了解该厂生产情况。
1974年6月13日,张闻天来到肇庆火柴厂生产车间参观,该厂负责人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大机器介绍说,这是从武汉买回不久的,代替了原来的几台残旧小机器。现在,生产火柴的几道工序可以连续进行,既提高了工效,又节省了劳动力。张闻天听了十分高兴,叫刘英和警卫员扶着他,跨上一个70公分高的操作台仔细地观看机器生产情况。
每次参观,张闻天都十分认真,对工厂设备、产品质量、产供销、工人情绪和生活等情况,都作了详细了解,并亲自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张闻天在肇庆一共参观了20多个工厂、街道和郊区农场。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正是这些资料,为他在肇庆期间撰写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张闻天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不顾衰弱的身体和严重的眼疾,主动要求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都始终不忘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牢记使命 不懈探索
参加革命的几十年来,张闻天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肇庆期间,行动受到限制,但允许看书学习。于是,在他的房间里,桌面上、书架里、床头上摆满了书。他抓紧这个机会把从北京带来的马、恩、列、斯著作重新阅读。尽管身体十分衰弱,视力只剩下0.2,又患了老年白内障,看书十分吃力,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仔细地阅读。重要的地方,画了杠杠,并做笔记。没有卡片,他就“土法上马”,叫夫人刘英买来小学生用的练习本,裁成一张张卡片,甚至每张台历,也成了他现成的“卡片”。通过这些卡片,他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分类写上主题,一叠叠地保存起来。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这时,张闻天要把多年来潜心学习马列主义的心得和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写出来,从理论上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批判“左”倾错误,探讨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
为了写下这些论著,张闻天既要同病魔作斗争,又要避开看管人员的检查,有时候写作中病痛突然发作,他吞了点药,病情稍有缓解,又挥动颤抖的手,继续写作。他还把在上海搞地下斗争的一套方法拿出来,偷偷写作,写好后秘密收藏起来,以至看管人员几年来一直没有发觉。文稿写好后,他请夫人刘英和休假到肇庆看望他的外甥马文奇誊抄,并由马文奇秘密带回上海抄写和保存。就这样,张闻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在肇庆写出了约10万字的理论文稿和读书笔记。文稿的一字一句,饱蘸了张闻天的心血,倾注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贞,体现出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张闻天这些珍贵的文稿,后來被称之为“肇庆文稿”。
值得庆幸的是,张闻天在肇庆所写的文稿,经过他的亲属秘密抄写、收藏,后来又通过王震的保管,终于得以留存下来。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文稿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其中许多深邃的见解和理论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已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979年8月25日、27日,《人民日报》先后公开发表了张闻天在肇庆撰写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这两篇文章,作为当时拨乱反正的重要思想武器。1985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闻天选集》。作为选集压卷之作的最后那5篇文章,就是从肇庆撰写的文稿中节选出来的。
张闻天在肇庆撰写的文稿公开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理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文稿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批判“左”倾严重错误,论述社会主义特点和规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丰碑,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975年8月,张闻天离开肇庆,迁居江苏无锡。1976年7月1日,因病在无锡逝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闻天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陈云主持,邓小平致悼词,充分肯定了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张闻天把一生献给党、献给祖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使在晚年蒙难肇庆、极为艰难的环境下,仍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光辉典范。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闻天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0月,张闻天、刘英夫妇离开北京南下,被遣送到肇庆。他在肇庆的6年间,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十分渴望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工作,在肇庆留下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感人事迹。
