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心理游戏疗法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简称“人偶疗法”,是一种心理辅导及心灵成长的工具,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领域正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介绍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辅导
  分类号 B849
  1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MPPT)的研发背景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常常因为潜意识庞杂的信息和语言的局限而要做大量的沟通和解释,这对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都会产生压力。来访者无法轻易讲述心理困扰的关键以及个人、家庭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完整描述自己内心的异常变化。同时,咨询师缺少实用的心理辅导工具来帮助不同年龄段人士接受、理解心理辅导过程,这既是心理辅导的障碍,也是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挑战(韩旭东,孙明,2010)。
  心理咨询师一般直接通过提问与来访者进行互动,对来访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与解读,这种方式容易掺杂咨询师的主观判断。同时来访者在面对陌生的心理咨询师、陌生的环境时极易产生防御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信任,不容易打开心扉讲述个人、家庭中的隐私。即使来访者有强烈的表达意愿,但认知偏差也会导致心理咨询师难以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容易造成心理症结判断的偏差。鉴于上述各种因素,心理咨询工作需要一种可以直观地帮助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开启工作,辅助进行心理辅导的工具。
  因此,我学习整合多种心理辅导技术,研发了一套心灵成长的辅导技术及新型心理辅导工具——人偶心理游戏疗法(Man-puppte Psychological Play Therapy,MPPT),简称“人偶疗法”。
  2 MPPT的理论基础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有效避免了语言的局限与误差,让个案透过人偶用“内在观想”来呈现内心世界的困惑、痛苦或冲突的来源以及解决的方向。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场域和不同的人偶,即可充分調动人的理解与内在意象,心理辅导与疗愈的效果很明显。
  在运用MPPT进行咨询时,个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将潜意识想法和感觉投射在人偶上,当来访者把人偶拿在手里直接和本体连接时,来访者可以直接触发大脑皮层相关的记忆,透过主动想象和创造性象征场景游戏的运用,透过人偶生动直观的自我觉察,追溯潜意识中过往的经历,找寻生命中创伤的时光与事件,在有觉知的游戏中直接与心灵对话。人偶成为了一种实用、经验性的工具,是从潜意识到意识、从内在语言到外在表达的桥梁。将人偶摆放在桌面上,内在的人际关系即投射在不同的人偶身上,通过人偶之间的物理空间呈现出实际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找出深层心理的逻辑,明晰内在的纠结。仿佛游戏一般清晰直观,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层层渐进,渐渐打开深藏于内心的纠结和伤痛。来访者常常自动引发心灵对话,在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中自然疗愈。
  MPPT认为心理辅导是引导来访者“疗愈过往,规划未来,活出当下”的心灵成长过程。在此基础上,MPPT的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案包括生命智慧模型、情绪圈技术、爱的疗愈之道技术、心灵对话技术、探求原因的指南针技术、投射分析、创伤疗愈完结技术等二十余种技术,可以灵活运用在心理辅导的各个阶段。
  3 MPPT的作用
  MPPT跟其他治疗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容许来访者创造一个对内在想法和感觉提供具体依据的世界,将无法靠认知方法了解或化解的情绪经验赋予肉眼可见的形态进行处理。当来访者无法靠其他治疗方式化解议题,或是困惑于正在感知到的状况或行动方式时,他们可以在被感知、被看到、被听到和被触摸到的人偶世界里找到答案。个体有游戏的需要和渴望,以便释放创造力、内在感觉和记忆,从而将他们带入外在现实。疗愈过往就是让内在“未成长”的部分——“内在小孩”得以长大,让心灵的“创伤胶囊”得以疗愈。而人偶恰恰呈现了这个部分,通过自我的心灵对话,完成未完成的事件或情绪表达,因此,MPPT具有深入疗愈和成长的作用。
  其次,当来访者抗拒咨询师对某些困难议题的询问时,MPPT会比谈话治疗具有较少威胁性,可以使防御软化并减少抗拒,不靠词语,来访者的内心情节就会自然投射在人偶上。比如一个抗拒的青少年,当鼓励她说出家庭问题时,她可能显得有压力和退缩,然而她却可以不说话只用人偶来呈现家庭暴力的真实故事。
