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建筑文化语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述,承载和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沿革。本文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和表述内容信息丰富四个方面对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 文化语言 表述特征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同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从文化语言表述上来看,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表述特征记载了中国建筑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下面本文将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和表述内容信息丰富四个方面对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
建筑和文化语言一样通过形式的东西来表述某种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时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是建筑文化中审美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功能表述是中国传统建筑语言文化的主要内容,因为建筑在建筑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功能的涵义。通过建筑来实现某种功能或者通过建筑来表述某种需求是建筑之前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居住,那建筑设计者便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满足居住者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例如,如何设计卧室、厨房、卫生间使其空间关系更加和谐,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果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教学,那建筑设计者则需要从采光、声效等封面来设计建筑,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中国早期的建筑无不是将功能的表述作为建筑语言的主要内容,而形式的表述则是对功能表述的辅助。然而,随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形式表述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以至于成为了与功能相统一的表述主体。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成为了代表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主要特征。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是要求建筑设计者在创作时,需要兼顾形式和功能的表述方式,通过具有美学思想的形式来实现某些功能,使得建筑文化语言更加充实和丰满。例如,对于教室的设计,教室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因此光线效果和声音效果是建筑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窗户设计和吸引设计便成了教室设计中的重点。为了实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表述,设计者往往根据教室的空间位置和墙壁的具体形状进行窗户设计,使得窗户既能从最好的角度吸收光线,又能和整个墙壁融为一体并不突兀。而在吸引设计上更能显示出设计者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水平,当前的吸引设计主要在天花板和墙壁的两侧。有的设计者将吸引板设计成条纹型,有的设计者则设计成蜂窝型,但不论哪种类型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实现功能而设计的,而是将隔音板和建筑的其它内容融合在一起。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是将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地为功能服务,而是作为建筑文化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融入到建筑中。建筑文化语言中的形式是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但同样不能片面地注重审美形式在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而忽视了功能的表述,否则建筑便会失去基础而变得脱离实际、毫无用途。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和统一,采取适当的处理手法,使得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互相统一协调。在创作中需力争同时满足功能和形式双重需要,重视使用者的要求和偏好,避免出现为符号而符号,一味追求形式,故弄玄虚,丧失建筑基本目的的现象。
二 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
建筑无论大小,必有整体与局部之分,而建筑文化语言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语言文化中的字、词、句、段、文章之间的关系一样体现着一种协调、统一的思想关系。一句话只有放在一个段落中才有意义,而一段话同样是为了表达整个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服务的。整体与局部是相互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字、词、句、段、文章体现的是一种递进的、层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建筑文化语言中不同的建筑元素同样可以组成不同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即建筑中的每一个建筑元素都不是独立、分割地存在着,而是作为整个建筑作品文化语言表述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句子而存在的,是为整个建筑的文化语言表述而服务的。语言文化中的“断章取义”是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一个语言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样对一个建筑元素地分割看待同样无法理解该建筑元素所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建筑文化语言十分讲究整体与局部的协同关系,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又一特征。
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中有一期节目,设计师将窗框设计成黑颜色,如果孤立地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失败的,但由于居住者是一个书法家,因此设计师将整个墙壁设计成宣纸的样式,而黑色的窗框以及窗中的景物便好像宣纸上一个个鲜活的文字又仿佛一幅幅流动的中国水墨画。这正是设计师将整体与局部协同表述的最好例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思想的本质便是不同的局部之间彼此协同共同服务于整体的思想。因此,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建筑设计者用于处理建筑元素同整体建筑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在不同的整体中,局部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对于一座空间广袤的园林,则每一处景物,每一栋建筑都可以看做是园林整体的一处局部。而在单一的一栋建筑之中,局部便可以看做是门、窗线脚等建筑体内的一些具体部件。但无论怎样,一座整体建筑内部的局部建筑元素彼此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的风格表现和主题表达。例如,暑期度假胜地北戴河,若将北戴河的建筑群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北戴河每一处具体的建筑便都可以看做是这个整体之中的一处局部。北戴河所有的建筑屋顶都是统一的红色的屋顶,就是这样一处细节为北戴河整体建筑群形成了喜庆、热闹的主题风格。无论你是坐火车还是登高远望,一簇簇的红色仿佛这个海滨小镇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而北戴河每年暑期开放的季节便是从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开始的。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整体与局部的表述在这里被做了最好的注解。
