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8日上午,内蒙古博物院广场乐曲雄壮,气氛热烈。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赠鼎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一起拉动大红绸布,为中央人民政府赠送内蒙古自治区的宝鼎揭幕。
一时间,整个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国最早成立的省一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60岁。六十一甲子,如今,这片60年前贫困落后的地区,已经成为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乐土。
毛泽东在满洲里
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2月初至1950年2月对前苏联进行了访问,并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2日,北京被一场大雪装扮得玉砌银雕。毛主席身穿银色中山装,头戴呢帽,外罩一件大衣,在站台上神采奕奕地和送行的人们握手话别。21时,毛泽东乘坐的新中国第一列代号为“9002”的专列驶出北京车站。12月6日,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余光生到达满洲里部署毛泽东主席出访的有关事宜。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等党政领导也陆续到达。
12月9日上午9时,毛泽东的专列停靠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车站站台南侧的线路上。欢迎的人群中还有来自苏联的苏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和交际司副司长马特维也夫、赤塔州苏维埃主席乌洛夫以及贝加尔军区负责人等。稍顷,登车拜见毛泽东的几位中苏负责同志陪同毛泽东走下车,来到站台上。
毛泽东精神饱满,没有一丝倦意,脸上透着红润。他向欢迎的人挥手致意。毛泽东在余光生和满洲里车站站长徐良晨引导下进入车站贵宾室。在贵宾室,毛泽东首先听取了余光生关于出境换乘列车问题的汇报。之后,余光生把徐良晨介绍给毛主席。毛泽东握着徐良晨的手问:“你们车站有多大工作量?”徐答:“平均每天接送10对列车。”毛泽东又问:“有啥问题吗?”徐答:“主要是宽轨来车少,我国车皮积压,经常造成堵塞。”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徐良晨说:“你们车站是中东路的一个大门,是重要口岸,一定要管理好。天气这么冷,任务又繁重,你们很辛苦,代我向大家问好。”
15分钟后,毛泽东一行走出贵宾室,来到站台北侧。这里是可以直通苏联的宽轨线路区,莫斯科发出来专程迎接毛泽东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就停靠在这里。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列车向苏境驶去……
这次出访,历时3个月,是毛泽东一生仅有的两次出国旅行的第一次,也是最久的一次出访,这次访问苏联获得了成功。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了莫斯科,2月24日下午专列抵达满洲里。此前,中共东北局书记高岗专程到满洲里迎接。高岗通知满洲里市委书记刘复初说,毛泽东主席准备在满洲里作短暂停留,参观市容等。因为当天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风沙大作,寒气逼人,高岗请示毛主席是否参观,毛泽东说暂时不参观了。在车站贵宾室里,听取了刘复初关于满洲里基本情况汇报后,毛泽东说:“满洲里是祖国边境的重要城市,是中苏贸易陆路口岸,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注意执行外交政策,增强中苏友好,同时要注意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完成国家的外贸任务,并把地方建设搞好。”
来自第一、二代领导人的关怀
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关注着内蒙的建设与发展。“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挂马掌”,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还保留着延续了上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很快,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一五”时期(1953年至1957年),内蒙古被列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5年里国家对内蒙古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11亿多元,在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内蒙古就有5项。
1950年末,地质勘探发现,地处包头市的白云鄂博敖包山有丰富的铁、稀土、铌等矿产资源。当时,新中国的钢铁事业刚开始起步,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家的重视。经过周密筹备,1957年7月,建设包头钢铁公司的大会战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掀起高潮。这是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的火热年代。
1952年7月至9月,为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慰问各少数民族人民,毛泽东主席派遣的中央访问团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彭泽民的率领下,到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央访问团在内蒙古、绥远和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旗县一共工作了70多天,跋涉7700公里,几乎走遍了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慰问调查了30万余人,将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中央访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党政军领导和各族群众热烈的欢迎。群众们争先恐后地与中央访问团成员握手,向他们献花。“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口号声经久不息,场面激动人心。
1959年,包钢初具规模,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千里草原上崛起。这年9月,滚滚的铁水流出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比原计划提前1年。10月16日下午,包头钢铁公司举行出铁剪彩典礼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出席大会,并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剪彩典礼大会结束后,周恩来登上10多米高的炉台,向欢呼的各族群众挥手致意,并发表讲话赞扬包钢人在荒漠的草原上建起这样一个雄伟、美丽的高炉。周恩来还视察了炼铁厂和焦化厂,听取了包头市委和包钢领导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座谈会和干部大会,对包钢的生产建设作了详细指导。周恩来还对工人们说:“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内蒙古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一跃成为钢铁大省,刚刚满10周岁的共和国更加坚固了钢铁脊梁。在国家重点工程包头钢铁公司掀起建设高潮之时,包头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高温高压热电厂,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相继开工。仅“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1.39亿元。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建起了大小厂矿750余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奠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964年4月,邓小平亲临塞外包头,他的足迹遍及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二机集团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所到之处极大地激发起人们投入经济建设的热情。
