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已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它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准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口前较受欢迎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方式,由于其实效显著,被教育家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但笔者在观摩、学西的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案例: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一战结束的原因和一战的性质时分别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时间约为6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思考一:如何正确看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因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而逐渐得到推广,笔者认为广大师生认可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是: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②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也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这样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上公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课改完全等同起来。教师为了表明自己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怎样的,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平时缺少相关的训练,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好像是在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本案例中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从表面看整节历史课上学生活动频繁、情绪高涨,但由于安排的活动过多,时间不够用,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深入,小组代表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就被教师生硬打断。这反映出有些教师没能透彻理解课改理念,只贯彻了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反而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考二:如何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的讨论就难以体现应有的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难,学生在讨论时就可能无从下手,这样的讨论不仅毫无意义,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主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讨论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像摘果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其次,选择的主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答案。最后,讨论的结果应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而不一定必须得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
作为探究性学习,本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只涉及课标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对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和开拓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并无多大的帮助。这就表明,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教师为上公开课而特意穿插到课堂中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其实,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根据教材和所给材料说说20世纪初为什么会爆发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次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这个讨论主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又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合理设置讨论主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他们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思考三: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有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力求各组实力均衡。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最后,对学生作出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视和鼓励,教师应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口前较受欢迎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方式,由于其实效显著,被教育家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但笔者在观摩、学西的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案例: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一战结束的原因和一战的性质时分别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时间约为6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思考一:如何正确看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因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而逐渐得到推广,笔者认为广大师生认可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是: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②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也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这样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上公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课改完全等同起来。教师为了表明自己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怎样的,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平时缺少相关的训练,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好像是在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本案例中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从表面看整节历史课上学生活动频繁、情绪高涨,但由于安排的活动过多,时间不够用,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深入,小组代表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就被教师生硬打断。这反映出有些教师没能透彻理解课改理念,只贯彻了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反而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考二:如何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的讨论就难以体现应有的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难,学生在讨论时就可能无从下手,这样的讨论不仅毫无意义,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主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讨论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像摘果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其次,选择的主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答案。最后,讨论的结果应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而不一定必须得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
作为探究性学习,本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只涉及课标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对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和开拓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并无多大的帮助。这就表明,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教师为上公开课而特意穿插到课堂中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其实,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根据教材和所给材料说说20世纪初为什么会爆发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次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这个讨论主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又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合理设置讨论主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他们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思考三: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有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力求各组实力均衡。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最后,对学生作出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视和鼓励,教师应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