三 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
任何一件建筑作品都是一个由设计到施工的过程。而设计与施工之间在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上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建筑设计为建筑施工提供了指导性的设计表述,因为有了设计,施工的表述才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而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进行。没有设计的施工是无法想象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同样是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方式,设计为施工注入了灵魂,设计指引着施工一步一步用建筑语言书写各具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施工则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表达平台和手段,没有施工的设计只能是停留在图纸上的一幅幅绘画作品,无法转换成建筑艺术作品,也称不上绘画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施工,设计中的建筑文化语言才有了表述的手段和平台。设计好比是一个演讲者心中的腹稿和思维,而施工则是演讲者演讲时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话。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我国很早便有效仿西方先进国家设计和建造摩天大楼的计划,但受制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甚至无法设计,正如一个传统的水墨画画家是无法绘出西方抽象画派的油画作品一样。而由于没有了设计,施工观念、方法的进步更是天方夜谭一般。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为两者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设立了一个死结。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谁制约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共同制约,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两者共同进步才能打开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各种死结。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时代,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糖史》中所总结的“文化的交流是世界进步的基础也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的表述能力。两种表述方式的共同发展终于使得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对于摩天大楼的表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今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筑,中国独占其四,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表述制约终于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创造了建筑文化史上的奇迹。文化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建筑文化语言在设计和施工上进步的背后同样是我国国力日益昌盛的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能力将日益强大,表述范围将日益广阔,表述色彩将日益丰富。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发展表述反映的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因此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一大特征。
四 表述信息内容丰富
表述信息内容的丰富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中的又一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建筑文化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有着那个时期、那个地域特殊的文化痕迹。因此,中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来表述。
在时间的横向上,不同的建筑可以从建筑文化语言的角度表述那个时期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即使从近代开始看,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建筑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建筑从风格上更多秉承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介于中国传统和西方建筑风格之间,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但具有西方建筑的形式还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样式,表达了那个时期中国和西方以冲突的方式进行着文化交流。而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新中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所以中国的建筑除了更多发扬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外还加入了更多苏联的建筑思想,其建筑特点是主体建筑为垂直三段作法,大型建筑水平五段作法。屋顶用钢结构或木结构制作,檐口用木料或木模浇混凝土照法式做斗拱和檐椽,混凝土作为传统的木构件形式,并用油漆彩画装饰。这种加了大屋顶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约定含义。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到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的具体风格,多元化是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主题。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我们看到的是对于中西文化融合的表述,而这也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主题。
从空间的纵向上看,不同地域的建筑明显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从建筑本身来讲,每一个建筑所表述的不仅仅是其时代特色还有起深厚的地域特点。例如,中国中原地区的建筑,由于地势平坦,土地富饶,所以其建筑往往以面积广大、装饰华丽而著称,例如,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而江南地区的建筑则往往更加讲究江南水乡风情的写意性表达,一步一景,设计别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例如,苏州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大漠,所以建筑通常依山而建,其实磅礴、棱角分明,显示出那个地区文化中豪迈、率真的一面,例如,布达拉宫、敦煌石窟等建筑。中国的建筑文化语言所能表述的信息记载着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结语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哲理内涵博大精深,其审美韵味意境独到,其文化艺术精神沉稳雄健。在对中国建筑语言文化表述特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姿和辉煌壮美,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建筑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谈可持续性发展》,《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 马炳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建筑创作》,2007年第3期。
[3] 胡发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审美性探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刘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演变与现代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美术大观》,2007年第6期。