严于律己 高风亮节
1969年10月31日,张闻天到达肇庆,被安排居住在市郊牛岗的肇庆军分区干部宿舍区一所平房里,并化名“张普”,开始了在岭南的生活。
张闻天离开北京时,只带两大箱书和简单的行李。由于工资早在1968年受到“监护”时就已被扣发,存款也被冻结,因此,只能向肇庆军分区暂借生活费。3个月后,北京有关部门才按规定发给张闻天夫妇每月一点“津贴费”。直至1972年5月,他们的原工资待遇才得到恢复。到肇庆初期,张闻天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只允许在宿舍大院周围散步,并规定不准打电话,不准与外面的人接触。军分区机关大院内放电影,也要经批准才能前去观看。
张闻天就是在这种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在肇庆的6年岁月。
张闻天在肇庆期间,虽遭受劫难,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人感动至深。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张闻天一贯的生活作风。他衣着简朴,身上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继续穿。在肇庆期间,张闻天一家每餐吃的饭菜十分简单,青菜、豆腐是他们的常年菜谱。他喜欢吃鱼,却舍不得花钱,每隔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买一次鱼吃。他的家具也十分简陋,随带的家具寥寥无几,除了两个旧书箱,一张自制的茶几和书架外,就再也找不出其它像样一点的大件家具了。
张闻天省吃俭用,积蓄了大笔钱,却没有留给自己的亲属,而是无私地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他和夫人刘英过去被扣的工资得到补发,在北京的存款也解冻了。当时他们就商量定,要把这笔款全部用来作党费。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无锡去世,刘英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4万元存款交给党组织,作为他交的最后一次党费。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这是张闻天又一突出的革命本色。1975年1月4日,肇庆市委(现端州区委)派人为他安装了一个取暖电炉。他即提出由自己支付安装费和电费。肇庆市委负责人认为替他安装一个电炉是应该的,费用也不多,就由公家报销算了。但张闻天与刘英坚持说:“这是我们自己用的电炉,费用理应由我们负担。”次日,他们便写信给市委说明情况,要求由他们支付费用。后来,他见市委不答应收款,在一次党小组生活会上,又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个交款请求。市委领导见张闻天对待这件事如此的认真,十分感动,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
张闻天对革命有过很大贡献,但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搞特殊化。1973年3月,他因病被送往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留医,医生考虑到他体弱多病,牙齿又不好,便吩咐厨房专门为他做易消化的饭菜。他一再说:“这太特殊了。”他再三要求,其他病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他在肇庆期间,由于病情严重,有时上街散步走得稍远一点,就没有力气再往回走了。每当这个时候,陪同他散步的警卫战士就提出要请市委派车送他回去,但他总是说:“市委工作忙,不要麻烦人家。”实在走不动了,他就自己出钱坐三轮车回去。
他严格要求亲属,坚持党的原则。1972年,他的侄孙女高中毕业被分配当清洁工,不大乐意。他得知后,写信给侄孙女说:“人家子女能去做,我们的子女为什么不能去做呢?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都是光荣的。”并把當时报上刊登的两则介绍掏粪工人先进事迹的报道剪了下来,附在信上一并寄去,侄孙女很受教育,愉快地当了清洁工。张闻天唯一的儿子虹生在新疆工作了十几年,1975年,虹生到肇庆探望父母,倾诉了那里的艰苦生活和因父亲的问题受到株连及歧视的情况,要求父母向组织打报告把他调离新疆,回到父母身边工作。张闻天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一个人要有奋发精神,要艰苦奋斗。在逆境中要有志气,不要消沉。不能以老子的地位去要求组织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虹生委屈地申辩说,他回到父母身边工作,照顾父母,这是政策允许的。张闻天明确地拒绝他的要求:“我不能这样做。”经过父母耐心教育,虹生愉快地返回新疆安心工作。
张闻天这种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以及对亲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的革命本色,真是难能可贵!
