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比了汉英词汇分类,介绍了如何利用网络给汉语词选出恰当的英语词、给英语词选出恰当的汉语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给汉英及英汉词组选择恰当的翻译,以期对网络时代的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辅助选词;英汉词类;翻译实践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为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上,网络给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即云盘、云信息量。
众所周知,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选词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选词做过研究,例如:吴昀曾提出选词的三个标准“准确、简洁、生动”,用例句比较的方式论证了哪个句子选词准确,哪个句子选词不太准确;孙太群曾提出“词汇是反映语言和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基于此,本文对网络选词的操作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汉英词类对比
朱德熙教授将汉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体词有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体词性);谓词有代词(谓词性)、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感叹词。英语词的分类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虚词包括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从上面的汉英词汇分类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分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都按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但汉语词的分类更细,把实词分为十类,把虚词分成七类,共十七类。而英语实词和虚词总共分为十类。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是朱德熙教授把副词归为汉语词的虚词(当然国内对此也有争议),而在英语语言中,副词属于实词。汉语词中细分的一些小类,如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量词、助词、语气词等,在英语词中没有进行细分,同时,英语词中有冠词,而汉语词中没有。
二、利用网络选词的方法
1.选词的不同类型
(1)容易确定恰当选词的词类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等,其中,名词、数词、代词等词类的意思比较容易确定。比如,将“三本书”一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本文选取了百度翻译和必应词典作为搜索引擎,进行选词对比):百度翻译为“three books”,且在第一页给出的三个例句中都出现了“three books”。必应词典为“three books”,且在第一页给出的十个例句中也都出现了“three books”。显然,数词、名词等词类很容易找到正确的翻译。
(2)很难确定恰当选词的词类
上面给“三本书”一词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翻译)很容易,那么选词的难点在哪里?冯庆华教授在《英语自学》发表的文章《翻译中的选词》中说道:“一般说来,选词是在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进行。”他以“die”一词为例,用一个汉字表示“die”的有十二种;用两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一百余种;用三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五种;用四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二十余种。“die”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一百四十种之多。
2.网络辅助选词的途径
(1)怎样给汉语动词选择恰当的英语动词
例句: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显然,此句的意思是“刘表刚死,两个儿子又不团结”,其中“亡”是“死”的意思。把“死”字输入百度翻译和必应词典,其所给的表达“死”的英语词包括:动词有die、perish、pass away、be gone;形容词有dead、deceased;名词有death。从上面可以看出有四个动词,如果用动词“死”,该用哪一个呢?
词汇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带有肯定、赞许、喜爱的感情色彩的词是褒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色彩的词是贬义词。必应词典给出的“die”的汉语意思是“v.死;死亡;消失;消亡/n.模具;冲模;压模”。其给出的“perish”的汉语意思是“v.死亡;毁灭;暴死;丧失”。其给出的“pass away”的汉语意思是“消失;去世;终止”。其给出的“be gone”的汉语是“不见了;走了;消失了”。从这几个词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其中,“die”的汉语意思是“死亡,去世”,是中性的;“perish”的汉语意思是“死亡,暴死,丧生”,是贬义的;“pass away”的汉语意思是“去世,逝世”,是褒义的;“be gone”的汉语意思是“走了,消失”,是偏中性的。
原句“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出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而书写历史应该用一种不褒不贬的客观公正的态度,所以选择中性词才符合文体风格。因此,此句不妨译为:Liu Biao just died and his two sons were in disunity either.
(2)怎样给英语动词选择恰当的汉语动词
冯庆华教授也总结了“死”字在英语中的说法。除了“die”这个词,用单个英语单词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十个;用词组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十四个;用形象比喻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四十七个。单词和词组表示“死”这一意思的大约有七十种。那么,怎样给英语动词选择恰当的汉语动词呢?
例句:Plants are more likely to succumb if they are under stress.
在百度翻譯中查“succumb”,其结果是“v.屈服;屈从;抵挡不住(攻击、疾病、诱惑等)”。在必应词典中查“succumb”,其结果是“v.屈服;屈从;抵挡不住(攻击、疾病、诱惑等)”。两种搜索引擎给出的例句中大部分都译为“屈服或折服”,但其中一个例句是: Malnourished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succumb to infections.(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有可能死于感染)
显然,如果把上文所给的例句译为“植物受到挤压更有可能屈服”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译为“植物受到挤压更有可能死亡”。所以在翻译时选择“死亡”之意才是恰当的。
(3)用词组表达的汉语或英语如何选择词义
因为词组中词与词之间彼此制约,所以用词组表达的意思其褒贬往往比较清晰。例如:“呜呼哀哉、死于非命”是贬义词;“杀身成仁、香消玉殒”是褒义词;“百年之后、三长两短”属于偏中性的词。
例句:昨天那个歹徒死于非命。
对“死于非命”,百度翻译为“Die an untimely on”,而必应词典的翻译是“die an untimely/unnatural death;die an unnatural death;die in ones boots;to come to a violent death”。两种搜索引擎下面所给的十个例句中有五个用了“kill”,四个用了“death/die”,一个用了“shot”,也就是说对这个词组的翻译用了偏中性的词。原句主语是“歹徒”,“死于非命”显然是贬义词,所以不妨译为“The gangster died in his boots yesterday”。因為在百度翻译或必应词典中“die in one’s boots”有“暴死;不得好死;死于非命”之意。当然,如果译做“The gangster was killed/shot yesterday”也未尝不可。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的超大信息量,通过多个搜索引擎查询对比,再加上对语境、文化、语体风格等的全面考虑,基本上可以解决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红.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个案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69-72.
[2]王小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写作自主学习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114-115.