[5] 范存江:《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承传》,《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陈玲玲,女,1980—,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关键词:建筑 文化语言 表述特征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同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从文化语言表述上来看,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表述特征记载了中国建筑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下面本文将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和表述内容信息丰富四个方面对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
建筑和文化语言一样通过形式的东西来表述某种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时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是建筑文化中审美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功能表述是中国传统建筑语言文化的主要内容,因为建筑在建筑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功能的涵义。通过建筑来实现某种功能或者通过建筑来表述某种需求是建筑之前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居住,那建筑设计者便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满足居住者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例如,如何设计卧室、厨房、卫生间使其空间关系更加和谐,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果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教学,那建筑设计者则需要从采光、声效等封面来设计建筑,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中国早期的建筑无不是将功能的表述作为建筑语言的主要内容,而形式的表述则是对功能表述的辅助。然而,随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形式表述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以至于成为了与功能相统一的表述主体。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成为了代表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主要特征。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表述是要求建筑设计者在创作时,需要兼顾形式和功能的表述方式,通过具有美学思想的形式来实现某些功能,使得建筑文化语言更加充实和丰满。例如,对于教室的设计,教室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因此光线效果和声音效果是建筑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窗户设计和吸引设计便成了教室设计中的重点。为了实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表述,设计者往往根据教室的空间位置和墙壁的具体形状进行窗户设计,使得窗户既能从最好的角度吸收光线,又能和整个墙壁融为一体并不突兀。而在吸引设计上更能显示出设计者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水平,当前的吸引设计主要在天花板和墙壁的两侧。有的设计者将吸引板设计成条纹型,有的设计者则设计成蜂窝型,但不论哪种类型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实现功能而设计的,而是将隔音板和建筑的其它内容融合在一起。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是将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地为功能服务,而是作为建筑文化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融入到建筑中。建筑文化语言中的形式是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但同样不能片面地注重审美形式在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而忽视了功能的表述,否则建筑便会失去基础而变得脱离实际、毫无用途。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和统一,采取适当的处理手法,使得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互相统一协调。在创作中需力争同时满足功能和形式双重需要,重视使用者的要求和偏好,避免出现为符号而符号,一味追求形式,故弄玄虚,丧失建筑基本目的的现象。
二 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
建筑无论大小,必有整体与局部之分,而建筑文化语言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语言文化中的字、词、句、段、文章之间的关系一样体现着一种协调、统一的思想关系。一句话只有放在一个段落中才有意义,而一段话同样是为了表达整个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服务的。整体与局部是相互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字、词、句、段、文章体现的是一种递进的、层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建筑文化语言中不同的建筑元素同样可以组成不同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即建筑中的每一个建筑元素都不是独立、分割地存在着,而是作为整个建筑作品文化语言表述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句子而存在的,是为整个建筑的文化语言表述而服务的。语言文化中的“断章取义”是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一个语言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样对一个建筑元素地分割看待同样无法理解该建筑元素所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建筑文化语言十分讲究整体与局部的协同关系,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又一特征。
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中有一期节目,设计师将窗框设计成黑颜色,如果孤立地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失败的,但由于居住者是一个书法家,因此设计师将整个墙壁设计成宣纸的样式,而黑色的窗框以及窗中的景物便好像宣纸上一个个鲜活的文字又仿佛一幅幅流动的中国水墨画。这正是设计师将整体与局部协同表述的最好例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思想的本质便是不同的局部之间彼此协同共同服务于整体的思想。因此,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建筑设计者用于处理建筑元素同整体建筑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在不同的整体中,局部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对于一座空间广袤的园林,则每一处景物,每一栋建筑都可以看做是园林整体的一处局部。而在单一的一栋建筑之中,局部便可以看做是门、窗线脚等建筑体内的一些具体部件。但无论怎样,一座整体建筑内部的局部建筑元素彼此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的风格表现和主题表达。例如,暑期度假胜地北戴河,若将北戴河的建筑群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北戴河每一处具体的建筑便都可以看做是这个整体之中的一处局部。北戴河所有的建筑屋顶都是统一的红色的屋顶,就是这样一处细节为北戴河整体建筑群形成了喜庆、热闹的主题风格。无论你是坐火车还是登高远望,一簇簇的红色仿佛这个海滨小镇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而北戴河每年暑期开放的季节便是从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开始的。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整体与局部的表述在这里被做了最好的注解。
三 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