  MPPT运用人偶象征肢体语言,提供来访者一个表达最内在想法和感觉的出口。此时,意向变成一种语言,视觉、触觉的形式取代口语表达,因而也就绕过来访者的防御。基于此,MPPT可以应用于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个体,允许潜意识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将身体定位于“此时此刻”。
  3.1 选择人偶背后的心理意义
  人偶以不同的服饰呈现每个阶段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用大小色彩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人格发展阶段。在家庭关系问题的辅导过程中,来访者选择不同的人偶代表自己和家人,这体现了个人不同的心理年龄层面以及人格认同层面,由此可通过人偶的选择,来分析他潜意识层面的人格成熟度、性格特征以及心理问题。
  案例:一位女性选择了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人偶代表自己,表明她在性别认同中更倾向于男性,她说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她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也不认同,并由此产生了困扰;另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选择了一个幼年期的人偶代表自己,说明她内心有一部分未成长,这也是她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咨询师可以据此快速进入来访者心理困扰的核心根源,实施辅导。
  3.2 人偶与婚姻情感辅导
  案例:一位因婚姻关系问题来访的女士,在呈现的家庭人偶中,看到丈夫和婆婆并排站在一起,她和儿子站在一起,他们之间相隔很远,这呈现出了家庭关系的交往模式,妈妈和儿子更亲近,进而表明了夫妻关系问题的根源。
  家庭关系成员之间的位置是有一定秩序的。比如:正常的家庭秩序是父亲母亲站在一排,父亲在右母亲在左,孩子站在母亲的左侧,按长幼顺序排列,孩子亦可站在父母的前排代表接受父母的支持,认可父母比自己大。   当孩子站在父母右侧,代表他想要支持保护父母或代表他的内心有份对父母的傲慢,有时会引起父母不满,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如果孩子站在父母中间,代表父母关系是由孩子连接在一起,也可能呈现夫妻关系的分裂状态。
  3.3 人偶与父母关系辅导
  案例:一位女士在选择代表父亲的人偶,最初她不愿将人偶放在手里,而是摆在桌面诉说对父亲的感受,咨询师引导她表达内心对父亲的不满,并接受来自父亲深厚的爱之后,她愿意把人偶捧在手里并为此流下感动的泪水,之后她反馈在家中与父亲疏远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变,可以拥抱父亲,同时,一直令她困扰不解的与上司的不良关系有了明显缓解。
  3.4 人偶与心灵成长
  案例:一个高中男生呈现的人偶是和妈妈并排躺在桌上,并表示因为很累不愿意站起来,分析后发现真正不愿意站起来的是内心有自杀倾向的妈妈,孩子通过和妈妈一样的身体姿态来代表要和妈妈一样或是“妈妈我愿意代替你”;当辅导员把分析结果展示给妈妈时,妈妈震惊流泪,说自己一直有想死的念头,是为了儿子才活下来;这份觉知让妈妈有了重新好好生活的动力,儿子也放下了潜意识中追随妈妈而去的愿望,通过人偶给母子都带来了一份心灵成长。
  4 MPPT的治疗过程
  4.1 设施要求
  工作室的房间可以在20~30平方米左右,要求安静、明亮、温馨、安全;室内摆放圆桌案几、座椅,准备好纸笔、录音笔等;需要人偶教具套装一套。
  人偶教具中的13个人偶,分别代表了个体一生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除婴儿期外,每个时期均由男女一对人偶组成。
  人偶以不同的服饰、色彩、大小分别呈现不同阶段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格发展特点,体现了个体的心理年龄层面及人格层面。
  如果来访者用人偶代表自己不同的家庭成员,我们可以从他在桌面摆放人偶的角度和空间位置关系来分析家庭成員间关系的亲疏,以及家庭成员牵连认同的问题,这些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
  每个人偶的胳膊和腿均使用可弯曲的材料,或坐或站或跪或躺的身体姿态,以及或开放或封闭的手臂姿态,由此呈现其心理状态。
  4.2 MPPT具体应用流程的三个步骤
  4.2.1 MPPT建立咨访关系与治疗联盟
  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连接,资料访谈,寻找现状的关键点,分析模式,澄清与设定咨询目标,确立问题及问题的程度,澄清与确立辅导目标,设定初步的辅导方案。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来访者常常会讲一个生动的故事,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厘清并还原完整真实的故事,然后再构建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样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有效疗愈自我和规划未来。同时,每一步实施的过程都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活出当下生命状态的过程,这恰恰也是心理疗愈成长的核心所在。
  4.2.2 MPPT辅导过程:针对问题的疗愈
  向来访者介绍MPPT,先让来访者放松静心并选择人偶。这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与人偶互动的过程,共同创造一个安全的、受保护的和自由的空间,并使之形成一种积极的期待。让来访者知道做人偶心理游戏的方式无所谓对错,咨询师要处在一个令来访者觉得舒适的位置,请来访者在完成一个关系呈现后告知你,通常以点头示意。
