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n20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善学、笃学、乐学的品质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旧引新,问题导学
  师:(课件展示各组学生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制作了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且完成得都很好。如果老师让你们再次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你会选用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中的哪一种材料来制作?选择它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材料吗?
  生1:我选择弹力布。因为塑料袋不具有通透性,普通布不具有柔变性,弹力布既具有柔变性又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生2:我觉得可以用玻璃纸,因为它是一种半透膜。
  师:其实,选择什么材料制作细胞膜,与生物膜本身的结构紧密相关。那么生物膜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些结构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阅读科学史,去“亲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请同学们用4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65—68页相关内容,然后讨论并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下列问题:①细胞膜具有哪些成分?②细胞膜成分是如何分布的?③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同桌之间展开讨论。
  【评析】点评作业,以旧引新,执教老师的表扬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三个导学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基于教材进行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步步为营,展评提升
  (一)生物膜的成分
  师:任何物质的结构都体现了其成分间的组合形式。明确某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认识物质结构的前提。那么,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当时科学家为什么不直接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呢?
  生1: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对细胞膜的结构进行化学分析,科学家们只能从研究细胞膜的生理现象入手,探究其化学组成成分。
  师:的确如此,我们看看当时的科学家是如何从生理现象入手来进行探究的。(课件出示资料1有关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以及实验动态图,如图1)现在大家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资料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二是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学生分组讨论)谁来说说?
  生2:实验现象是,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都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欧文顿提出的假说是,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师:观察非常细致,准确地描述了实验现象。当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才有了以上的推理和想象。但是,假说仍需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第一次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脂质仅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那么,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2,教材第69页基础题第2题(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资料2,可以得出结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既有脂质也有蛋白质。
  (二)生物膜成分的分布状态
  师:研究表明,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细胞内外都是有水的环境。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66页的思考与讨论第3题(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是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通过画图来表示磷脂分子的排列。
  生1:我们组研究出来的磷脂分子的排列一共有三种情况。(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如图2)
  生2:我们组认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只有“排列三”这种方式。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而且细胞内外都是有水的环境,于是我们猜想,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应该是像“排列三”这样排列,才符合细胞生存环境的要求。
  师:点评非常到位!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请同学们阅读资料3,教材第65页第三段。
  生阅读教材中有關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师演示该实验的动态实验结果(如图3),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磷脂分子双层排列的认识。
  师:接下来请阅读资料4,教材第66页倒数第二段。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是一种“三明治”结构模型(如图4)。请大家讨论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模型是怎样的?这个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该模型的局限性体现在,如果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则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新的实验现象入手,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做出了新的判断。(课件展示“资料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实验结果如图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示意图,然后描述蛋白质分子是怎样排布在细胞膜上的?
  生3:蛋白质并非全部平铺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是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则贯穿在磷脂两分子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膜的成分及排布方式,而且这些成分不是静态的。那么,如何证明生物膜的成分是动态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6,第67页第三段(生阅读课本中有关两位科学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内容,师课件展示动态图,如图6)。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还有其他例子进一步支持你的结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观察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分布均匀,这说明细胞膜中的成分可以运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比如,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运动等。
  师:同学们描述的结论很合理,所举例子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很多微观的现象我们也能够观察到。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播放显微镜下发生的“惨案”视频,截图如图7)
  【评析】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和观看动图,以及生生讨论,体会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而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肯定学生,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习,大胆猜想、积极分享研习成果,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经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将问题当堂有效化解,让学生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信心。此外,在教学中拓展新技术,明确模型建构思想,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三、基于生本,深度研思
  师:刚才我们一起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细胞膜的哪个成分在运动?
  生2: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37℃?
  生3: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与鼠细胞的是一样的吗?
  师:关于问题1,我们先来阅读资料7(课件出示资料7,生快速阅读),科学家运用最新的实验技术证明了磷脂(膜脂)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课件展示实验动态图,如图8),而其他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都可以运动,因此,生物膜的结构必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关于问题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选择的温度之所以是37℃是有依据的,因为人和鼠都是恒温生物,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这个温度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关于问题3,在前面我们学习第三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知道了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由此可以推断,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与鼠细胞的是有区别的。
  師:同学们,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现在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体会?