身处逆境 不忘初心
张闻天被遣送到肇庆后,由于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没忘记自己是一个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的初心,时刻心系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期盼着形势的好转,祖国尽快恢复生机,自己能为党和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2年,他身体有所好转,便多次向中央提出,要求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1974年2月,张闻天的党组织生活终于得到恢复,被安排在肇庆市委机关支部办公室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享受县团级干部待遇,并允许到肇庆市附近的工厂参观、调查。当他得知中央同意他搞些社会调查时,十分高兴,立即叫有关部门与工厂联系,确定参观的具体日期和了解的内容。他不顾年老体弱、重病缠身,频频外出参观,仅在1974年的3、4月间,张闻天就参观了10多个单位。一次,张闻天到肇庆通用机械厂参观,他兴致勃勃地看了一个又一个车间,下班时间到了,还舍不得离开。由于过度劳累和机器噪音影响,他突然一阵心绞痛,豆粒大的汗珠从额上冒了出来。他紧皱眉头,咬紧牙关坚持着。陪同参观的同志见状,立即扶他在一张条凳上坐下,递上一杯开水。他从衣袋里掏出一粒硝酸甘油片吞到肚里,休息了一会,病痛有所减轻,又继续参观,直到把所有车间参观完才步行回去。那天,他在该厂足足逗留了3个小时。 张闻天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到工厂和其他一些单位参观调查。早上,他习惯拄手杖沿军分区干部宿舍大院前面的那条防洪土堤上散步。肇庆通用机械厂就在土堤旁边,他曾先后几次散步顺路来到这间厂参观访问。1974年3月15日早上,他又沿着土堤散步,行了约两里,见右边有间玻璃厂,于是,由刘英搀扶走下土堤,来到玻璃厂办公室了解该厂生产情况。
1974年6月13日,张闻天来到肇庆火柴厂生产车间参观,该厂负责人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大机器介绍说,这是从武汉买回不久的,代替了原来的几台残旧小机器。现在,生产火柴的几道工序可以连续进行,既提高了工效,又节省了劳动力。张闻天听了十分高兴,叫刘英和警卫员扶着他,跨上一个70公分高的操作台仔细地观看机器生产情况。
每次参观,张闻天都十分认真,对工厂设备、产品质量、产供销、工人情绪和生活等情况,都作了详细了解,并亲自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张闻天在肇庆一共参观了20多个工厂、街道和郊区农场。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正是这些资料,为他在肇庆期间撰写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张闻天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不顾衰弱的身体和严重的眼疾,主动要求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都始终不忘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牢记使命 不懈探索
参加革命的几十年来,张闻天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肇庆期间,行动受到限制,但允许看书学习。于是,在他的房间里,桌面上、书架里、床头上摆满了书。他抓紧这个机会把从北京带来的马、恩、列、斯著作重新阅读。尽管身体十分衰弱,视力只剩下0.2,又患了老年白内障,看书十分吃力,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仔细地阅读。重要的地方,画了杠杠,并做笔记。没有卡片,他就“土法上马”,叫夫人刘英买来小学生用的练习本,裁成一张张卡片,甚至每张台历,也成了他现成的“卡片”。通过这些卡片,他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分类写上主题,一叠叠地保存起来。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这时,张闻天要把多年来潜心学习马列主义的心得和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写出来,从理论上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批判“左”倾错误,探讨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
为了写下这些论著,张闻天既要同病魔作斗争,又要避开看管人员的检查,有时候写作中病痛突然发作,他吞了点药,病情稍有缓解,又挥动颤抖的手,继续写作。他还把在上海搞地下斗争的一套方法拿出来,偷偷写作,写好后秘密收藏起来,以至看管人员几年来一直没有发觉。文稿写好后,他请夫人刘英和休假到肇庆看望他的外甥马文奇誊抄,并由马文奇秘密带回上海抄写和保存。就这样,张闻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在肇庆写出了约10万字的理论文稿和读书笔记。文稿的一字一句,饱蘸了张闻天的心血,倾注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贞,体现出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张闻天这些珍贵的文稿,后來被称之为“肇庆文稿”。
值得庆幸的是,张闻天在肇庆所写的文稿,经过他的亲属秘密抄写、收藏,后来又通过王震的保管,终于得以留存下来。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文稿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其中许多深邃的见解和理论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已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979年8月25日、27日,《人民日报》先后公开发表了张闻天在肇庆撰写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党内斗争要正确进行》这两篇文章,作为当时拨乱反正的重要思想武器。1985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闻天选集》。作为选集压卷之作的最后那5篇文章,就是从肇庆撰写的文稿中节选出来的。
张闻天在肇庆撰写的文稿公开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理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文稿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批判“左”倾严重错误,论述社会主义特点和规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丰碑,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975年8月,张闻天离开肇庆,迁居江苏无锡。1976年7月1日,因病在无锡逝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闻天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陈云主持,邓小平致悼词,充分肯定了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张闻天把一生献给党、献给祖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使在晚年蒙难肇庆、极为艰难的环境下,仍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