  MPPT呈现来访者内在心理:人偶可以代表自己,可以代表他人;人偶可以是一种情绪、一份困扰、一个事件、一个物品;人偶还可以是一个症状、一种疾病、一个希望、一份资源……人偶仿佛是心灵的镜子,透过人偶对潜意识进行投射分析,可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判断,迅速厘清家庭成员彼此的关系。来访者在场域中用人偶呈现一个关系场景,此时,咨询师见证和尊重来访者的体验而不作干涉或解释,鼓励来访者充分地体验MPPT场景,并鼓励来访者停留在被激发的情绪中(注意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不要碰触人偶)。咨询师要保持沉静和觉察,全神贯注。
  MPPT治疗性干预:询问来访者关于MPPT场景的一些问题,把焦点放在场景中人偶呈现的关键问题上;选择使用治疗性干预方案,例如创伤辅导、时间线治疗、完形技术、情绪疗法、认知重塑、本体治疗、关系治疗等,进行身心灵三个层面的辅导与疗愈,并有效使用治疗性语言和治疗性仪式等,更多的改变常常就会在此时出现。
  咨询师要用心体察来访者与人偶的连接,协助来访者呈现问题之间关系的牵连,连接人偶并描述感觉,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设计治疗性语言,并符合疗愈之道——觉知困扰,面对真相,接受如是,放下纠缠,转化力量,拥抱未来。
  MPPT重构内在场景:询问来访者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询问来访者若将人偶位置作些改变会如何;将人偶疗法体验同来访者的现实世界连结起来,询问来访者场景中的事件如何反映了他的生活(鼓励来访者留意场景中的问题与他日常生活中模式的呈现);帮助来访者理解MPPT场景的意义,通过人偶游戏进行意识层面的领悟与学习。留出时间给来访者去体验改变后的趋于积极正向的重构场景。来访者完成治疗之后,把人偶放回工具箱里并做完结仪式。
  4.2.3 MPPT评估总结:评估疗效,结束个案
  MPPT可以单次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也可分多次解决一个系列问题或是多个主题的系列问题,因此辅导方案可以是单次,也可以是多次,应视情况而定。通常多为单次解决一个问题,或是3~5次解决一个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有效地缩短了辅导的时间,提升了效率。
  MPPT咨询疗效的评估可以直接通过来访者主观评估与客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观地评估相关辅导效果。比如,可以让来访者评估:“假如内心情绪是0~10分,0分是很平静,10分是非常伤心(或是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你现在是几分?”在辅导之后再询问:“那么现在你的情绪是几分?”通过前后对比,可了解内在情绪的变化和辅导效果。   也可以通过对正向资源或能力进行评估来了解咨询的效果,比如:“刚来时,你对自己的信心是几分?通过咨询和辅导之后,你对自己的信心又是几分?”在前后的对比中,即可了解来访者的改变,以及咨询的效果。
  这种评估简便易懂,能够让来访者方便自我评估,也让咨询师能有效评估咨询效果。
  5 MPPT的应用价值和领域
  MPPT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助人工具,易于被各年龄段的人接受、理解和使用,能有效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问题,也适用于学校团体、企业员工的团体辅导;MPPT既可以用于自我的心灵成长,也可以用于心理辅导的创伤疗愈等;MPPT适用于初学者和拥有一定经验的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专业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婚姻辅导师、律师、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等。
  用于身心灵成长性辅导:MPPT对于个人可以缓解和消除长期困扰心灵的问题、情绪问题,帮助修复心理创伤,有效促进个体身心灵成长、心智圆熟;可以深入地探索人格,是身体、心灵、精神层面的成长疗愈之道。
  改善关系层面的问题:MPPT可以用于改善亲子关系,建立新的关系模式;改善情感关系、沟通模式,治疗婚姻中关系性创伤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总之,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是一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实用性心理辅导工具和自我心灵成长技术。MPPT给心理咨询师极大的自由和创造空间,让心理辅导如游戏一般简单易行。由于它的直观、可视化、游戏式的特点,MPPT正被广泛应用于专业心理辅导、个人身心灵成长、心因性疾病探索、学校教育等各个领域中。
  参考文献
  伯特·海灵格.(2003).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霍宝莲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亨特·博蒙特.(2003).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张虹桥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时晓霞,崔锐锐,李碧江.(2013).家庭系统排列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理论前沿,1(9),108.
