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尧治河村是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的一个高寒山村,全村有两个居民小区、160余户、699口人,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这个昔日的高寒贫困村,凭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山修路、办矿建厂、兴建电站、开发旅游,使村级经济突飞猛进,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跃成为湖北省500强村。
20世纪80年代,尧治河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挂起来的田,竖起来的路”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办了集磷矿深加工、水电、旅游、酿酒、服务等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201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实现税费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这个深山小村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连续3次蝉联“全国文明村”桂冠,成为“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幸福美丽山村。
精神上不能“缺钙”
1988年,时任民办教师的孙开林被推选为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开支委会,孙开林就亮明观点:“当干部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的穷根就是没有村办企业。”在孙开林的带领下,该村向贫困宣战,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发电、兴办工厂。
修路、建电站最困难的时候,村干部喊出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錚铮誓言,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尧治河村,“群众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干部能奉献”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
富裕之后,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孙开林说,绝不能让尧治河做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被县委组织部批准为基层党委的尧治河村党委,从未放松对村民和干部的警示教育。村“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属企业新招员工,所有人员都必须先到村福利院工作两个月,获得福利院老人们的认可之后,才能被招工或任用,这一选人用人的方式已经坚持了20年。同时,村里组织村民读报纸、学典型,谈心得、谋出路,让大家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贫困不会自己走开。
近几年,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攀比风、奢华风有了蔓延的苗头。村党委担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丢了,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婚丧喜事管理办法”,杜绝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
为激发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尧治河村除了树典型正面激励外,每年都要组织村民走出去,对照先进查不足。2013年,该村六十多位村民代表,分批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考察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矿山治理经验。
走共同富裕道路
“尧治河村没有最穷的村民,但也没有最富的村民!”20世纪90年代初,尧治河村矿山开采有了不错的效益,部分村干部想自己买下来经营,孙开林坚决不同意。
孙开林说:“我们当干部,目的就是要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集体经济没有了,我们拿什么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当干部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党组织哪儿来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尧治河村党委一直把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目标,下大力气解决群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
为抚养孤儿,为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早在二十多年前,该村就建起了村级福利院。
2008年,该村拿出500万元购买集团公司的股份,无偿送给村民。一个家庭能得到多少,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精神文明考核得1分可获5000元股份,每户最高可得10分。
目前,尧治河村村民百分之百成为村办企业的股东,私人拥有家庭资产100万元以上。一个家庭的股份少则有五六万股,多则有几十万股,村民占股总份额已达到6000万股,每年可从集体企业享受到可观的红利。
为了方便和鼓励学生上学,该村建起标准化的寄宿学校,村里上学的孩子一律免费寄读。对考入高中、大学的学生,村里全额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近年来,该村与省内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尧治河村还先后投入1.8亿元,扶持邻近几个村修路、架电线、办企业,帮助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守住集体经济的活力源泉
从1988年至今,尧治河村历经28个春秋长盛不衰,何以能长期凝聚发展力量、永远保持砥砺奋进态势?归根结底,就是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带领一班人始终坚持走村民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
尧治河股份公司董事长许列奎回忆说:“开矿第一年,创业的5个人千辛万苦,年底账上好歹有了一万多元的积累,大家眼巴巴地盼着分钱办年货,哪知孙开林硬是不答应。结果每个人只发了300元,我们想不通,闹着要散伙儿。”孙开林反复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说开矿不是为了个人富,而是要把钱积攒起来为集体修路办矿、继续发展,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
就这样,孙开林带领党委一班人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带动全村群众劈山炸石、修路开矿、改田建园、筑坝发电,走出了多元发展之路,彻底改变了尧治河村的贫困面貌。
曾经有一段时间,磷矿产业发展看好,许多外地老板和地方权贵趁势而来,或托关系说情,或借规定施压,意欲“私营”尧治河的磷矿“蛋糕”。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贵轩说,村矿一旦私有化,可能会出现几个千万富翁的老板,但全村百姓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会成为空想。这个时候,又是孙开林书记的“不同意”起了作用,他反复跑县进市,陈说衷情,最终牢牢守住了村矿,成为尧治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尧治河村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村民投资入股也应运而生。有些项目前景看好,知情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就想多入股,而孙开林也是“不答应”。他说,大家参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由此确立了在集体控股的前提下,采取资本投入股、企业经营者股、村集体股、村民个人股等形式,维护了群众利益。为保障村民股份权重,尧治河村采取灵活的入股手段,既可以资金入股、劳力入股,也可以物资入股、资源入股,确保村民分红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多。 据村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定旭介绍,目前,全村百分之百的农户持有企业股份,每户持有企业股份均在2万股以上、拥有家庭资产都在百万元以上。
