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甘肃农村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85%,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本课题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三个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当前形势下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空巢家庭;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切实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及达成中国长久以来希望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落后现状的美好愿望,“三农”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中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就成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跨世纪难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调查研究陇西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甘肃省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以陇西县福星镇原家岔村、陇西县马河镇团结村、陇西县双泉乡胡家门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征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原因,三个村庄大致相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是最主要的原因;从问卷调研结果来说,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特征是:年龄构成轻,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基本上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主要是在20-45岁之间;主要是流向新疆、内蒙古、广州、浙江等地区;转移行业主要是以建筑行业和轻工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和劳动能力偏强,且具有一定的兼业性;就业途径主要是以自发转移和亲友介绍为主,政府组织较少。
(二)政府作用
政府本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政府在三个村庄中的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的作用却比较小,90%以上的村民均表示从未听说过以及参加过政府的就业培训,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加强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有很大的缺陷。
(三)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
关于是否满意外出务工的工作环境和是否有强制加班的现象,调查显示,福星镇原家岔村和双泉乡胡家门村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而马河镇团结村的务工人员则很不满意。在受调查对象中,马河镇团结村和福星镇原家岔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三险一金等福利;双泉乡胡家门村的情况签订合同的人数与未签订合同书的人数、有无保险的人数大体相当,这也从总体上反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缺乏福利及其他方面的保证。此外,马河镇团结村外出务工人员常遇到工资拖欠问题,且主要是靠自己而非法律手段解决,说明该地村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福星镇村民较少遇到工资拖欠问题,不过同样比较缺乏法律意识,外出务工人员处于弱势地位。
(四)影响
1.对土地处理方式及收入的影响
关于外出务工人如何处理家中土地,大多数仍采取父母、亲戚帮忙种植的方式,只有较少的部分是承包给他人的,这从侧面反映了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仍然是家庭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以及土地的保障性作用并未改变。三村大多数人均认为最大的影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三村比列各為82.5%、87.5%和90%,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在于开阔眼界、学习新的技术或者其他的积极影响。此外,在收入是否能满足家庭开支方面,在马河镇团结村和双泉胡家门村中分别有92.5%、50%觉得转移之后的收入差不多能满足家庭的需求。
2.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双泉乡胡家门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劳动力转移最消极的影响在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约32.5%,留守儿童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许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工作流动性大等现实因素,务工者不易把子女带在身边,于是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此外,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因家人外出后生活压力、父母的赡养和土地荒废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
3.对自身幸福感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而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的种种不平等,以及劳动保障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幸福感;同时,异地转移的方式决定了这些劳动力必须远离亲人,增加了转移的情感成本。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现行制度的阻碍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动保障、福利等方面存在或明或暗的不平等,同时也塑造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回乡的强烈预期,这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真正实现的转移;其次,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地卷在一起,这便不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本次调研的地区,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外出务工人员仍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重。这就使得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通常只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素质偏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信息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劳动力转移时在地域和产业上的选择能力、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和巩固率。
(三)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
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行为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水平,但是调研发现陇西县政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剩余劳动力的盲目转移,在信息提供、引导劳动力转移、增强劳动者维权意识方面没有太大作用。 四、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一)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劳动者外出务工的风险和成本,消除其后顾之忧;积极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
调研显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还比较低,这极不利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尽量解决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极为担心子女教育问题。
(三)地方政府要拓展服务领域
地方政府要提供信息,做好组织输转工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地方政府可以组建“农民工维权中心”,为农民工及时提供维权服务。
(四)加大社会公益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调研显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很担忧子女成长问题,因此,要动员社会支持,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精心组织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各项活动,培养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水平。
(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如陇西县福星镇原家岔村,就可以立足于洋芋、药材这两个支柱产业,逐渐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在农业内部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镇为骨架,集中村民小区为集结点的农村小城镇网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参考文献:
[1]李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
[2]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
[3]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2010,6.
[4]王朝璞.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2007,4.
[5]杜静,杨林娟.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6]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经济地理,2010(1).
[7]朱焕芝.农村勞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航,2010(17).
[8]张龙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思路——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视角[J]区域经济,2011(3).
