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泗阳县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结点,县域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人口95万。泗阳是2000多年前西汉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八大名酒——洋河大曲原产地、享誉四方的“中国意杨之乡”、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基地,被称为“泗水古国,意杨之乡,新兴纺都,生态家园”。
综观全球地理区块,大江大河沿岸历来是世界各国文明的集聚带,也是世界工业各阶段的产业集聚带。当今,大江大河产业带已占世界GDP总量的60%,世界各国无不把江河的开发开放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大江大河沿岸开发已经成为古今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拥有2500年历史、全长1747公里的京杭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经济的河流,孕育出沿河分布广阔的城市群,推动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造就了历史上辉煌繁华的经济带;作为文化的河流,促进了荆楚文化、江淮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稳定的内核;作为生态的河流,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景观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环境功能,曾经为沿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时光荏苒,世易时移。随着公路、铁路、空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运河已不再是交通的主角,“黄金水道”的经济带动功能在弱化,对沿运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有所降低。为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运河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沿运人民的高度关注。“八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一直把运河治理作为交通重点工程,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运河流经的省市,也都不断加大运河整治和开发力度,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京杭运河的开发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运河经济带呼之欲出。对江苏中北部的广大地区来说,开发运河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江苏省经济版图上看,地处苏北中运河段、沿江和东陇海两大产业带之间的宿迁地区,客观上处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对谷底”,全省经济一体化被明显割裂。运河产业带的开发将和正在兴起的沿海经济带一起,并列成为沟通“沿沪宁线、沿长江岸线和沿东陇海线”“三沿”新型工业产业带的两条纵向纽带,使这些地区通过对接三大经济带“区域极”获得自身发展新的拉动力,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全省实施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实现“工业强省、经济强省”目标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千里运河之滨的一座历史古城,泗阳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受到南北经济和文化汇聚交融的多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无不与运河休戚相关,人文历史无不被运河打上深深的烙印。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的目标部署,按照“加快苏北振兴”工作的要求,制订了泗阳“六年振兴计划”,即:用6年时间,每年提升1—2个位次,力争到“十一五”末,泗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由2004年末的全省倒数第3上升至全省第40位左右。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一环一轴一河”,全面实施“四大兴城计划”,重点打造新兴纺织木业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城市,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以工兴城”,即以运河产业带为主体,做强西起木业园区、东至上海纺织城的县经济开发区;“以贸兴城”,即以黄金水道为依托,构建淮海东路物流园区,加快泗阳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以文兴城”,即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打造融运河文化、泗水汉文化与“三创”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泗阳独特区域文化品牌;“以水兴城”,即呼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加快建设以“生态和休闲旅游文化水廊”为特色的运河风光带,全面凸显泗阳滨河城市风貌。“四大兴城计划”的实施,切合泗阳发展实际,彰显了泗阳的发展优势,使泗阳全面融入新一轮运河大开发、大建设热潮。
运河是共有的,关于运河的研究与合作是超越时空的;区位是不同的,但区域发展却是联系和相通的。2005年9月,泗阳召开了京杭运河开发与泗阳发展选择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推动共同拥有的京杭运河成为联结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经济河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畅所欲言,对泗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有益的探索性尝试,此次论坛为京杭运河的流域管理、治理及沿运地区发展路径选择、产业布局、政策和措施制定献计献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帮扶,运河流域的省份、市县更应携起手来,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常委、泗阳县委书记)
综观全球地理区块,大江大河沿岸历来是世界各国文明的集聚带,也是世界工业各阶段的产业集聚带。当今,大江大河产业带已占世界GDP总量的60%,世界各国无不把江河的开发开放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大江大河沿岸开发已经成为古今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拥有2500年历史、全长1747公里的京杭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经济的河流,孕育出沿河分布广阔的城市群,推动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造就了历史上辉煌繁华的经济带;作为文化的河流,促进了荆楚文化、江淮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稳定的内核;作为生态的河流,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景观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环境功能,曾经为沿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时光荏苒,世易时移。随着公路、铁路、空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运河已不再是交通的主角,“黄金水道”的经济带动功能在弱化,对沿运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有所降低。为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运河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沿运人民的高度关注。“八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一直把运河治理作为交通重点工程,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运河流经的省市,也都不断加大运河整治和开发力度,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京杭运河的开发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运河经济带呼之欲出。对江苏中北部的广大地区来说,开发运河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江苏省经济版图上看,地处苏北中运河段、沿江和东陇海两大产业带之间的宿迁地区,客观上处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对谷底”,全省经济一体化被明显割裂。运河产业带的开发将和正在兴起的沿海经济带一起,并列成为沟通“沿沪宁线、沿长江岸线和沿东陇海线”“三沿”新型工业产业带的两条纵向纽带,使这些地区通过对接三大经济带“区域极”获得自身发展新的拉动力,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全省实施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实现“工业强省、经济强省”目标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千里运河之滨的一座历史古城,泗阳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受到南北经济和文化汇聚交融的多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无不与运河休戚相关,人文历史无不被运河打上深深的烙印。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的目标部署,按照“加快苏北振兴”工作的要求,制订了泗阳“六年振兴计划”,即:用6年时间,每年提升1—2个位次,力争到“十一五”末,泗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由2004年末的全省倒数第3上升至全省第40位左右。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一环一轴一河”,全面实施“四大兴城计划”,重点打造新兴纺织木业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城市,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以工兴城”,即以运河产业带为主体,做强西起木业园区、东至上海纺织城的县经济开发区;“以贸兴城”,即以黄金水道为依托,构建淮海东路物流园区,加快泗阳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以文兴城”,即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打造融运河文化、泗水汉文化与“三创”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泗阳独特区域文化品牌;“以水兴城”,即呼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加快建设以“生态和休闲旅游文化水廊”为特色的运河风光带,全面凸显泗阳滨河城市风貌。“四大兴城计划”的实施,切合泗阳发展实际,彰显了泗阳的发展优势,使泗阳全面融入新一轮运河大开发、大建设热潮。
运河是共有的,关于运河的研究与合作是超越时空的;区位是不同的,但区域发展却是联系和相通的。2005年9月,泗阳召开了京杭运河开发与泗阳发展选择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推动共同拥有的京杭运河成为联结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经济河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畅所欲言,对泗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有益的探索性尝试,此次论坛为京杭运河的流域管理、治理及沿运地区发展路径选择、产业布局、政策和措施制定献计献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帮扶,运河流域的省份、市县更应携起手来,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常委、泗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