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应明确人文培养目标,其次要开发贴近生活和多维开放的教学资源,同时建立人格平等和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精神
地理学科有着鲜明的文理科相互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容并包”的特点。她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树立人文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地理教育的人文性、生命性和复杂性,抛弃科学思维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对我们的束缚与禁锢,建构人文的地理教育,使地理教育充满人性魅力和生活气息,充满科学理性和生命关切。
一、明确人文培养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二、开发贴近生活和多维开放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研究思路,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人文关怀。
1、开放教学内容,让地理教育充满生活气息,使地理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教学,教学世界应是人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传统地理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新课程要求地理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学生未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自能发展的需要。
2、开放教学空间,让地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新课程需要地理教师具备开发人文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成为开放的“社区型”的教师。一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将校园的、家庭的、社区的、传媒的、环境的等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将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地理应用能力。
3、开放教学结构,让地理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各组成部分的衔接方式、顺序安排和时间分配等,是实施地理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开放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人文关怀,打破“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和“分数中心”的羁绊,有选择地活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动寻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的统一,主动寻求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主动寻求教学手段(如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统一,主动寻求教师的信息传递与学生的信息反馈的统一,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建立人格平等和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
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性提升、促成人格塑造,完善精神结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
1、人文的地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的地理教育往往是一种“传承教育”,“先知先觉”、“师道尊严”使得师生之间难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更勿论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新课程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不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是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要求教师变“传道解惑”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伦理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情感上与学生相互理解和尊重,践行人文对话,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利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地理教育的过程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人文的地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趣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校办学理念)。这里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将每一位学生(包括所谓“后进生”和有过错的学生)吸引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其二,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包括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和创新的自由,摈弃“填鸭式”,改变“一言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愉悦,感受到个性发挥的满足和心灵成长的幸福。其三,完善教师个性,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热情、幽默、真诚、负责、勤奋、博学等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使地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郑章镇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精神
地理学科有着鲜明的文理科相互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容并包”的特点。她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树立人文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地理教育的人文性、生命性和复杂性,抛弃科学思维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对我们的束缚与禁锢,建构人文的地理教育,使地理教育充满人性魅力和生活气息,充满科学理性和生命关切。
一、明确人文培养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二、开发贴近生活和多维开放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研究思路,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人文关怀。
1、开放教学内容,让地理教育充满生活气息,使地理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教学,教学世界应是人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传统地理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新课程要求地理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学生未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自能发展的需要。
2、开放教学空间,让地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新课程需要地理教师具备开发人文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成为开放的“社区型”的教师。一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将校园的、家庭的、社区的、传媒的、环境的等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将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地理应用能力。
3、开放教学结构,让地理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各组成部分的衔接方式、顺序安排和时间分配等,是实施地理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开放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人文关怀,打破“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和“分数中心”的羁绊,有选择地活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动寻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的统一,主动寻求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主动寻求教学手段(如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统一,主动寻求教师的信息传递与学生的信息反馈的统一,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建立人格平等和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
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性提升、促成人格塑造,完善精神结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
1、人文的地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的地理教育往往是一种“传承教育”,“先知先觉”、“师道尊严”使得师生之间难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更勿论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新课程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不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是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要求教师变“传道解惑”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伦理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情感上与学生相互理解和尊重,践行人文对话,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民主关系。利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地理教育的过程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人文的地理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情趣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校办学理念)。这里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将每一位学生(包括所谓“后进生”和有过错的学生)吸引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其二,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包括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和创新的自由,摈弃“填鸭式”,改变“一言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愉悦,感受到个性发挥的满足和心灵成长的幸福。其三,完善教师个性,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热情、幽默、真诚、负责、勤奋、博学等优秀品质,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使地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郑章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