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础教育中的通识理念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中各个不同的阶段,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渗透进教育的各个阶段。芬兰的基础教育卓有成效,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借鉴经验,其基础教育教学中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教学目标的终身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合作性、教学评估和选拔的发展性。芬兰基础教育中关注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兴趣,为通识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发展自由而全面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芬兰;基础教育;通识理念;借鉴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6-0004-04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19世纪前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19世纪初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确定了其高等教育的涵义。但是通识教育是贯穿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持续性过程。它不仅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也应该保留全部教育学的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芬兰的基礎教育是其通识教育的开端。
  自从2000年开始使用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芬兰便多次名列前茅,其优异表现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行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并颁布了《基础教育法》,强调基础教育的一贯性与连续性,继续对国内的义务教育加以保障。芬兰的基础教育不仅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借鉴经验,其基础教育教学中所以体现的通识教育理念更加值得我们探索。
  一、通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终身性
  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在自由社会中接受普遍标准时,更要永不停息地探索“引导变革的新见解”。因为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将其精神内容和内在形式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和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尤为重要。“所有教师的工作就体现在这种责任中,即对普遍真理进行负责任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解释。”通识教育理念所体现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更要求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学习兴趣,使其在早期形成对任何课程的长期学习兴趣和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探索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动力。芬兰教育特别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学生间的差异性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艺术。芬兰的教育理念是“先见林,再见树”,即让孩子先了解课程整体的教学概念和学习目标。比如,芬兰“花式溜冰课”的基础教学,老师会先在一堂课中示范好几种姿势,每个动作教10分钟左右再换另一个动作,一节课学生会接触四五种溜冰方式和概念。中国“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希望每堂课都要反复练习,确保孩子都能熟悉课本和各种习题,以考试来要求学生、以考核来要求教师。在反复地练习和考试中以压倒周边的竞争者为目标,但学生是否能了解到课程的宏观框架,是否享受课程的多元内容,我们无从得知。这会使孩子失去对课程的长期学习兴趣和动力。芬兰教育目标中的“先见林,再见树”正是通识教育目标的体现,尊重学生的天性,先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学习科目做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放宽眼界,经过教育最基本的认知阶段,构建起日后深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涵义就是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的学习做准备,在尊重个体的多样化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坚持通识和专识的有机结合,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识理念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通识教育不应该是被限定的一套具体的必读书目,或者是被规定好的一系列课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于知识和思想的某些目标的关注,以及坚守这样一种观念:通识教育应该像专业教育一样专注地借助多种手段来追求其目标。对于通识教育而言,其目标的追求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这就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多元且广泛。
  (一)重视灵活广泛的多元化课程设置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各个地区都拥有一定自主权,包括其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以及课时的安排等。芬兰在六年初级阶段的课程中除了学习自己的母语、芬兰语、外语、数学、环境、宗教伦理以及艺术等必修课程外,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本校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开发特色课程,进行本校的课程设置。高级阶段的三年同样如此。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尊重多元,芬兰的中小学课程除了语言学习,还有数学(主要发展学生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与自然(涵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教育等的初步介绍)、生物(五年级开始,实地观察自然,认识生命各阶段的成长)、地理(五年级开始)、物理和化学(五六年级开始)。芬兰的课程是尊重多元,芬兰学生不只了解理化生等课程的整合概念,连家庭经济课、体育、社会伦理等都逐步建立关联,成为网络状的通达式学习环境。在芬兰的选修课程设置中,不仅当地的政府和学校进行决策,学生的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他们的课程设置十分灵活,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弹性。
  (二)重视基础语言的学习
  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重视人文学科。文学不是唯一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但是文学的学习在中学阶段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提供了特殊的机会。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芬兰教育强调语言是建立通识的第一步,而母语课程是其他学习的基础与根本。芬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年平均每周7节母语课。随着年级升高,选修其他外国语言课程,以英语和瑞典文为主。学校也开设了多种外语课程供学生学习和选择,对于语言兴趣浓厚的芬兰中学生,必修与选修可多达五种语言。在芬兰,高中生一般都能掌握两三门外语,学校会与其他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芬兰的学生在参加高中毕业会考时要参加母语、第二官方语言以及外语这三门课程的考试,体现出芬兰对外语科目的重视。   (三)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可以拓展其思想和心智。在这个时代,知識呈爆炸式增长,而人文学科是一种浓缩和兼容了众多内容的文献。芬兰人十分重视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鼓励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生活习惯,获取广博的知识。阅读的培养首先是来自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进入学校则是系统化的引导,比如家庭作业就是半小时的自我阅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依照每个孩子的阅读进度,培养终生受用的阅读兴趣。阅读的培养还有来自良好社会阅读环境的引导,图书馆是芬兰的宝藏。用心设计的图书馆建筑、专业素质和资源共享的理念、现代化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此外还有随处可见的流动图书馆巴士,这些使得图书馆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地方。另外,芬兰的音乐课程协助学生熟悉各类音乐,接触各种乐器,既以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协助他们心灵健康地成长,又可以学会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培养自我兴趣。视觉艺术课程不只是绘画和雕塑,还包含视觉表现、艺术认知,培养对美感和道德的领会。此外,还有各种工艺课和各类体育运动,希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生活的品质,找到终生的兴趣。