红利清单托举共同富裕
在“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村的居民小区里,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村民无不洋溢着欢乐的笑脸。谈到共同富裕,他们掰着指头如数家珍,甜蜜品咂着尧治河人独有的红利清单。
从1996年开始,村集体每年都为农户代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直到改革后取消为止;
从1996年起,对学前班和小学实行完全免费教育,对升入初中、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1000元、4000元和10000元的奖励;
1997年,建起了襄阳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对孤寡老人实行集中统一供养;
坚持为村民补贴电费,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为全村农户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和养老保险;
村集体拿出500万元为村民在企业购买股份,无偿分给村民;
修建硬化136.5公里村级公路路面,架通高低压输电线路131公里,建成13座自来水塔,开通17个通信基站,接通了互联网;
自2006年以来,兴建龙门社区和滴水岩社区,先后建起160多栋别墅,视每户收入情况适当缴纳房款就可以入住,特困户房款全免。现在的尧治河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
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孙开林书记心系百姓、情系民生,从走向富裕的第一天,就十分注重發挥集体经济优势,围绕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服务,让全体村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真切地体验着和谐安康的幸福生活。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历史上,由于尧治河村闭塞落后、缺医少药,村里的智障者高达三十多人。年复一年,他们全靠补贴救济,过着“春上领种子、秋天领粮食”的生活。
“这些人都是尧治河的村民,在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些情况特殊,就丢下他们不管!”早在多年前,孙开林就暗暗下定决心。
1996年,孙开林在一次干部会上提议:随着村办磷矿壮大,公益服务岗位不断增多,能否把智障的人组织起来自食其力?这个想法首先得到了时任矿长许列奎的拥护。他说:“村里办企业就是为大家谋福利,乡里乡亲的,拉扯一把是我们的本分!”
经过讨论,村委会决定将村内聋哑、智障和体弱多病的人员集中,成立了集福利、扶贫、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
今年50岁的唐兵等22名智障村民,是该公司的首批员工。据唐兵介绍,他因为耳朵有问题,又没有什么技能,就被村里安排在三福公司干活,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活儿不重,一年下来可以挣个两三万块钱。”
该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杨占杰说,农忙时,他们由明白人带领着耕种收割;农闲时,则修路改田、植树除草、打扫卫生、处理垃圾。
据了解,三福公司的创新之举,大幅度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均衡发展。现在,这些智障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和其他村民一样迈步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肩负着共同富裕的重任,村领头人孙开林风雨兼程28个年头,从奋斗在贫穷落后的高寒山村,到走向北京人民大会堂。孙开林先后当选为十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尧治河村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村”。尽管载誉很多,但面对掌声、鲜花和荣誉,孙开林想到和谈到最多的依然是全体村民共同富裕。他说,尧治河人战天斗地、挥洒汗水,甚至流过血,目标就是过上好日子,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同时,让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前方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农办 邮编:441800)
20世纪80年代,尧治河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挂起来的田,竖起来的路”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办了集磷矿深加工、水电、旅游、酿酒、服务等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201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实现税费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
这个深山小村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连续3次蝉联“全国文明村”桂冠,成为“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幸福美丽山村。
精神上不能“缺钙”
1988年,时任民办教师的孙开林被推选为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开支委会,孙开林就亮明观点:“当干部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的穷根就是没有村办企业。”在孙开林的带领下,该村向贫困宣战,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发电、兴办工厂。
修路、建电站最困难的时候,村干部喊出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錚铮誓言,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尧治河村,“群众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干部能奉献”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
富裕之后,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孙开林说,绝不能让尧治河做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被县委组织部批准为基层党委的尧治河村党委,从未放松对村民和干部的警示教育。村“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属企业新招员工,所有人员都必须先到村福利院工作两个月,获得福利院老人们的认可之后,才能被招工或任用,这一选人用人的方式已经坚持了20年。同时,村里组织村民读报纸、学典型,谈心得、谋出路,让大家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贫困不会自己走开。
近几年,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攀比风、奢华风有了蔓延的苗头。村党委担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丢了,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婚丧喜事管理办法”,杜绝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
为激发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尧治河村除了树典型正面激励外,每年都要组织村民走出去,对照先进查不足。2013年,该村六十多位村民代表,分批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考察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矿山治理经验。
走共同富裕道路
“尧治河村没有最穷的村民,但也没有最富的村民!”20世纪90年代初,尧治河村矿山开采有了不错的效益,部分村干部想自己买下来经营,孙开林坚决不同意。
