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贺拉脱维亚,但十年之内我们不会考虑。”当被问到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的问题时,波兰总理图斯克如是说。
十年之内不会考虑——图斯克说这话时有多大底气,恐怕连自己也不清楚。早在2008年,图斯克就已经在为波兰2012年改用欧元奔走呼号,但欧债危机打乱了图斯克的部署。5年过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如期加入欧元区。
更让波兰惆怅的是,立陶宛或许会在2015年加入欧元区。立陶宛与波兰有着几百年“血脉”关系,波兰人大都不把立陶宛人当“外人”看。如果立陶宛如期入欧,届时波罗的海三国将全部进入欧元区,这不但会再次撩动波兰人敏感的神经,更意味着三个曾和波兰同是苏东阵营中最抢眼的“民主战友”,要暂时互道珍重。
在欧洲版图里,一直都是大国有大国的道理,小国有小国的活法。庞大的德国不会任由欧元解体,没有欧元,德国就当不了欧洲经济的救世主;微小的爱沙尼亚也不担心欧元解体,它知道有默克尔,或许还有拉加德这样的“大力水手”在船上,肯定不会让爱沙尼亚这位落后的登船者掉海。但波兰、捷克这样的“中户人家”比上不足,肯定当不了救世主;比下有余,又不甘于轻易“上船”,让那些资深“水手”操纵自身命运。
目前,欧盟东扩后的新成员国里可大致分为三类。
最早入盟的波、匈、捷三国里,波兰自诩是欧美公认的“民主标杆”,更自视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入欧“介绍人”,其政治稳定,家底儿也凑合,争取东欧领袖地位、辐射俄罗斯乃至独联体的心思表现无余,可列为第一类。匈牙利虽然由于修宪带来的所谓反民主问题引起了邻国和欧盟的警觉,捷克则缺少和东斯拉夫国家的历史联系,也没有波兰的野心,但以这两国的经济实力而言,仍有跻身第一梯队的能力。
罗马尼亚在巴尔干国家中算是人多势众,一直想充当欧盟在黑海地区的代言人,但无奈经济薄弱,威信不足,可归于第二类。
第三类里既有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这样定位明确的“精品小国”,也有保加利亚这样的短板与优势并存的潜在黑马——虽然经济起点偏低,但金融系统比较稳定,有后来居上的底气。
第三类国家顺应历史,第二类国家影响历史,第一类国家创造历史——这或许就是中东欧新成员国为自己所设定的命运。波、匈、捷各国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坐实在欧盟中的地位,就势必要全面参与欧盟事务。毕竟,东欧不是英国,无力抽身于欧元区之外。
现实中,虽然几个国家都把加入欧元区列入“10年规划”,但背后的心态却大有不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急切加入,但至少要到2018年以后才有可能;捷克也将时间定在了2019年以后,但国内却充满疑虑。波、匈、捷一方面在怀疑欧洲,另一方面却仍要倚靠欧盟这棵大树,其内心矛盾耐人寻味。
欧元是经济工具,但更是政治象征。从欧元区2001年接纳希腊,到2003年德法两国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挑战,再到欧债危机中德国对受灾国的救援,没人能否定一张张数据、图表背后大国的政治动机。
随着波罗的海三国可能在2015年全部进入欧元区,欧元区扩大将暂告一段落。按照政治的规律来看待中东欧的欧元区前景,可观察到:如果中东欧新成员国也经历了1960年代就开始的“空椅危机”、统一汇率失败、“欧洲硬化病”等一系列危及欧共体生存的大事件,或许就能以自己的政治经验做出判断——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远未终结。既然如此,就该不再观望,而是在全面参与欧盟的过程中,让预期变为现实。
十年之内不会考虑——图斯克说这话时有多大底气,恐怕连自己也不清楚。早在2008年,图斯克就已经在为波兰2012年改用欧元奔走呼号,但欧债危机打乱了图斯克的部署。5年过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如期加入欧元区。
更让波兰惆怅的是,立陶宛或许会在2015年加入欧元区。立陶宛与波兰有着几百年“血脉”关系,波兰人大都不把立陶宛人当“外人”看。如果立陶宛如期入欧,届时波罗的海三国将全部进入欧元区,这不但会再次撩动波兰人敏感的神经,更意味着三个曾和波兰同是苏东阵营中最抢眼的“民主战友”,要暂时互道珍重。
在欧洲版图里,一直都是大国有大国的道理,小国有小国的活法。庞大的德国不会任由欧元解体,没有欧元,德国就当不了欧洲经济的救世主;微小的爱沙尼亚也不担心欧元解体,它知道有默克尔,或许还有拉加德这样的“大力水手”在船上,肯定不会让爱沙尼亚这位落后的登船者掉海。但波兰、捷克这样的“中户人家”比上不足,肯定当不了救世主;比下有余,又不甘于轻易“上船”,让那些资深“水手”操纵自身命运。
目前,欧盟东扩后的新成员国里可大致分为三类。
最早入盟的波、匈、捷三国里,波兰自诩是欧美公认的“民主标杆”,更自视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入欧“介绍人”,其政治稳定,家底儿也凑合,争取东欧领袖地位、辐射俄罗斯乃至独联体的心思表现无余,可列为第一类。匈牙利虽然由于修宪带来的所谓反民主问题引起了邻国和欧盟的警觉,捷克则缺少和东斯拉夫国家的历史联系,也没有波兰的野心,但以这两国的经济实力而言,仍有跻身第一梯队的能力。
罗马尼亚在巴尔干国家中算是人多势众,一直想充当欧盟在黑海地区的代言人,但无奈经济薄弱,威信不足,可归于第二类。
第三类里既有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这样定位明确的“精品小国”,也有保加利亚这样的短板与优势并存的潜在黑马——虽然经济起点偏低,但金融系统比较稳定,有后来居上的底气。
第三类国家顺应历史,第二类国家影响历史,第一类国家创造历史——这或许就是中东欧新成员国为自己所设定的命运。波、匈、捷各国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坐实在欧盟中的地位,就势必要全面参与欧盟事务。毕竟,东欧不是英国,无力抽身于欧元区之外。
现实中,虽然几个国家都把加入欧元区列入“10年规划”,但背后的心态却大有不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急切加入,但至少要到2018年以后才有可能;捷克也将时间定在了2019年以后,但国内却充满疑虑。波、匈、捷一方面在怀疑欧洲,另一方面却仍要倚靠欧盟这棵大树,其内心矛盾耐人寻味。
欧元是经济工具,但更是政治象征。从欧元区2001年接纳希腊,到2003年德法两国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挑战,再到欧债危机中德国对受灾国的救援,没人能否定一张张数据、图表背后大国的政治动机。
随着波罗的海三国可能在2015年全部进入欧元区,欧元区扩大将暂告一段落。按照政治的规律来看待中东欧的欧元区前景,可观察到:如果中东欧新成员国也经历了1960年代就开始的“空椅危机”、统一汇率失败、“欧洲硬化病”等一系列危及欧共体生存的大事件,或许就能以自己的政治经验做出判断——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远未终结。既然如此,就该不再观望,而是在全面参与欧盟的过程中,让预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