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使用引证分析法,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013—2017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整体发展较平稳,保持着很强的学术论文生产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但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主要集中于学科内部,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相对较小。尽管出现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基金项目、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省份,且“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表现突出,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建议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重视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强化高等教育学术传承,提升高等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品牌。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学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00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研究属于人类特有的知识生产活动。每一领域的学术研究都会产生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也会对他人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即学术影响。学术影响“来自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科研主体学术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学术影响力是学术研究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研究同行的影响能力。学术影响力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为方便认识和比较学术影响力,文献计量学创造了一系列指数,用来描述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常见的有引用、被引、H指数等。
学术影响力分析的实质是一种评价行为。“个人的表达和评价是人际交往与学术论文的共同特征”[2]。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术影响力分析的重要依托。现代文献计量学认为,虽然通过学术论文对科研主体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会存在非人为假象,但对科研管理和知识生产进行计量分析无疑是必要的、重要的。有研究者指出,论文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具有数量大、引证关系清晰、时效性强、公开性好等特点,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为主要指标进行科学计量和分析评价,应该是相对客观且有相应效度和信度的[3]。
学术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个人、组织、学科的发展和学派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术影响力的大小通常意味着学术能力的强弱,学术能力的强弱又意味着学术产出绩效的高低水平,在对投入和收益的“算计”中,理性使人们偏向于将学术资源投放到学术产出绩效高的地方。因此,学术影响力通常与学术资源相“勾连”,成为影响个人、组织、学科发展和学派成长的重要力量。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的影响力到底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现状,同时对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促生促长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学派,也有很大的助益。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术影响力关注的加强,几乎每年都有研究者对高等教育有关方面的学术影响力给予分析、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刘晋飞基于2000—2010年的CSSCI数据,对高等教育学术期刊《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4];郭俊基于2000—2010年标题中含有“Higher Education”的SSCI论文数据,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5];陈燕和杨丽基于2008—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所载的论文,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6];高田钦和平和光基于1995—2015年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的相关数据,对《江苏高教》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7];余丰民通过施引文献统计分析,对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译本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研究[8];王林春和朱军文基于维普数据库1994—2015年的被引情况,对王承绪等人翻译的汉译高等教育系列名著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多维度分析[9];王泽龙和苏新宁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为基础,对2001—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系统评估[10];笔者依据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016年的数据,对我国2016年的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全面分析[11]。
综合来看,当前的研究中关注高等教育学术性杂志学术影响力的较多(相关研究通常会涉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关注高等教育学术著作学术影响力、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均较少。已有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研究,或限于CSSCI收录论文,数据不够全面;或有纵向分析,没有横向分析;或限于对某一年的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没有时间跨度,缺乏纵向对比分析。因此,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仍有研究空间及拓展的必要。
三、研究设计
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了文献计量学中的引证分析法。引证分析法是分析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学术机构、研究者、学术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评价和研究之中。“引证分析法(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2]。尽管引证分析法在分析学术影响力时会受制于某些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一种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数据来源上,笔者采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相关统计数据。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是中国知网以学术论文之后的参考文献、文献注释为对象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特殊检索功能,不仅文献类型齐全、引文数据准确,而且能有效揭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中不同类型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是科研管理、统计分析的有效工具,也是利用引证分析法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理想数据源。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数据的稳定性较差,年份远近与数据稳定性呈反比——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要在论文发表一段时间后方能全部释放出来。笔者选取2013年到2017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同时,还将其与教育科学的其他学科(CNKI将教育科学划分为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等7个学科领域,笔者采用了此划分方式)数据、2008年到2012年相关数据(2008—2012年相关数据检索的路徑与条件为:进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选择“数据分析器”进入“学科分析器”;一级学科设置为“社会科学Ⅱ辑”,二级学科设置为“高等教育”,出版时间设置为2008年至2012年,被引年设置为2008年至2012年,期刊库设为“全部期刊”)进行了横向和纵向上的比较分析。 数据获取路径:进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选择“数据分析器”,进入“学科分析器”;一级学科设置为“社会科学Ⅱ辑”,二级学科设置为“高等教育”;出版时间设置为2013年至2017年,引用时间设置为2013年至2017年;期刊库设为“全部期刊”;根据需要在“学科分析器”中点击相应标签可得所需数据。本研究的检索日期为2019年12月20日。
四、研究内容
笔者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013—2017年)中的数据,从发文量与被引量、引用学科和被引学科、基金发文量与被引量、研究者发文量与被引量、研究机构发文量与被引量、省市發文量与被引量、高等教育H指数等7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全面分析。
(一)高等教育发文量与被引量
一定的发文量和被引量是学术影响力分析的基础。表1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发文量增加了1.1倍,每年发文量超过11.7万篇;年均发文量超过13.2万篇,平均年增长率达85%。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着很强的学术生产力,且学术生产力总体呈上涨态势。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的每年被引量在大幅增加,从2013年到2017年被引量的增长超过31.4倍,年均被引量达12.9万次,总被引量超过66万次。对比高等教育与教育科学其他学科可知,高等教育的各年被引量最高,连续5年保持第一。
(二)高等教育研究引用的学科和被引学科