孙开林说:“我们当干部,目的就是要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集体经济没有了,我们拿什么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当干部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党组织哪儿来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尧治河村党委一直把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目标,下大力气解决群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
为抚养孤儿,为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早在二十多年前,该村就建起了村级福利院。
2008年,该村拿出500万元购买集团公司的股份,无偿送给村民。一个家庭能得到多少,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精神文明考核得1分可获5000元股份,每户最高可得10分。
目前,尧治河村村民百分之百成为村办企业的股东,私人拥有家庭资产100万元以上。一个家庭的股份少则有五六万股,多则有几十万股,村民占股总份额已达到6000万股,每年可从集体企业享受到可观的红利。
为了方便和鼓励学生上学,该村建起标准化的寄宿学校,村里上学的孩子一律免费寄读。对考入高中、大学的学生,村里全额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近年来,该村与省内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尧治河村还先后投入1.8亿元,扶持邻近几个村修路、架电线、办企业,帮助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守住集体经济的活力源泉
从1988年至今,尧治河村历经28个春秋长盛不衰,何以能长期凝聚发展力量、永远保持砥砺奋进态势?归根结底,就是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带领一班人始终坚持走村民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
尧治河股份公司董事长许列奎回忆说:“开矿第一年,创业的5个人千辛万苦,年底账上好歹有了一万多元的积累,大家眼巴巴地盼着分钱办年货,哪知孙开林硬是不答应。结果每个人只发了300元,我们想不通,闹着要散伙儿。”孙开林反复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说开矿不是为了个人富,而是要把钱积攒起来为集体修路办矿、继续发展,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
就这样,孙开林带领党委一班人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带动全村群众劈山炸石、修路开矿、改田建园、筑坝发电,走出了多元发展之路,彻底改变了尧治河村的贫困面貌。
曾经有一段时间,磷矿产业发展看好,许多外地老板和地方权贵趁势而来,或托关系说情,或借规定施压,意欲“私营”尧治河的磷矿“蛋糕”。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贵轩说,村矿一旦私有化,可能会出现几个千万富翁的老板,但全村百姓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会成为空想。这个时候,又是孙开林书记的“不同意”起了作用,他反复跑县进市,陈说衷情,最终牢牢守住了村矿,成为尧治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尧治河村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村民投资入股也应运而生。有些项目前景看好,知情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就想多入股,而孙开林也是“不答应”。他说,大家参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由此确立了在集体控股的前提下,采取资本投入股、企业经营者股、村集体股、村民个人股等形式,维护了群众利益。为保障村民股份权重,尧治河村采取灵活的入股手段,既可以资金入股、劳力入股,也可以物资入股、资源入股,确保村民分红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多。 据村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定旭介绍,目前,全村百分之百的农户持有企业股份,每户持有企业股份均在2万股以上、拥有家庭资产都在百万元以上。
红利清单托举共同富裕
在“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村的居民小区里,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村民无不洋溢着欢乐的笑脸。谈到共同富裕,他们掰着指头如数家珍,甜蜜品咂着尧治河人独有的红利清单。
从1996年开始,村集体每年都为农户代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直到改革后取消为止;
从1996年起,对学前班和小学实行完全免费教育,对升入初中、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1000元、4000元和10000元的奖励;
1997年,建起了襄阳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对孤寡老人实行集中统一供养;
坚持为村民补贴电费,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为全村农户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和养老保险;
村集体拿出500万元为村民在企业购买股份,无偿分给村民;
修建硬化136.5公里村级公路路面,架通高低压输电线路131公里,建成13座自来水塔,开通17个通信基站,接通了互联网;
自2006年以来,兴建龙门社区和滴水岩社区,先后建起160多栋别墅,视每户收入情况适当缴纳房款就可以入住,特困户房款全免。现在的尧治河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
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说,孙开林书记心系百姓、情系民生,从走向富裕的第一天,就十分注重發挥集体经济优势,围绕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服务,让全体村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真切地体验着和谐安康的幸福生活。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历史上,由于尧治河村闭塞落后、缺医少药,村里的智障者高达三十多人。年复一年,他们全靠补贴救济,过着“春上领种子、秋天领粮食”的生活。
“这些人都是尧治河的村民,在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些情况特殊,就丢下他们不管!”早在多年前,孙开林就暗暗下定决心。
1996年,孙开林在一次干部会上提议:随着村办磷矿壮大,公益服务岗位不断增多,能否把智障的人组织起来自食其力?这个想法首先得到了时任矿长许列奎的拥护。他说:“村里办企业就是为大家谋福利,乡里乡亲的,拉扯一把是我们的本分!”
经过讨论,村委会决定将村内聋哑、智障和体弱多病的人员集中,成立了集福利、扶贫、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
今年50岁的唐兵等22名智障村民,是该公司的首批员工。据唐兵介绍,他因为耳朵有问题,又没有什么技能,就被村里安排在三福公司干活,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活儿不重,一年下来可以挣个两三万块钱。”
该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杨占杰说,农忙时,他们由明白人带领着耕种收割;农闲时,则修路改田、植树除草、打扫卫生、处理垃圾。
据了解,三福公司的创新之举,大幅度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均衡发展。现在,这些智障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和其他村民一样迈步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肩负着共同富裕的重任,村领头人孙开林风雨兼程28个年头,从奋斗在贫穷落后的高寒山村,到走向北京人民大会堂。孙开林先后当选为十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尧治河村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村”。尽管载誉很多,但面对掌声、鲜花和荣誉,孙开林想到和谈到最多的依然是全体村民共同富裕。他说,尧治河人战天斗地、挥洒汗水,甚至流过血,目标就是过上好日子,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同时,让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前方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农办 邮编: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