  (四)重视学习视野的开阔
  芬兰学生五年级开始上历史课,同时教授世界史和本国史,以开阔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构建国家公民和全球的意识。初中的社会课,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范畴和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阶层、互相尊重、各类生活常识等。教育和职业辅导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了解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认识各个职业的工作状况和技能需求,同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教育的选择打下基础。芬兰教育相当重视生活教育,学校拥有配置齐全的工艺课所需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所有学生共同做饭、缝衣、打毛线、烤面包、用电锯割木头,没有家长代劳,也没有学生觉得哪些是男生的事情、哪些是女生的事情。
  三、通识理念下教学方式的合作性
  目前阻碍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进行通识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专业主义,只学习专业课程,甚至认为与专业无关的通识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二是功利主义,希望学习某门课程能带来切实的用处。通识教育要对学生的人格进行陶冶,教育是以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不是将人作为市场和职业的工具、机器。黑格尔认为,人格陶冶着重于心灵的自我唤醒和能力的培养,它的本质在于使人由个别性向普遍性的提升。而以职业导向的专业主义和以市场导向的功利主义教育立场,完全漠视教育的人文理念。当代专业学科的“科学革命范式”快速变化,“我们无法转化为教材,从专业分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回到知识发生与创新的原始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构成原始的知识发生点。”比如,我们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问题,不能靠某一专业领域做出突破,我们需要地理、气候方面的知识,还有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甚至于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整合。我们面临一个具体问题的实践处境,这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提出了要求。学习不再是传统分类中的系统专业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是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吸收,打破专业的限制和束缚。
  芬兰2014年发布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于2016年8月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从2016年8月起,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进行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学校自行决定”。这体现了芬兰教学方式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围绕主题的合作通识教育理念。“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准备跨学科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生活中的某个话题或现象作为主题,展开教学,又称为“主题教学”。“基于现象的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共同“现象”进行沟通、协调、计划、分工等。在备课时,相关学科教师在共同的目标、现象背景下进行自主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合作教学”,所以一堂课可能会有2~3个或更多教师进行协同教学,这样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现象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通识理念下教学评估和选拔的发展性
  (一)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估方式
  芬兰的基础教育不设置标准化的考试,只有国家升学考试。在各个学习阶段,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评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种持续性的评估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中国,通过答题卡上的一个个小格子来检测和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很多时候变成了通过考试,教师的教育目的成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教育本身被抛弃了。芬兰的评估形式是将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报告卡反馈给家长,每个学生每学年都会收到自己的评估报告,内容包括每门学科达到学科设定目标的程度。在芬兰,基础教育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关注自我的学习过程、学习成长和进步,通过学习获得自我效能感,也能产生自我责任感。芬兰的高等教育部门也建立了让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机制。芬兰学生不仅参加评估质量决策,提供教育质量的信息,还以评估成员的身份参与外部教学评估。
  (二)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的升学选拔方式
  芬兰升学选拔主要是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芬兰的初中毕业生开始首次分流,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凭借自己的成绩表和学习报告,自主选择申请进入高中,或是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如果想继续深造或者暂时无法确定职业方向,会选择进入普通高中。芬兰的多数高中都有相对同水平的素质,各校区的教学成果落差不会太大,初中学生不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娱乐兴趣来获取分数,争抢好学校。芬兰高中阶段的教育通常以选修课程为基础,没有特定的班级和毕业时间规定。依据每个学生选择的科目、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习时间为两到四年。其教育目的是学生能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芬兰高校对于新生选拔没有统一标准,芬兰高中毕业生的升学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毕业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还会参考高中阶段的表现和面试表现。
  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谋取生存手段的外在目的;更重要的则是“无限的目的”,即“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它指向的是自我实现和发展。只有这两重目的的统一才能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通识教育理念的精神所在。芬兰基础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兴趣,为培养发展自由而全面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01):99~104.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2.
  [3]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87.
  [4]卢晓东.试论以通识学习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J].北京教育,2014,(12).
  [5]尤西林,黄保罗.知识创新教育机制的当代转型——芬兰教育与中国通识教育的对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6]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06.
  [7]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
其他文献
为改善飞行器实时数据处理中端点附近数据解算精度差、状态预估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并证明三次多项式一阶导数定理(CP-FODT),对基于该定理的一阶导数解算方法的实时数据处理性能
继发铁过载多发生于输血依赖的患者,过量的铁沉积在重要器官,会对患者生存产生显著的影响。单纯依靠血清铁蛋白不能客观反映特定器官铁的沉积。评价体内铁过载的无创性方法主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大队计算室的SUN工作站和NT服务器的ORACLE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着自1964年建厂以来的所有动、静态等油田开发生产数据,总量已达3612.3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