表2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研究引用的学科以高等教育为主,高达1 247 936次,约是引用次数居第二位的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的6.6倍;被引学科也主要以高等教育为主,高达474 994次,约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的7.1倍;高等教育引用其他学科和高等教育被其他学科引用数量都相对较小,说明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圈内人的游戏,引用和被引均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圈子内部。
从高等教育引用学科的次数来看,高等教育学科外引用最高的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引用次数为186 921次;其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引用次数为181 058次;再次是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引用次数为86 616次。这说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大。此外,对高等教育研究影响较大的还有职业教育、音乐舞蹈、数学、企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新闻与传媒等学科。
从高等教育被引学科的次数来看,除高等教育学科外被引最高的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被引66 014次;其次是职业教育,被引58 600次;再其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被引38 068次。说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受高等教育影响相对较大。此外,会计、音乐舞蹈、新闻与传媒、计算机硬件技术、建筑科学与工程等也受高等教育影响较大。
从高等教育学科引用学科和被引学科次数的对比来看,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引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次数为186 921次,被引66 014次;高等教育引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次数181 058,被引38 068次;高等教育引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次数为86 616次,被引18 738次;高等教育引用职业教育次数为73 787次,被引58 600次;高等教育引用音乐舞蹈次数48 522次,被引14 758次;高等教育引用新闻与传媒次数为36 109次,被引13 930次。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均低于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
(三)高等教育基金发文量与被引量
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量最大,为6 29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文量次之,为4 677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发文量再次之,为3 619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发文量又次之,为3 138篇。此外,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省教委基金、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的发文量也较大。
从基金发文的被引次数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文被引次数最多,为10 55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被引次数次之,为10 384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文被引次数再次之,为7 511次;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发文被引次数又次之,为4 354次。此外,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文的被引次数也较高。
分析发现,国家三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文的被引量(共计28 452次)仅占高等教育被引量(共计650 101次)的4.3%,说明国家级三大基金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就省级基金而言,除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较好外,其他省级基金的发文量与被引次数总体较低,说明省级基金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四)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3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发文量最大的作者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刘尧,为80篇;其次是北京林业大学的铁铮,为74篇;再次是厦门大学的别敦荣,为71篇。此外,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熊丙奇、南京大学的汪霞、石河子大学的蔡文伯、山西农业大学的何云峰、华东师范大学的邓莉、厦门大学的王洪才、吉林医药学院的李艳等人的发文也较多,发文量均在4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来看,高等教育被引最高的作者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义,为662次;其次是厦门大学的别敦荣,为570次;再次是清华大学的林健,为566次。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占仁、北京师范大学的孙立会、东北师范大学的赵蔚、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光礼、东北师范大学的刘红霞、东北师范大学的王红、复旦大学的张学新等人的被引次数也较高,被引次数均在499次(含)以上。 如果将高等教育被引排名前10的作者视为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可以发现,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人均被引为552次,而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人均被引337次。比较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的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比2008—2012年的表现要好。尽管就高被引单个研究者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被引最高为662次,略低于2008—2012年的最高被引685次,但是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最低被引为499次,比2008—2012年中被引居第二位的462次还高,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者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提升較快。
(五)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4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大的是吉林大学,为3 308篇;其次是武汉大学,为2 859篇;再次是北京师范大学,为2 474篇。此外,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的发文量也较大,均在2 06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引频次最高的北京师范大学,为6 093次;其次是武汉大学,为4 955次;再次是东北师范大学,为4 775次;最后是吉林大学,为4 699次。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的被引次数也较高,均在4 012次(含)以上。
如果将高等教育被引排名前10的机构视为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平均被引为4 624次,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平均被引为2 953次。比较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比2008—2012年表现要好。就高被引中的单个机构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最低被引为4 012次,比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最高被引3 870次还高,说明高等教育机构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提升较快。
(六)高等教育的省(市)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5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发文量最大的省份是江苏省,为56 803篇;其次是北京市,为35 826篇;再次是河南省,为31 407篇。此外,辽宁、广东、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山东等省(市)的发文量也较大,均在24 03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引频次最高省份的是江苏省,为67 818次;其次是北京市,为58 563次;再次是湖北省,为37 501次。此外,广东、辽宁、河南、浙江、湖南、黑龙江、上海等省(市)的被引次数也较高,均在25 227次(含)以上。
相结合发文量与被引量来看,江苏省、北京市、湖北省、辽宁省、河南省、湖南省进入高等教育发文量与被引量省(市)排名的前10名。其中,北京市的发文均被引为1.63次,湖北省为1.28次,苏江省为1.19次,辽宁省为1.04次,湖南省为1.02次,河南省为0.95次。比较而言,北京、湖北、苏江等高等教育强省(市)或大省(市)的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表现较好。
(七)高等教育的H指数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提出的一种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相结合的评价研究者学术成就的指标。他将H指数定义为:“一名科学家的h论文指数是指其发表的Np篇中有h篇每篇至少h次,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小于或等于h次。”[13]由于H指数综合考虑了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且适用于分析学者、团队、高校、学科、期刊、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是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最佳指标。
