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解决问题是又是数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解题;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注重"怎样解题",而忽视了解题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寻找典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怎样入手分析。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三、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数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小华家购新房,爸爸量出了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用上面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装修,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如果改用上面一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地板砖装修,又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通过问题的提出揭示课题。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设计问题的解决实例,在例1的设计中,适当修改,把例1改为计算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如果量出小明家卧室的面积是30平方米,用这样的地板砖装修,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动的情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他会。接着又出示: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准备怎样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剩余的面积呢?是多少?学生在小组中,有的动手剪,有的用笔画,几分钟后就有了结果。这种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五、让亲自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树状算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热情经久不衰,以调节学生的大脑皮层。题目设计除新颖、有趣外,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答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知识寓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不仅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如,有一题用一只手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煎熟一只饼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1分钟),煎三只饼至少需几分钟? 不实验操作,一般学生误解为4分钟。而通过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分钟。把三只饼编号为:①、②、③,过程是:a,①正、②正;b,③正、②反;c,①反、③反。如果此题解决了,那么饼只数多一点,也是一样的道理。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故学生的解题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学生学数学不感到枯燥乏味,也并不感到是负担,且有一定的乐趣。实践表明,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驱力;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刻苦求实精神,领悟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信只要我们根据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条件,多渠道采取有利措施,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1年第5期
[2]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小学数学教师》2010(4、7、8)
[5] 孔企平.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改革[J]小学教学参考,2004(11)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解题;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注重"怎样解题",而忽视了解题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寻找典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怎样入手分析。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三、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数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小华家购新房,爸爸量出了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用上面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装修,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如果改用上面一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地板砖装修,又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通过问题的提出揭示课题。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设计问题的解决实例,在例1的设计中,适当修改,把例1改为计算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如果量出小明家卧室的面积是30平方米,用这样的地板砖装修,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动的情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他会。接着又出示: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准备怎样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剩余的面积呢?是多少?学生在小组中,有的动手剪,有的用笔画,几分钟后就有了结果。这种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五、让亲自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树状算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热情经久不衰,以调节学生的大脑皮层。题目设计除新颖、有趣外,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答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知识寓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不仅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如,有一题用一只手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煎熟一只饼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1分钟),煎三只饼至少需几分钟? 不实验操作,一般学生误解为4分钟。而通过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分钟。把三只饼编号为:①、②、③,过程是:a,①正、②正;b,③正、②反;c,①反、③反。如果此题解决了,那么饼只数多一点,也是一样的道理。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故学生的解题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学生学数学不感到枯燥乏味,也并不感到是负担,且有一定的乐趣。实践表明,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驱力;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刻苦求实精神,领悟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信只要我们根据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条件,多渠道采取有利措施,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1年第5期
[2]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小学数学教师》2010(4、7、8)
[5] 孔企平.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改革[J]小学教学参考,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