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事新闻是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进行课堂总结和课外延伸,将时事新闻穿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根据时事新闻设计课堂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801
时事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外课程资源,呈现了时代性和信息化的教育特征,这正是地理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教师应关注时事新闻,收集并运用时事新闻引出和阐释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呢?
一、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能使得学生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主动配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在自觉参与中喜欢上地理。比较常用的形式是上课前用3~5分钟展示教师或是学生精心准备好的时事新闻视频或图片、文字材料并展开讨论,引入新课教学。当相关新闻画面经过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导入环节,播放一段2015年11月6日中央台天气预报的视频,接着介绍不久前刚发生的事情: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初雪,南京却“任性”地又过了一次夏天。“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通过这样导入,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差异,进而为后面教学“冷锋是由我国北方向南方不断推进的”埋下伏笔。这样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将时事新闻穿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
地理课本的很多内容往往采用抽象且高度概括的语言,非常精炼简短。学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咀嚼,才能够细化知识,理解要点。而地理理论讲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引入一些相应的时事新闻,以这些生动直观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探究,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相关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台风”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擯弃课本的例子——2007年台风“罗莎”,直接用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的新闻报道,再配以视频、台风登陆厦门路径图和受灾后的厦门等震撼图片,这样既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时事新闻学习中完成了教学内容(台风的形成、移动方向和主要危害)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新闻设计课堂练习
新闻事件中牵涉到一定的地理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利用新闻事件作背景,根据真实的地理事件编制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堂总结
在课堂总结中也可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拓展,这样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可以用这则时事新闻作总结:“最热年”不断刷新,地球要如何承受?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多地的平均气温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世界平均地面气温比1961年—1990年的平均气温要高出0.76℃以上,上述极端现象目前并没有减弱的迹象。2016年头两个月,全球气温已再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这些具体数字,引起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五、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
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有利于巩固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
例如,教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引入这则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2016年9月4日,G20峰会在杭州拉开序幕。G20此前的举办地都是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大城市,此轮首次来到中国,没选北京或上海,而是选择了杭州。为什么是杭州?杭州凭什么爆发出如此“洪荒之力”?引导学生探究杭州被G20选中的最大“秘密”。
总之,合理、适当地在地理课堂中选用时事新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作为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让时事新闻有效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中,使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801
时事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外课程资源,呈现了时代性和信息化的教育特征,这正是地理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教师应关注时事新闻,收集并运用时事新闻引出和阐释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呢?
一、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能使得学生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主动配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在自觉参与中喜欢上地理。比较常用的形式是上课前用3~5分钟展示教师或是学生精心准备好的时事新闻视频或图片、文字材料并展开讨论,引入新课教学。当相关新闻画面经过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导入环节,播放一段2015年11月6日中央台天气预报的视频,接着介绍不久前刚发生的事情: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初雪,南京却“任性”地又过了一次夏天。“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通过这样导入,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差异,进而为后面教学“冷锋是由我国北方向南方不断推进的”埋下伏笔。这样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将时事新闻穿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
地理课本的很多内容往往采用抽象且高度概括的语言,非常精炼简短。学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咀嚼,才能够细化知识,理解要点。而地理理论讲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引入一些相应的时事新闻,以这些生动直观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探究,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相关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台风”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擯弃课本的例子——2007年台风“罗莎”,直接用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的新闻报道,再配以视频、台风登陆厦门路径图和受灾后的厦门等震撼图片,这样既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时事新闻学习中完成了教学内容(台风的形成、移动方向和主要危害)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新闻设计课堂练习
新闻事件中牵涉到一定的地理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利用新闻事件作背景,根据真实的地理事件编制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堂总结
在课堂总结中也可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拓展,这样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可以用这则时事新闻作总结:“最热年”不断刷新,地球要如何承受?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多地的平均气温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世界平均地面气温比1961年—1990年的平均气温要高出0.76℃以上,上述极端现象目前并没有减弱的迹象。2016年头两个月,全球气温已再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这些具体数字,引起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五、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
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有利于巩固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
例如,教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引入这则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2016年9月4日,G20峰会在杭州拉开序幕。G20此前的举办地都是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大城市,此轮首次来到中国,没选北京或上海,而是选择了杭州。为什么是杭州?杭州凭什么爆发出如此“洪荒之力”?引导学生探究杭州被G20选中的最大“秘密”。
总之,合理、适当地在地理课堂中选用时事新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作为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让时事新闻有效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中,使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