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品德与生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能更好地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整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有“情”有“行”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多方面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延伸。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种延伸得以实现,教师如果恰当、巧妙地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让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更加轻松、更加生动。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新”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丰富,图画生动,活动多样,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比起无声的图画来,他们更喜欢有声的世界。教学内容既有图像,又有声音,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眼耳同步,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全“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冬爷爷在哪里》这一课时,我事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冬天”的图片,找到了一些有关“冬天”的歌曲和动画,并利用这些布置了教室。在上课时,我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冬天”的情境。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生动的动画,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让学生沉浸在冰雪世界之中,受到了美的震撼。
二、信息技术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往往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组成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系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操作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恰当、巧妙地进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使教学过程鲜活、生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学习《眼睛与耳朵的诉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动画《眼睛与耳朵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欣赏动画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看得是津津有味,一双双小眼睛也发亮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时也就更加有劲了。
2.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课,深化认识。
在学习《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短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欣赏儿歌《我的好妈妈》,感受小乌鸦和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化静为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新颖独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学生发言精彩的时候,在学生展现作品的时候,在学生表演成功的时候……我不再是单调、枯燥地说:“很好!”“你真棒!”……而是播放一段喜庆的音乐或展现一个有趣的动画场景,来表扬学生、祝贺学生。在学生不敢发言的时候或制作不够成功的时候,我还利用另外的一种音乐或者动画来鼓励学生。
这样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原先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动”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内容;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还不够,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学习“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巧手剪秋天》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百果图”、“昆虫世界”、“种子王国”、“树叶之家”等,感受秋天的美丽、富饶;接着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书签、昆虫标本和学生的手工作品。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画时,学生连连赞叹,兴趣高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再让学生来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动一动……最后,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优秀作品的展示,大家来开一个“秋色博览会”。这样的一番活动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在“动”中感悟,既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大胆创新、善于实践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乐”起来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提供直观的图画和生动的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学习“乐”起来。
在学习《夏天的小虫》一课时,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中的静态昆虫图画转变成动态的图像,让学生来观察各种昆虫的颜色和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播放有关的昆虫生活场景和昆虫的故事,同时还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节课下来,学生动静结合、情趣交融。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上课,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寓学于乐,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悦。
五、信息技术让学生思想“深”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最终还是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的。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行”,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
在学习《过去的故事》一课时,因为学生只有八九岁,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教师如果只靠讲和听,难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入班级内的“小影院”,欣赏《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优秀儿童影片;让学生进入“小歌厅”,听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爱国主义歌曲;让学生在电影中、在歌曲中,去回忆过去的故事,去寻访心中的英雄,去感受那战争的年代……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在上课时,我再让学生来讲讲本市的一些革命英雄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情感得到了酝酿,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教师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
[3]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
关键词: 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有“情”有“行”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多方面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延伸。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种延伸得以实现,教师如果恰当、巧妙地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让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更加轻松、更加生动。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新”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丰富,图画生动,活动多样,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比起无声的图画来,他们更喜欢有声的世界。教学内容既有图像,又有声音,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眼耳同步,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全“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冬爷爷在哪里》这一课时,我事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冬天”的图片,找到了一些有关“冬天”的歌曲和动画,并利用这些布置了教室。在上课时,我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冬天”的情境。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生动的动画,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让学生沉浸在冰雪世界之中,受到了美的震撼。
二、信息技术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往往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组成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系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操作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恰当、巧妙地进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使教学过程鲜活、生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学习《眼睛与耳朵的诉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动画《眼睛与耳朵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欣赏动画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看得是津津有味,一双双小眼睛也发亮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时也就更加有劲了。
2.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课,深化认识。
在学习《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短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欣赏儿歌《我的好妈妈》,感受小乌鸦和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化静为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新颖独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学生发言精彩的时候,在学生展现作品的时候,在学生表演成功的时候……我不再是单调、枯燥地说:“很好!”“你真棒!”……而是播放一段喜庆的音乐或展现一个有趣的动画场景,来表扬学生、祝贺学生。在学生不敢发言的时候或制作不够成功的时候,我还利用另外的一种音乐或者动画来鼓励学生。
这样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原先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动”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内容;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还不够,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学习“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巧手剪秋天》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百果图”、“昆虫世界”、“种子王国”、“树叶之家”等,感受秋天的美丽、富饶;接着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书签、昆虫标本和学生的手工作品。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画时,学生连连赞叹,兴趣高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再让学生来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动一动……最后,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优秀作品的展示,大家来开一个“秋色博览会”。这样的一番活动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在“动”中感悟,既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大胆创新、善于实践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乐”起来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提供直观的图画和生动的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学习“乐”起来。
在学习《夏天的小虫》一课时,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中的静态昆虫图画转变成动态的图像,让学生来观察各种昆虫的颜色和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播放有关的昆虫生活场景和昆虫的故事,同时还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节课下来,学生动静结合、情趣交融。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上课,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寓学于乐,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悦。
五、信息技术让学生思想“深”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最终还是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的。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行”,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
在学习《过去的故事》一课时,因为学生只有八九岁,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教师如果只靠讲和听,难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入班级内的“小影院”,欣赏《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优秀儿童影片;让学生进入“小歌厅”,听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爱国主义歌曲;让学生在电影中、在歌曲中,去回忆过去的故事,去寻访心中的英雄,去感受那战争的年代……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在上课时,我再让学生来讲讲本市的一些革命英雄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情感得到了酝酿,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教师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
[3]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