从2013年到2017年的H指数来看,高等教育为9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141,中等教育为62,初等教育为56,学前教育为27,职业教育为59,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为33。由此可以发现,高等教育H指数比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H指数都高,但是比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H指数低。这表明,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比中等教育等其他教育学科更为突出,但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2008—2012年的H指数来看,高等教育为13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129,中等教育为81,初等教育为49,学前教育为56,职业教育为94,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为55。也就是说,2008—2012年高等教育的H指数略高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但2013—2017年高等教育的H指数较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低较多。这说明,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相比,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2013年到2017年萎缩较为严重,已由教育科学中的冠军变为亚军。那么,为何高等教育的发文量、被引量表现抢眼,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在提升,而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却出现较严重萎缩,甚至落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之后呢?可能的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发文量和被引量存在虚高现象。由于教师升职晋级、学生毕业等都需要论文,使得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的“临时人员”“业余人员”量大且面广;高校普遍将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晋升、科研绩效奖励与论文数量相关联,使得研究者普遍追求发文数量;部分学术杂志热衷于版面费创收,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大量注水。多重因素相互影响、叠加,致使高等教发文量和被引量虚高。二是学术共同体整体表现欠佳。尽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表现突出,且发展较快,但由于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整体表现并不理想,拉低了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三是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由于论文质量和数量是决定H指数高低的两个因素,因此高等教育H指数也可以代表某时间段内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数量。尽管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每年都诞生了数以10万计的学术论文,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多,如2013—2017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学术论文仅有95篇。而同一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则产生了141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四是H指数本身的限制。通过数据检索可以发现,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H指数总体较低,2013年为78篇、2014年为76篇、2015年为58篇、2016年为43篇、2017年为26篇,而2008年为88篇、2009年为93篇、2010年为96篇、2011年为88篇、2012年为84篇。这说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H指数的走低可能还与学术论文发表时间相对较近有一定的关联。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7个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较平稳,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学术生产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主要局限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圈子内部,对其他学科影响较小,且高等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普遍低于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三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基金、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省份,且其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在提升。四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的总体学术影响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已落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之后。
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关乎个人、组织的发展、更关乎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学派的成长。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是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缔造者。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出现萎缩,已是高悬在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建议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重视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意味着资源获取能力,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中的个人与组织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均具有直接和重大意义。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既是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特定阶段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学术影响的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未来研究发展基础和行进方向的探寻。高等教育研究者要重视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视角,采取多种方法、途径,对破解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发展制约因素的对策进行多面向、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探索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增强的有效进路。
(二)强化对高等教育学术的传承
学术传承是缔造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基础。学术传承的实质是对学术共同体建构的价值体系的认可,是对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或研究价值的肯定。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一书中指出:“从事某项科学工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发表和评价的承诺。”[14]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强化学术传承,主动将自身置于复杂有序的学术传承关系之中。这既是对学术共同体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尊崇,也是研究者把握现状、开拓思路、启迪智慧、创新创造的现实需求。笔者经常看到有不少学术论文不列前人和同行的研究成果而只列自己的研究,这是应该遭到反对的。
(三)提升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
英国学者泰特在《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一书中提到了人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4个动机:高等教育活动自身的需要、研究兴趣、为了获得资质、研究成果的发表[15]。不管高等教育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本意是什么,但只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本然地就负有某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进行高等教育知识创新。毋庸讳言,高等教育研究者当前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弱,已然成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最大障碍。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加强知识创新方法与理论学习,强化境内外、圈内外的学术交流,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理论意识、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范式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品牌
“特定学科的独特尊严和合法性的建构,有赖于特定学科的理智进展和学科制度的完善”[16]。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制度几近完善,但是理智进展却不尽如人意——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展缓慢,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学派还处于艰难孕育中,从思辨到实证的研究范式转型尚未成功。加之西方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挤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沦落为西方理论的检验场和其他学科的“殖民地”……,这对提升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化解挑战,提升学术影响力,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心怀使命,自我砥砺,以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不断打造学术品牌;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品牌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Houten B. A.,Phelps J., Barnes M., et al.. Evaluating Scientific Impact[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9):392-393.
