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在划定的学习内容的范围内,根据既有的,或者是带有教师主观意图的学习目标而展开的,這种教学设计被称为“教学、考试反复转,希望高分能实现”的模式。而致力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通过激发学生对熟悉内容的重新发现,重新思考,在原有理解上产生新的认知理解而进行的,所以应该关注以下三点:
以教学目标体现课堂价值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学前应以“发现文章表达特点”为目的,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去粗取精。确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可以被提升到规律的层面,形成学习能力,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小学语文十一册《穷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领悟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为此,首先对于文本内容的教学应去粗取精。心理活动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但其中最精彩的是8-10自然段。托尔斯泰用七个省略号、四个感叹号、四个问号,似有还无地写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这才是最值得引导学生玩味体会的地方。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延伸性:在发现了《穷人》一文这个精彩之处后,给出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认识优秀作家不仅会用文字写作,还会用标点写作;在阅读中关注标点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写作中敢于尝试使用标点表情达意。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将一个原本属于一篇文章的表达特点,放大、提升为一种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可以触摸得到的规律、方法;从一篇文章的阅读拓展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从一个阅读的方法延伸到到写作的方法。
以问题设计引导自主发现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由问题引导的,但能为学生铺设通向理解之途,引导其思维前行之路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课堂才能生动鲜活,不流于形式。如在讲授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8-10自然段时,确立教学目标为:从连续省略号中体会桑娜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并发现规律,关注标点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帮助学生走向理解之途。
第一问:默读8-10自然段,在文字表达上有什么发现?意在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连续使用的标点。
第二问:再次读文,在省略号中,你发现桑娜在为哪些事情感到忐忑不安?简单批注。这个提问旨在理解每一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第三问:全班交流,如果你是桑娜,说一说你当时会怎样想?换位思考请学生合作将8-10段的省略号用文字补充完整,让学生发现连续省略号更能凸显人物情感变化。
第四问:忐忑不安就是内心的起起落落,她的内心的七上八下让你想到了哪种图形?把抽象变为形象,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搜索到“心电图”,使得桑娜所有的心理活动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在脑海中。
第五问:请学生读文,这样如省略号般,可以指示心情及心理活动变化的标点符号,在这三段话中还有吗?这个环节设计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也让学生关注到带有情感色彩的符号的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六问:其实很多作者都发现了你们的发现——连续标点能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不信你们翻翻书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借此回顾之前所学文章,发现起到相同作用的标点系列,加深对标点表情达意作用的理解。
第七问:我们发现,在阅读时关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情感。那么我们还可以怎样利用标点符号的这种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将学生的认知从阅读引向写作。
培养洞察力提升理解空间
为了促使学生自身理解力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洞察力。需要洞察的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对于一眼可见的内容可以换种思路教,而对于那些一眼看不到的内容可以换种形式教。例如,《伯牙绝弦》是一篇不足百字的古文,讲述了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感人故事。学生很容易地发现、理解了文字中传递出的情感。但是我将这篇古文改变方式,以师生对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发现作者行文时是一句一人穿插交互写作的,进而体会到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是两条缠在一起的藤蔓,从形式结构上也可以表现出伯牙子期的情意相通。
再如文本分析的情感一定是有目标、有内容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还要让学生洞察到引发情感的元素。但情感线索往往比文章结构更难察觉,在指导学习《刷子李》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这条情感线索的:文中有个关键的次要人物“曹小三”,以徒弟的身份出场,表面在学徒,其实是在观察师傅是否真如江湖传言这般技艺高超,眼睛一直暗自关注着师傅身上的“黑衣白点”。学生找到了写作“黑衣白点”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曹小三心情起起落落,进而用磁扣连缀成线,把看不到的心情。变成看得到的起伏。心情的变化引导了情节的一波三折,使文章如案头之山水陡然而立。
教学设计是一项技术,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都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表现为“问题——回答——再问题”的环状连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状连接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乐学善学,拥有超越课堂之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因此这也让教学设计成为一门艺术。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以教学目标体现课堂价值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学前应以“发现文章表达特点”为目的,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去粗取精。确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可以被提升到规律的层面,形成学习能力,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小学语文十一册《穷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领悟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为此,首先对于文本内容的教学应去粗取精。心理活动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但其中最精彩的是8-10自然段。托尔斯泰用七个省略号、四个感叹号、四个问号,似有还无地写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这才是最值得引导学生玩味体会的地方。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延伸性:在发现了《穷人》一文这个精彩之处后,给出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认识优秀作家不仅会用文字写作,还会用标点写作;在阅读中关注标点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写作中敢于尝试使用标点表情达意。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将一个原本属于一篇文章的表达特点,放大、提升为一种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可以触摸得到的规律、方法;从一篇文章的阅读拓展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从一个阅读的方法延伸到到写作的方法。
以问题设计引导自主发现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由问题引导的,但能为学生铺设通向理解之途,引导其思维前行之路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课堂才能生动鲜活,不流于形式。如在讲授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8-10自然段时,确立教学目标为:从连续省略号中体会桑娜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并发现规律,关注标点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帮助学生走向理解之途。
第一问:默读8-10自然段,在文字表达上有什么发现?意在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连续使用的标点。
第二问:再次读文,在省略号中,你发现桑娜在为哪些事情感到忐忑不安?简单批注。这个提问旨在理解每一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第三问:全班交流,如果你是桑娜,说一说你当时会怎样想?换位思考请学生合作将8-10段的省略号用文字补充完整,让学生发现连续省略号更能凸显人物情感变化。
第四问:忐忑不安就是内心的起起落落,她的内心的七上八下让你想到了哪种图形?把抽象变为形象,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搜索到“心电图”,使得桑娜所有的心理活动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在脑海中。
第五问:请学生读文,这样如省略号般,可以指示心情及心理活动变化的标点符号,在这三段话中还有吗?这个环节设计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也让学生关注到带有情感色彩的符号的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六问:其实很多作者都发现了你们的发现——连续标点能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不信你们翻翻书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借此回顾之前所学文章,发现起到相同作用的标点系列,加深对标点表情达意作用的理解。
第七问:我们发现,在阅读时关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情感。那么我们还可以怎样利用标点符号的这种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将学生的认知从阅读引向写作。
培养洞察力提升理解空间
为了促使学生自身理解力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洞察力。需要洞察的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对于一眼可见的内容可以换种思路教,而对于那些一眼看不到的内容可以换种形式教。例如,《伯牙绝弦》是一篇不足百字的古文,讲述了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感人故事。学生很容易地发现、理解了文字中传递出的情感。但是我将这篇古文改变方式,以师生对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发现作者行文时是一句一人穿插交互写作的,进而体会到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是两条缠在一起的藤蔓,从形式结构上也可以表现出伯牙子期的情意相通。
再如文本分析的情感一定是有目标、有内容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还要让学生洞察到引发情感的元素。但情感线索往往比文章结构更难察觉,在指导学习《刷子李》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这条情感线索的:文中有个关键的次要人物“曹小三”,以徒弟的身份出场,表面在学徒,其实是在观察师傅是否真如江湖传言这般技艺高超,眼睛一直暗自关注着师傅身上的“黑衣白点”。学生找到了写作“黑衣白点”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曹小三心情起起落落,进而用磁扣连缀成线,把看不到的心情。变成看得到的起伏。心情的变化引导了情节的一波三折,使文章如案头之山水陡然而立。
教学设计是一项技术,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都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表现为“问题——回答——再问题”的环状连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状连接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乐学善学,拥有超越课堂之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因此这也让教学设计成为一门艺术。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