作者简介:张恩华(1964— ),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美国社会与文化。
关键词:网络辅助选词;英汉词类;翻译实践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为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上,网络给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即云盘、云信息量。
众所周知,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选词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选词做过研究,例如:吴昀曾提出选词的三个标准“准确、简洁、生动”,用例句比较的方式论证了哪个句子选词准确,哪个句子选词不太准确;孙太群曾提出“词汇是反映语言和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基于此,本文对网络选词的操作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汉英词类对比
朱德熙教授将汉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体词有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体词性);谓词有代词(谓词性)、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感叹词。英语词的分类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虚词包括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从上面的汉英词汇分类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分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都按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但汉语词的分类更细,把实词分为十类,把虚词分成七类,共十七类。而英语实词和虚词总共分为十类。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是朱德熙教授把副词归为汉语词的虚词(当然国内对此也有争议),而在英语语言中,副词属于实词。汉语词中细分的一些小类,如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量词、助词、语气词等,在英语词中没有进行细分,同时,英语词中有冠词,而汉语词中没有。
二、利用网络选词的方法
1.选词的不同类型
(1)容易确定恰当选词的词类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等,其中,名词、数词、代词等词类的意思比较容易确定。比如,将“三本书”一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本文选取了百度翻译和必应词典作为搜索引擎,进行选词对比):百度翻译为“three books”,且在第一页给出的三个例句中都出现了“three books”。必应词典为“three books”,且在第一页给出的十个例句中也都出现了“three books”。显然,数词、名词等词类很容易找到正确的翻译。
(2)很难确定恰当选词的词类
上面给“三本书”一词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翻译)很容易,那么选词的难点在哪里?冯庆华教授在《英语自学》发表的文章《翻译中的选词》中说道:“一般说来,选词是在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进行。”他以“die”一词为例,用一个汉字表示“die”的有十二种;用两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一百余种;用三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五种;用四个汉字表示“die”的有二十余种。“die”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一百四十种之多。
2.网络辅助选词的途径
(1)怎样给汉语动词选择恰当的英语动词
例句: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显然,此句的意思是“刘表刚死,两个儿子又不团结”,其中“亡”是“死”的意思。把“死”字输入百度翻译和必应词典,其所给的表达“死”的英语词包括:动词有die、perish、pass away、be gone;形容词有dead、deceased;名词有death。从上面可以看出有四个动词,如果用动词“死”,该用哪一个呢?
词汇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带有肯定、赞许、喜爱的感情色彩的词是褒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色彩的词是贬义词。必应词典给出的“die”的汉语意思是“v.死;死亡;消失;消亡/n.模具;冲模;压模”。其给出的“perish”的汉语意思是“v.死亡;毁灭;暴死;丧失”。其给出的“pass away”的汉语意思是“消失;去世;终止”。其给出的“be gone”的汉语是“不见了;走了;消失了”。从这几个词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其中,“die”的汉语意思是“死亡,去世”,是中性的;“perish”的汉语意思是“死亡,暴死,丧生”,是贬义的;“pass away”的汉语意思是“去世,逝世”,是褒义的;“be gone”的汉语意思是“走了,消失”,是偏中性的。
原句“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出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而书写历史应该用一种不褒不贬的客观公正的态度,所以选择中性词才符合文体风格。因此,此句不妨译为:Liu Biao just died and his two sons were in disunity either.
(2)怎样给英语动词选择恰当的汉语动词
冯庆华教授也总结了“死”字在英语中的说法。除了“die”这个词,用单个英语单词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十个;用词组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十四个;用形象比喻表达“死”字的大约有四十七个。单词和词组表示“死”这一意思的大约有七十种。那么,怎样给英语动词选择恰当的汉语动词呢?
例句:Plants are more likely to succumb if they are under stress.
在百度翻譯中查“succumb”,其结果是“v.屈服;屈从;抵挡不住(攻击、疾病、诱惑等)”。在必应词典中查“succumb”,其结果是“v.屈服;屈从;抵挡不住(攻击、疾病、诱惑等)”。两种搜索引擎给出的例句中大部分都译为“屈服或折服”,但其中一个例句是: Malnourished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succumb to infections.(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有可能死于感染)
显然,如果把上文所给的例句译为“植物受到挤压更有可能屈服”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译为“植物受到挤压更有可能死亡”。所以在翻译时选择“死亡”之意才是恰当的。
(3)用词组表达的汉语或英语如何选择词义
因为词组中词与词之间彼此制约,所以用词组表达的意思其褒贬往往比较清晰。例如:“呜呼哀哉、死于非命”是贬义词;“杀身成仁、香消玉殒”是褒义词;“百年之后、三长两短”属于偏中性的词。
例句:昨天那个歹徒死于非命。
对“死于非命”,百度翻译为“Die an untimely on”,而必应词典的翻译是“die an untimely/unnatural death;die an unnatural death;die in ones boots;to come to a violent death”。两种搜索引擎下面所给的十个例句中有五个用了“kill”,四个用了“death/die”,一个用了“shot”,也就是说对这个词组的翻译用了偏中性的词。原句主语是“歹徒”,“死于非命”显然是贬义词,所以不妨译为“The gangster died in his boots yesterday”。因為在百度翻译或必应词典中“die in one’s boots”有“暴死;不得好死;死于非命”之意。当然,如果译做“The gangster was killed/shot yesterday”也未尝不可。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的超大信息量,通过多个搜索引擎查询对比,再加上对语境、文化、语体风格等的全面考虑,基本上可以解决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红.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个案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69-72.
[2]王小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大学英语写作自主学习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114-115.
作者简介:张恩华(1964— ),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美国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