[2]Hyland K, Diani G . Academic Evaluation//Introduc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Review Genres[M]. Palgrave Macmillan UK,2009:1-14.
[3]龚放.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2005—2006年CSSCI的统计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39-47.
[4]刘晋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0—2010年)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1(2):66-73.
[5]郭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0—2010年标题含有“Higher Educa-tion的SSCI论文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74-81.
[6]陈燕,杨丽.《中国高等教育》(2008—2012)学术影响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0-33.
[7]高田钦,平和光.《江苏高教》的学术影响力透视——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2015)相关数据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5(5):38-41.
[8]余豐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译本的学术影响力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5):80-87.
[9]王林春,朱军文.汉译高等教育名著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7(4):39-47.
[10]王泽龙,苏新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27-34.
[11]童顺平.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J].教育与考试,2017(4):84-89.
[1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九)第九讲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236-240.
[13]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46):16569-16572.
[14](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96.
[15](英)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3-234.
[16]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11.
(责任编辑:德华)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学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00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研究属于人类特有的知识生产活动。每一领域的学术研究都会产生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也会对他人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即学术影响。学术影响“来自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科研主体学术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学术影响力是学术研究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研究同行的影响能力。学术影响力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为方便认识和比较学术影响力,文献计量学创造了一系列指数,用来描述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常见的有引用、被引、H指数等。
学术影响力分析的实质是一种评价行为。“个人的表达和评价是人际交往与学术论文的共同特征”[2]。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术影响力分析的重要依托。现代文献计量学认为,虽然通过学术论文对科研主体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会存在非人为假象,但对科研管理和知识生产进行计量分析无疑是必要的、重要的。有研究者指出,论文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具有数量大、引证关系清晰、时效性强、公开性好等特点,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为主要指标进行科学计量和分析评价,应该是相对客观且有相应效度和信度的[3]。
学术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个人、组织、学科的发展和学派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术影响力的大小通常意味着学术能力的强弱,学术能力的强弱又意味着学术产出绩效的高低水平,在对投入和收益的“算计”中,理性使人们偏向于将学术资源投放到学术产出绩效高的地方。因此,学术影响力通常与学术资源相“勾连”,成为影响个人、组织、学科发展和学派成长的重要力量。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的影响力到底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现状,同时对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促生促长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学派,也有很大的助益。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术影响力关注的加强,几乎每年都有研究者对高等教育有关方面的学术影响力给予分析、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刘晋飞基于2000—2010年的CSSCI数据,对高等教育学术期刊《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4];郭俊基于2000—2010年标题中含有“Higher Education”的SSCI论文数据,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5];陈燕和杨丽基于2008—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所载的论文,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6];高田钦和平和光基于1995—2015年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的相关数据,对《江苏高教》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7];余丰民通过施引文献统计分析,对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译本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研究[8];王林春和朱军文基于维普数据库1994—2015年的被引情况,对王承绪等人翻译的汉译高等教育系列名著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多维度分析[9];王泽龙和苏新宁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为基础,对2001—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系统评估[10];笔者依据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016年的数据,对我国2016年的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全面分析[11]。
综合来看,当前的研究中关注高等教育学术性杂志学术影响力的较多(相关研究通常会涉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关注高等教育学术著作学术影响力、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均较少。已有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研究,或限于CSSCI收录论文,数据不够全面;或有纵向分析,没有横向分析;或限于对某一年的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没有时间跨度,缺乏纵向对比分析。因此,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仍有研究空间及拓展的必要。
三、研究设计