  生4: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揭开生物膜结构的真相勇敢探索,虽然历程艰辛,但他们坚持不懈,可见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会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比如,化学分析技术、显微镜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类对生物膜探索研究的步伐。
  师:体会很深刻啊!不过,还有一点,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关键,它指引着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比如,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等,决定了各种生物膜功能的不同。
  【评析】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习体验,让课堂走向深度学习。教师恰当的补充、点拨使知识得以拓展、深化,确保了学生在切实掌握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思维的深度和研习的能力得到发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小结提升,实践应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的探索历程,尝试绘制生物膜的概念图和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各自完成了图形的绘制工作,但完成情况千差万别。最后教师选出完成较好的两幅图(如图9),再带着学生走一遍知识,核准相关概念图、结构图。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可以推断出如下结论:如果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它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例如,当验血报告上有甲胎蛋白质,且癌胚抗原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时,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实践中,人们常常通过检查甲胎蛋白质和癌胚抗原的含量,作为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次课上再派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作品。
  【评析】让学生建构生物膜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绘制细胞膜图,可用来复习强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癌变的检测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制模型,旨在让学生运用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的生命观念去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我校生物学科在实践中建构了“导学—展评—研思—实践”四步教学法,切实解决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包办过多、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等问题,把握住了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和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最佳时机。本课在运用四步教学法时有三个突出亮点。
  一是利用真实情景导入新课。所谓真实情景,就是学生在上次课后自制的真核细胞模型,既肯定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学习成果,又明确了课堂探究的核心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深挖科学史的育人素材。生命科学发展史对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对生物膜结构探究历程科学史素材设计问题串,让学生随着彼时彼刻科学家的思维一起参与探索过程,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总结出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比如怎样搜集资料,怎样描述和呈现研究成果等。
  三是重视评价与反馈。以展示成果和自主建构生物膜模型的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相机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该课在2018年秋季学期玉林市生物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
  (责编 蒋海兰)
其他文献
4月7日,我区初三、高三学生有序返校。各相关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关于开学复课相关部署要求,坚决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细致稳妥地做好开学复课准备工作,全面营造安全良好的开学环境。目前,全区104万余初三、高三学生已顺利返回校园,开始正常学习生活。  柳州融水:建档立卡毕业生免费乘车直达学校  本刊讯(通讯员 莫慧慧) 为了保障返校学生出行安全,预防学生返校途中交叉感染,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
期刊
“方舱医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近日,一首由湖南儿童文學作家谭哲作词、青年作曲家卜文正和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蒋军荣作曲的名为《方舱医院真神奇》的儿歌发布后引发争议。3月14日,这首歌曲作者之一蒋军荣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没想到网友会说这首歌曲“不合适”。(3月15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在抗击疫情的洪流中,儿童文艺当然可以有所作为,但应该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面对可能致命的疫情,尤
期刊
女幼师办“家乡幼儿公益学习群” 胡俐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新桥幼儿园的一名幼师,过年回家因疫情滞留在汉川市城隍镇八古村。隔离在家的她,索性办起了“家乡幼儿公益学习群”,化身“主播”,通过童趣十足的方式,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日常防护知识,还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来源:长江网)  武汉大学校长“隔空”喊话初中生 “@合肥第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近日,一段視频刷爆微信朋友圈,视频中的主角叫
期刊
近日,一道关于新冠肺炎的创意阅读题火了:如果贾宝玉患上了新冠肺炎,最容易被他傳染的人是谁呢?这道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题目,由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何泗忠老师设计,其创意让很多学生和同行拍手称赞。(3月9日 上海热线)  【点评】将疫情防控融入语文教学,当然是一种较有创意的方式,说明该教师注重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设计一定要有正确理念的引领,避免学生的思
期刊
《社戏》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执教者利用微课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计为人物“起绰号”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品析小说人物的品质、特征,解读人物的内涵;通过转文成诗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课教学遵循小说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五程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的重要作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期刊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数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它除了包含本身知识、技能等结构元素,还包含各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种联系,就要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  然而,当下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两种问题:一是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整体视野,往往局限于“知识点”教学,忽视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关系,忽略知识点和知识整体链
期刊
本课是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征”的作文评改课。“初中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五程序单元教学)作文用三节课完成:第一节是写作课,执教老师结合单元阅读教学给出的写作清单略做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阅读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当堂作文;第二节是作文评改课,师生根据评分标准,通过班评、组评等环节,共同完成作文的评改;第三节是作文修改课,学生根据第二节课所学的方法以及同学给出的修改建
期刊
近期,有家长反映称,其12岁的儿子在家上网课期间,课余使用她的手机刷某短视频平台,在4天内瞒着父母给5名主播打赏了5万多元,并充值游戏1.5万元。随后,涉事平台所属的公司经过核实,已将打赏主播的51 018元全部退回,并对其中一名视频作者进行封禁。另有媒体反映,疫情防控开展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借机长时间上网问题较为嚴重。(3月1日 澎湃新闻网)  【点评】单就教学而言,疫情防控是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一
期刊
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这样的介绍引发网友抗议。11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回應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2月12日 《解放日报》)  【点评】现在许多书籍,如字典、词典、手册等工具书,在涉及野生动物介绍时,一般都删除了关于“可食用”“可入药”等条
期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精读课与略读课两种课型之分。温儒敏教授在主编统编教材时,让精读、略读回归阅读的方法,将精读课改成教读课、略读课改成自读课,旨在彻底根除阅读教学“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痼疾。早在采用现行统编教材之前,“初中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基于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已经构建起初中语文“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该体系的课型功能定位与现行统编教材所构建的“教读—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