  韩旭东,孙明 .(2010). 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沙盘游戏疗法. 青少年研究,(4),102-104.
  李江雪,申荷永.(2004).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3),6-9.
  李中莹.(2012).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唐小庭,吴光路.(2013).从内隐学习视角看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34-36.
  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莫莉. (2007).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聂晶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杨明娟 .(2008).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 .社会心理科学,23(1),112-115.
  张美珍,徐建刚,李琳娜.(2014).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邏辑关系之剖析. 价值工程,(2),314-315.
其他文献
摘要抽取河南、陕西、山西、新疆等地327名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组织支持、自主性、工作效能感与民警心理健康服务者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组织支持、自主性、工作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工作效能感在组织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工作效能感在自主性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自主性;工作效
期刊
摘要 电子游戏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它不仅作用于儿童和青少年,而且对老年人的多项认知能力均有提升。另外,电子游戏对失读症、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未来研究应重视电子游戏对青少年、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影响,并深入考察电子游戏促进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生理机制。  关键词 认知;电子游戏;积极影响  分类号 B84211引言  众所周知,儿童的成长过程与游戏密不可分。但对于“90后”“00
期刊
摘要 通过使用IAT(内隐联想测验)对攻击训练时间和频率存在差异的106名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进行测量,研究攻击性训练对警校大学生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探讨不同攻击性训练量对警校大学生的内隐暴力态度影响的差别。研究发现:(1)整体上,警校大学生对暴力持有消极的评价;(2)不同攻击性训练时间和频率的警校大学生,其内隐暴力态度存在差异,随着攻击性训练时间和频率的提高,警校大学生内隐层面上对暴力持有的
期刊
摘要 文章通过一例失眠大学生的案例来探讨心理咨询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依照动力性心理治疗的理念形成对来访者的整体理解和治疗方案,从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重要客体等方面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并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咨询关系的呈现。结果显示,来访者睡眠有所改善,并且对自身的情感觉察能力增强,内心更平静、更有力量。可见,在对失眠进行心理咨询实践中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是有效的。  关键词 治疗联盟;治疗关系;失
期刊
摘 要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及互动式教学满意度问卷,对互动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查,结果发现:互动教学组大学生所评价的课程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大学生.结论:互动式教学非常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传统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效果,机制  分类号 G424.1  1 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
期刊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台北 10610)  摘 要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赞美的技巧将能协助当事人对其已经具备的优势资源,有所意识化并懂得善加运用,而激发面对问题的勇气与形成有效策略。本文即欲介绍赞美技巧的功能、重要性、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赞美技巧;振奋性引导  分类号 B84  当事人明明就带着问题前来咨询,为什么咨询师还要赞美当事人呢?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期刊
摘要:为了解吸毒人员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特点的工作模式与方式方法,同时为戒毒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对204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男性103名)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26名戒毒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18岁之前接触毒品的占12.7%,初次吸食毒品因为 “好奇心”占47.1%,复吸的占77%,心瘾难除者占65.7%,戒毒人员出所后1~3个月复吸人员比例高达66%,保持操守关键因素中选解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媒体,基于此,文章从客户心理与企业相互联系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社会化媒体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品牌营销的影响,并对经营者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营销和品牌价值传播的方式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客户心理;社会化媒体;品牌营销传播分类号F713.55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人、社区和组织之间进行在线交流、传达信息以及合作的
期刊
摘要: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增多,老年人因担心自身的健康而出现心理障碍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给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对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老年期疑病症的心理干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老年期疑病症;心理干预;策略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常
期刊
摘要:健康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有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诉求。郑莉君教授编著的《现代健康心理学》一书将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对象——“人”及其心理健康纳入到了一个“经纬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在该网络的“经线”方向上,将人的心理健康视为一个连续体,关注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规律与表现形态。在“纬线”方向上,着力关照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家庭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切实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