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了文献计量学中的引证分析法。引证分析法是分析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学术机构、研究者、学术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评价和研究之中。“引证分析法(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2]。尽管引证分析法在分析学术影响力时会受制于某些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一种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数据来源上,笔者采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相关统计数据。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是中国知网以学术论文之后的参考文献、文献注释为对象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特殊检索功能,不仅文献类型齐全、引文数据准确,而且能有效揭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中不同类型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是科研管理、统计分析的有效工具,也是利用引证分析法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理想数据源。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数据的稳定性较差,年份远近与数据稳定性呈反比——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要在论文发表一段时间后方能全部释放出来。笔者选取2013年到2017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同时,还将其与教育科学的其他学科(CNKI将教育科学划分为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等7个学科领域,笔者采用了此划分方式)数据、2008年到2012年相关数据(2008—2012年相关数据检索的路徑与条件为:进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选择“数据分析器”进入“学科分析器”;一级学科设置为“社会科学Ⅱ辑”,二级学科设置为“高等教育”,出版时间设置为2008年至2012年,被引年设置为2008年至2012年,期刊库设为“全部期刊”)进行了横向和纵向上的比较分析。 数据获取路径:进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选择“数据分析器”,进入“学科分析器”;一级学科设置为“社会科学Ⅱ辑”,二级学科设置为“高等教育”;出版时间设置为2013年至2017年,引用时间设置为2013年至2017年;期刊库设为“全部期刊”;根据需要在“学科分析器”中点击相应标签可得所需数据。本研究的检索日期为2019年12月20日。
四、研究内容
笔者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013—2017年)中的数据,从发文量与被引量、引用学科和被引学科、基金发文量与被引量、研究者发文量与被引量、研究机构发文量与被引量、省市發文量与被引量、高等教育H指数等7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全面分析。
(一)高等教育发文量与被引量
一定的发文量和被引量是学术影响力分析的基础。表1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发文量增加了1.1倍,每年发文量超过11.7万篇;年均发文量超过13.2万篇,平均年增长率达85%。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着很强的学术生产力,且学术生产力总体呈上涨态势。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的每年被引量在大幅增加,从2013年到2017年被引量的增长超过31.4倍,年均被引量达12.9万次,总被引量超过66万次。对比高等教育与教育科学其他学科可知,高等教育的各年被引量最高,连续5年保持第一。
(二)高等教育研究引用的学科和被引学科
表2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研究引用的学科以高等教育为主,高达1 247 936次,约是引用次数居第二位的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的6.6倍;被引学科也主要以高等教育为主,高达474 994次,约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的7.1倍;高等教育引用其他学科和高等教育被其他学科引用数量都相对较小,说明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圈内人的游戏,引用和被引均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圈子内部。
从高等教育引用学科的次数来看,高等教育学科外引用最高的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引用次数为186 921次;其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引用次数为181 058次;再次是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引用次数为86 616次。这说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大。此外,对高等教育研究影响较大的还有职业教育、音乐舞蹈、数学、企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新闻与传媒等学科。
从高等教育被引学科的次数来看,除高等教育学科外被引最高的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被引66 014次;其次是职业教育,被引58 600次;再其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被引38 068次。说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受高等教育影响相对较大。此外,会计、音乐舞蹈、新闻与传媒、计算机硬件技术、建筑科学与工程等也受高等教育影响较大。
从高等教育学科引用学科和被引学科次数的对比来看,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引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次数为186 921次,被引66 014次;高等教育引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次数181 058,被引38 068次;高等教育引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次数为86 616次,被引18 738次;高等教育引用职业教育次数为73 787次,被引58 600次;高等教育引用音乐舞蹈次数48 522次,被引14 758次;高等教育引用新闻与传媒次数为36 109次,被引13 930次。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均低于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
(三)高等教育基金发文量与被引量
统计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量最大,为6 29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文量次之,为4 677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发文量再次之,为3 619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发文量又次之,为3 138篇。此外,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省教委基金、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的发文量也较大。
从基金发文的被引次数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文被引次数最多,为10 55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被引次数次之,为10 384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文被引次数再次之,为7 511次;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发文被引次数又次之,为4 354次。此外,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文的被引次数也较高。
分析发现,国家三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文的被引量(共计28 452次)仅占高等教育被引量(共计650 101次)的4.3%,说明国家级三大基金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就省级基金而言,除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较好外,其他省级基金的发文量与被引次数总体较低,说明省级基金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四)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3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发文量最大的作者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刘尧,为80篇;其次是北京林业大学的铁铮,为74篇;再次是厦门大学的别敦荣,为71篇。此外,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熊丙奇、南京大学的汪霞、石河子大学的蔡文伯、山西农业大学的何云峰、华东师范大学的邓莉、厦门大学的王洪才、吉林医药学院的李艳等人的发文也较多,发文量均在4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来看,高等教育被引最高的作者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义,为662次;其次是厦门大学的别敦荣,为570次;再次是清华大学的林健,为566次。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占仁、北京师范大学的孙立会、东北师范大学的赵蔚、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光礼、东北师范大学的刘红霞、东北师范大学的王红、复旦大学的张学新等人的被引次数也较高,被引次数均在499次(含)以上。 如果将高等教育被引排名前10的作者视为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可以发现,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人均被引为552次,而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人均被引337次。比较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的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比2008—2012年的表现要好。尽管就高被引单个研究者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被引最高为662次,略低于2008—2012年的最高被引685次,但是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的最低被引为499次,比2008—2012年中被引居第二位的462次还高,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者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提升較快。
