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体现载体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手段。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尤其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历史课程的本质决定的。如何使高中历史教材要适合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40-01
1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简单比较
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中学历史教材都不断进行改革,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大陆于1999年开始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并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将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共发行了四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后改为北师大版)。另外在在大陆还有一版是上海版但由于一些原因被中央教育部叫停。香港同样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近的是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7年颁布课程指引:《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国史必修分为甲部和乙部课程以通史体例,从"纵向"介绍中国历代治乱兴衰的整体历史选修为制度、经济、交通、思想及宗教史,以专题形式,从"横向"扼要而又有系统地研习各专题的传统,历史课程也是以同样方式介绍世界历史部分。也就是在体例上大陆教材一律采取专题模块式,而香港则采取通史家专题的方式。受全球史观的的影响,大陆在处理教材是有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整合,这既是对中外分述传统教材的突破也是对变通史为专题史的尝试。
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探究合作式学习备受追捧,各个版本历史教材都体现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视。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具体到教材结构和内容上不同版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大陆的四套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可以说丰富了很多:①每个专题前都有导语;②课文中配有大量清晰彩色照片,其中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表格;③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以不同方式展示史料或扩展相关知识;④在课后的测评中以探究学习总结、解析与探究材料与度与思考等不同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训练从史料中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自己或合作解决问题的的能力;⑤问题研讨、活动探究、探究活动课的设置提出具体开展活动探究的学习的要求。香港教材在结构设置上比大陆版的更为丰富每一单元都有概要、时间尺、导言、学习重点、课文、探究前哨站、资料延伸、资料速读、探究重点、思考点、地图学习、思维训练、观点多角度、本课总结、阶段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校本评核、延伸学习19个板块构成,另外配有大量图片和表格,而且全部为油印版装帧漂亮。在吸引中学生的兴趣上,香港高中历史教材确实做得比大陆做得好,他更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更重要的一点香港教材明显体现了时代性,与时代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是,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缺陷,这也是必然的。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已有很多人做过详细研究,这也为出版更为完善更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价值的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了宝贵意见。
2 对如何编写高中教材进行的思考
历史课程对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前,我认为应该先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谈到"教育"历史上有很多教育家都给出定义,但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认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一个人的社会化是要全面的,所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历史课程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课程,不管我们如何编写历史教材都不能偏离这一主题。我认为高中历史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里表兼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不仅需要适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丰富的课程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语言表述要有可读性和探究性。在丰富的形式如果内容枯燥平庸,也都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历史课程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有其自身的学术语言。如何既尊重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又增强高中历史教材的可读性对教材编写者来说很重要。其次是要与时俱进,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包括人类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及重要事件、人物等,更重要的要有时代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社会化,这个社会首先是我们生存的现代社会然后才是廣义概念上的社会。因此受教育者通过历史课程能够认识人类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还要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从历史的借鉴中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历史教材中体现时代性,能真正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历史教材还要有深刻性。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开始占有优势,辩证思维也有了迅速发展,针对高中生的这些思维特点高中历史教材就应当能具有深刻性,以此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仔细对比香港教材与大陆教材会发现,香港教材在设置情景、思考问题上比大陆教材处理的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讲到汉武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时,通过设置"历史法庭"让学生分为控方与辩方进行辩论的方式批判思考其"儒表法里"的文化政策。为什么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则是通过学生阅读分析两段史料抒发自己的意见,并给出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训练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小平,试论建构主义与历史新课程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4] 张利娟.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6
作者简介: 陈立华(1987-),女,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40-01
1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简单比较
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中学历史教材都不断进行改革,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大陆于1999年开始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并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将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共发行了四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后改为北师大版)。另外在在大陆还有一版是上海版但由于一些原因被中央教育部叫停。香港同样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近的是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7年颁布课程指引:《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国史必修分为甲部和乙部课程以通史体例,从"纵向"介绍中国历代治乱兴衰的整体历史选修为制度、经济、交通、思想及宗教史,以专题形式,从"横向"扼要而又有系统地研习各专题的传统,历史课程也是以同样方式介绍世界历史部分。也就是在体例上大陆教材一律采取专题模块式,而香港则采取通史家专题的方式。受全球史观的的影响,大陆在处理教材是有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整合,这既是对中外分述传统教材的突破也是对变通史为专题史的尝试。
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探究合作式学习备受追捧,各个版本历史教材都体现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视。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具体到教材结构和内容上不同版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大陆的四套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可以说丰富了很多:①每个专题前都有导语;②课文中配有大量清晰彩色照片,其中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表格;③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以不同方式展示史料或扩展相关知识;④在课后的测评中以探究学习总结、解析与探究材料与度与思考等不同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训练从史料中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自己或合作解决问题的的能力;⑤问题研讨、活动探究、探究活动课的设置提出具体开展活动探究的学习的要求。香港教材在结构设置上比大陆版的更为丰富每一单元都有概要、时间尺、导言、学习重点、课文、探究前哨站、资料延伸、资料速读、探究重点、思考点、地图学习、思维训练、观点多角度、本课总结、阶段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校本评核、延伸学习19个板块构成,另外配有大量图片和表格,而且全部为油印版装帧漂亮。在吸引中学生的兴趣上,香港高中历史教材确实做得比大陆做得好,他更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更重要的一点香港教材明显体现了时代性,与时代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是,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缺陷,这也是必然的。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已有很多人做过详细研究,这也为出版更为完善更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价值的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了宝贵意见。
2 对如何编写高中教材进行的思考
历史课程对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前,我认为应该先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谈到"教育"历史上有很多教育家都给出定义,但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认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一个人的社会化是要全面的,所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历史课程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课程,不管我们如何编写历史教材都不能偏离这一主题。我认为高中历史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里表兼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不仅需要适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丰富的课程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语言表述要有可读性和探究性。在丰富的形式如果内容枯燥平庸,也都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历史课程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有其自身的学术语言。如何既尊重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又增强高中历史教材的可读性对教材编写者来说很重要。其次是要与时俱进,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包括人类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及重要事件、人物等,更重要的要有时代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社会化,这个社会首先是我们生存的现代社会然后才是廣义概念上的社会。因此受教育者通过历史课程能够认识人类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还要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从历史的借鉴中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历史教材中体现时代性,能真正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历史教材还要有深刻性。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开始占有优势,辩证思维也有了迅速发展,针对高中生的这些思维特点高中历史教材就应当能具有深刻性,以此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仔细对比香港教材与大陆教材会发现,香港教材在设置情景、思考问题上比大陆教材处理的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讲到汉武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时,通过设置"历史法庭"让学生分为控方与辩方进行辩论的方式批判思考其"儒表法里"的文化政策。为什么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则是通过学生阅读分析两段史料抒发自己的意见,并给出思考问题的思路,在训练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小平,试论建构主义与历史新课程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4] 张利娟.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6
作者简介: 陈立华(1987-),女,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