作者简介:吴雅琴(1991-),女,湖北荆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空巢家庭;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切实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及达成中国长久以来希望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落后现状的美好愿望,“三农”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中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就成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跨世纪难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调查研究陇西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甘肃省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以陇西县福星镇原家岔村、陇西县马河镇团结村、陇西县双泉乡胡家门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征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原因,三个村庄大致相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是最主要的原因;从问卷调研结果来说,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特征是:年龄构成轻,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基本上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主要是在20-45岁之间;主要是流向新疆、内蒙古、广州、浙江等地区;转移行业主要是以建筑行业和轻工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和劳动能力偏强,且具有一定的兼业性;就业途径主要是以自发转移和亲友介绍为主,政府组织较少。
(二)政府作用
政府本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政府在三个村庄中的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的作用却比较小,90%以上的村民均表示从未听说过以及参加过政府的就业培训,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加强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有很大的缺陷。
(三)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
关于是否满意外出务工的工作环境和是否有强制加班的现象,调查显示,福星镇原家岔村和双泉乡胡家门村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而马河镇团结村的务工人员则很不满意。在受调查对象中,马河镇团结村和福星镇原家岔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三险一金等福利;双泉乡胡家门村的情况签订合同的人数与未签订合同书的人数、有无保险的人数大体相当,这也从总体上反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缺乏福利及其他方面的保证。此外,马河镇团结村外出务工人员常遇到工资拖欠问题,且主要是靠自己而非法律手段解决,说明该地村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福星镇村民较少遇到工资拖欠问题,不过同样比较缺乏法律意识,外出务工人员处于弱势地位。
(四)影响
1.对土地处理方式及收入的影响
关于外出务工人如何处理家中土地,大多数仍采取父母、亲戚帮忙种植的方式,只有较少的部分是承包给他人的,这从侧面反映了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仍然是家庭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以及土地的保障性作用并未改变。三村大多数人均认为最大的影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三村比列各為82.5%、87.5%和90%,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在于开阔眼界、学习新的技术或者其他的积极影响。此外,在收入是否能满足家庭开支方面,在马河镇团结村和双泉胡家门村中分别有92.5%、50%觉得转移之后的收入差不多能满足家庭的需求。
2.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双泉乡胡家门村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劳动力转移最消极的影响在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约32.5%,留守儿童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许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工作流动性大等现实因素,务工者不易把子女带在身边,于是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此外,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因家人外出后生活压力、父母的赡养和土地荒废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
3.对自身幸福感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而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的种种不平等,以及劳动保障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幸福感;同时,异地转移的方式决定了这些劳动力必须远离亲人,增加了转移的情感成本。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现行制度的阻碍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动保障、福利等方面存在或明或暗的不平等,同时也塑造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回乡的强烈预期,这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真正实现的转移;其次,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地卷在一起,这便不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本次调研的地区,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外出务工人员仍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重。这就使得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通常只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素质偏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信息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劳动力转移时在地域和产业上的选择能力、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和巩固率。
(三)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
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行为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水平,但是调研发现陇西县政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剩余劳动力的盲目转移,在信息提供、引导劳动力转移、增强劳动者维权意识方面没有太大作用。 四、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一)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劳动者外出务工的风险和成本,消除其后顾之忧;积极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
调研显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还比较低,这极不利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尽量解决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极为担心子女教育问题。
(三)地方政府要拓展服务领域
地方政府要提供信息,做好组织输转工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地方政府可以组建“农民工维权中心”,为农民工及时提供维权服务。
(四)加大社会公益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调研显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很担忧子女成长问题,因此,要动员社会支持,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精心组织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各项活动,培养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水平。
(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如陇西县福星镇原家岔村,就可以立足于洋芋、药材这两个支柱产业,逐渐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在农业内部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镇为骨架,集中村民小区为集结点的农村小城镇网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参考文献:
[1]李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
[2]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
[3]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2010,6.
[4]王朝璞.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2007,4.
[5]杜静,杨林娟.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6]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经济地理,2010(1).
[7]朱焕芝.农村勞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航,2010(17).
[8]张龙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思路——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视角[J]区域经济,2011(3).
作者简介:吴雅琴(1991-),女,湖北荆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