(五)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4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大的是吉林大学,为3 308篇;其次是武汉大学,为2 859篇;再次是北京师范大学,为2 474篇。此外,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的发文量也较大,均在2 06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引频次最高的北京师范大学,为6 093次;其次是武汉大学,为4 955次;再次是东北师范大学,为4 775次;最后是吉林大学,为4 699次。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的被引次数也较高,均在4 012次(含)以上。
如果将高等教育被引排名前10的机构视为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平均被引为4 624次,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平均被引为2 953次。比较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比2008—2012年表现要好。就高被引中的单个机构而言,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最低被引为4 012次,比2008—2012年高等教育中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最高被引3 870次还高,说明高等教育机构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提升较快。
(六)高等教育的省(市)发文量与被引量
表5表明,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发文量最大的省份是江苏省,为56 803篇;其次是北京市,为35 826篇;再次是河南省,为31 407篇。此外,辽宁、广东、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山东等省(市)的发文量也较大,均在24 038篇(含)以上。
从被引量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引频次最高省份的是江苏省,为67 818次;其次是北京市,为58 563次;再次是湖北省,为37 501次。此外,广东、辽宁、河南、浙江、湖南、黑龙江、上海等省(市)的被引次数也较高,均在25 227次(含)以上。
相结合发文量与被引量来看,江苏省、北京市、湖北省、辽宁省、河南省、湖南省进入高等教育发文量与被引量省(市)排名的前10名。其中,北京市的发文均被引为1.63次,湖北省为1.28次,苏江省为1.19次,辽宁省为1.04次,湖南省为1.02次,河南省为0.95次。比较而言,北京、湖北、苏江等高等教育强省(市)或大省(市)的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表现较好。
(七)高等教育的H指数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提出的一种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相结合的评价研究者学术成就的指标。他将H指数定义为:“一名科学家的h论文指数是指其发表的Np篇中有h篇每篇至少h次,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小于或等于h次。”[13]由于H指数综合考虑了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且适用于分析学者、团队、高校、学科、期刊、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是分析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最佳指标。
从2013年到2017年的H指数来看,高等教育为9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141,中等教育为62,初等教育为56,学前教育为27,职业教育为59,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为33。由此可以发现,高等教育H指数比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H指数都高,但是比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H指数低。这表明,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比中等教育等其他教育学科更为突出,但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2008—2012年的H指数来看,高等教育为13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129,中等教育为81,初等教育为49,学前教育为56,职业教育为94,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为55。也就是说,2008—2012年高等教育的H指数略高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但2013—2017年高等教育的H指数较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低较多。这说明,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相比,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2013年到2017年萎缩较为严重,已由教育科学中的冠军变为亚军。那么,为何高等教育的发文量、被引量表现抢眼,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者、高学术影响力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在提升,而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却出现较严重萎缩,甚至落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之后呢?可能的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发文量和被引量存在虚高现象。由于教师升职晋级、学生毕业等都需要论文,使得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的“临时人员”“业余人员”量大且面广;高校普遍将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晋升、科研绩效奖励与论文数量相关联,使得研究者普遍追求发文数量;部分学术杂志热衷于版面费创收,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大量注水。多重因素相互影响、叠加,致使高等教发文量和被引量虚高。二是学术共同体整体表现欠佳。尽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表现突出,且发展较快,但由于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整体表现并不理想,拉低了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力。三是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由于论文质量和数量是决定H指数高低的两个因素,因此高等教育H指数也可以代表某时间段内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数量。尽管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每年都诞生了数以10万计的学术论文,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多,如2013—2017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学术论文仅有95篇。而同一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则产生了141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四是H指数本身的限制。通过数据检索可以发现,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H指数总体较低,2013年为78篇、2014年为76篇、2015年为58篇、2016年为43篇、2017年为26篇,而2008年为88篇、2009年为93篇、2010年为96篇、2011年为88篇、2012年为84篇。这说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H指数的走低可能还与学术论文发表时间相对较近有一定的关联。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7个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较平稳,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学术生产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主要局限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圈子内部,对其他学科影响较小,且高等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普遍低于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三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基金、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省份,且其中“卓越少数”的学术影响力在提升。四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从2013年到2017年,高等教育的总体学术影响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已落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之后。