198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阔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内蒙古的优势和潜力,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内蒙古的发展确立了远大目标。
两任总书记的关怀
199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内蒙古,走进工厂、学校和牧民的毡包。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江泽民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迈入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每年对内蒙古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同时,内蒙古产业和东北对接互补,内蒙古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接续基地,东北成了内蒙古的市场。
2001年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贯穿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三大动力”,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两项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后,内蒙古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先后提出“快”“大”“长”“好”的要求。“快”,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要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长”,就是努力使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好”,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2003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灾。胡锦涛顶风冒雪来到阿巴嘎旗巴彦乌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齐仁的家里。他嘱咐说:“你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党和政府一定尽力帮助你们。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胡锦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早在1984年8月8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前来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参加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共青团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1日,胡锦涛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毕鲁图嘎查参加共青团中央在这里召开的全国青年先进单位现场会。胡锦涛与牧区的团干部们促膝谈心,对牧区团组织根据牧区特点积极开展“新长征突击手”、“学科学、用科学”竞赛活动,使牧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走上致富之路的奋斗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与团干部们合影留念。
8月14日上午10时许,胡锦涛一行乘火车到达口岸城市满洲里视察共青团工作。他不顾旅途劳累,下车后就提出到基层了解团组织活动情况。在呼伦湖渔场,胡锦涛听取了渔场团委书记车晓春和女子捕鱼队队长王玉英的工作汇报。后来,一行来到由待业青年成立的“青年包子铺”。胡锦涛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青年们办的共青团活动园地,并与青年们座谈,畅谈青年人的志向、理想和人生,赞扬青年们不等不靠,自谋职业的自强精神。胡锦涛风趣地对青年们说:“今天就在这里尝尝你们的手艺了。”大家听说团中央的书记要在这个小店里吃包子,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今后5年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实现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力争进入前列。
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增速连续保持全国第一,短短五六年时间,经济总量由全国24位跃升到17位,人均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6位进入第10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奔马速度”,被世人惊奇地称作“内蒙古现象”。
春秋甲子度,塞上越千年。如今正从祖国北疆快速崛起的内蒙古,已让全国乃至世界都感受到这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北京的每4个灯泡中就有1个由内蒙古的电照亮;伊利、蒙牛等企业占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乳品市场;“小肥羊”过黄河渡长江又漂洋过海“涮”到欧美;鄂尔多斯等一批名牌羊绒衫更是“温暖全世界”……
80岁的奇忠义,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孙。1949年,奇忠义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郡王旗札萨克(即旗长),成为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同年他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奇忠义历任伊克昭盟民政处处长、副盟长、政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直至退休。对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奇忠义说:“这是任何民族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56个民族的共同创举!”
6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照耀着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90多万各族儿女续写出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