任何一件建筑作品都是一个由设计到施工的过程。而设计与施工之间在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上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建筑设计为建筑施工提供了指导性的设计表述,因为有了设计,施工的表述才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而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进行。没有设计的施工是无法想象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同样是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方式,设计为施工注入了灵魂,设计指引着施工一步一步用建筑语言书写各具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施工则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表达平台和手段,没有施工的设计只能是停留在图纸上的一幅幅绘画作品,无法转换成建筑艺术作品,也称不上绘画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施工,设计中的建筑文化语言才有了表述的手段和平台。设计好比是一个演讲者心中的腹稿和思维,而施工则是演讲者演讲时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话。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我国很早便有效仿西方先进国家设计和建造摩天大楼的计划,但受制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甚至无法设计,正如一个传统的水墨画画家是无法绘出西方抽象画派的油画作品一样。而由于没有了设计,施工观念、方法的进步更是天方夜谭一般。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为两者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设立了一个死结。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谁制约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共同制约,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两者共同进步才能打开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各种死结。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时代,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糖史》中所总结的“文化的交流是世界进步的基础也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的表述能力。两种表述方式的共同发展终于使得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对于摩天大楼的表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今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筑,中国独占其四,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表述制约终于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创造了建筑文化史上的奇迹。文化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建筑文化语言在设计和施工上进步的背后同样是我国国力日益昌盛的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能力将日益强大,表述范围将日益广阔,表述色彩将日益丰富。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发展表述反映的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因此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一大特征。
四 表述信息内容丰富
表述信息内容的丰富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中的又一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建筑文化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有着那个时期、那个地域特殊的文化痕迹。因此,中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来表述。
在时间的横向上,不同的建筑可以从建筑文化语言的角度表述那个时期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即使从近代开始看,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建筑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建筑从风格上更多秉承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介于中国传统和西方建筑风格之间,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但具有西方建筑的形式还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样式,表达了那个时期中国和西方以冲突的方式进行着文化交流。而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新中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所以中国的建筑除了更多发扬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外还加入了更多苏联的建筑思想,其建筑特点是主体建筑为垂直三段作法,大型建筑水平五段作法。屋顶用钢结构或木结构制作,檐口用木料或木模浇混凝土照法式做斗拱和檐椽,混凝土作为传统的木构件形式,并用油漆彩画装饰。这种加了大屋顶的“中国固有之形式”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约定含义。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到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的具体风格,多元化是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主题。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我们看到的是对于中西文化融合的表述,而这也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主题。
从空间的纵向上看,不同地域的建筑明显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从建筑本身来讲,每一个建筑所表述的不仅仅是其时代特色还有起深厚的地域特点。例如,中国中原地区的建筑,由于地势平坦,土地富饶,所以其建筑往往以面积广大、装饰华丽而著称,例如,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而江南地区的建筑则往往更加讲究江南水乡风情的写意性表达,一步一景,设计别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例如,苏州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大漠,所以建筑通常依山而建,其实磅礴、棱角分明,显示出那个地区文化中豪迈、率真的一面,例如,布达拉宫、敦煌石窟等建筑。中国的建筑文化语言所能表述的信息记载着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结语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哲理内涵博大精深,其审美韵味意境独到,其文化艺术精神沉稳雄健。在对中国建筑语言文化表述特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姿和辉煌壮美,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建筑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谈可持续性发展》,《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 马炳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建筑创作》,2007年第3期。
[3] 胡发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审美性探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刘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演变与现代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美术大观》,2007年第6期。
[5] 范存江:《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承传》,《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陈玲玲,女,1980—,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