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关乎个人、组织的发展、更关乎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学派的成长。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是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缔造者。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出现萎缩,已是高悬在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建议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重视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意味着资源获取能力,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中的个人与组织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均具有直接和重大意义。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既是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特定阶段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学术影响的评价,也是对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未来研究发展基础和行进方向的探寻。高等教育研究者要重视对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视角,采取多种方法、途径,对破解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发展制约因素的对策进行多面向、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探索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增强的有效进路。
(二)强化对高等教育学术的传承
学术传承是缔造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基础。学术传承的实质是对学术共同体建构的价值体系的认可,是对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或研究价值的肯定。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一书中指出:“从事某项科学工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发表和评价的承诺。”[14]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强化学术传承,主动将自身置于复杂有序的学术传承关系之中。这既是对学术共同体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尊崇,也是研究者把握现状、开拓思路、启迪智慧、创新创造的现实需求。笔者经常看到有不少学术论文不列前人和同行的研究成果而只列自己的研究,这是应该遭到反对的。
(三)提升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
英国学者泰特在《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一书中提到了人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4个动机:高等教育活动自身的需要、研究兴趣、为了获得资质、研究成果的发表[15]。不管高等教育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本意是什么,但只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本然地就负有某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进行高等教育知识创新。毋庸讳言,高等教育研究者当前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弱,已然成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的最大障碍。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加强知识创新方法与理论学习,强化境内外、圈内外的学术交流,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理论意识、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范式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品牌
“特定学科的独特尊严和合法性的建构,有赖于特定学科的理智进展和学科制度的完善”[16]。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制度几近完善,但是理智进展却不尽如人意——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展缓慢,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学派还处于艰难孕育中,从思辨到实证的研究范式转型尚未成功。加之西方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挤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沦落为西方理论的检验场和其他学科的“殖民地”……,这对提升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化解挑战,提升学术影响力,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心怀使命,自我砥砺,以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不断打造学术品牌;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品牌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Houten B. A.,Phelps J., Barnes M., et al.. Evaluating Scientific Impact[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9):392-393.
[2]Hyland K, Diani G . Academic Evaluation//Introduc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Review Genres[M]. Palgrave Macmillan UK,2009:1-14.
[3]龚放.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2005—2006年CSSCI的统计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39-47.
[4]刘晋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0—2010年)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1(2):66-73.
[5]郭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0—2010年标题含有“Higher Educa-tion的SSCI论文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74-81.
[6]陈燕,杨丽.《中国高等教育》(2008—2012)学术影响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0-33.
[7]高田钦,平和光.《江苏高教》的学术影响力透视——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2015)相关数据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5(5):38-41.
[8]余豐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译本的学术影响力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5):80-87.
[9]王林春,朱军文.汉译高等教育名著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7(4):39-47.
[10]王泽龙,苏新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27-34.
[11]童顺平.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J].教育与考试,2017(4):84-89.
[1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九)第九讲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236-240.
[13]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46):16569-16572.
[14](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96.
[15](英)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3-234.
[16]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11.
(责任编辑: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