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欣赏的系统构建要素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如何解释艺术欣赏,从通俗的角度来说,艺术欣赏是指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接受”,它包括想象、体验、理解、感知、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本文从艺术欣赏在艺术活动系统中的重要性和艺术欣赏的特点入手,来分析艺术欣赏系统的要素构成。
  【关键词】:艺术欣赏;系统;构成要素
  艺术欣赏这种行为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探讨艺术欣赏的系统构建,我们应该先将艺术欣赏纳入艺术活动的总体系统过程来谈,这样,艺术欣赏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从一定范围来看,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始终都包含着人们一定的欣赏心态和心理情趣。图一是本人整理得出的艺术活动系统构成因素,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接受是指对艺术文学的阅读和欣赏,欣赏是艺术接受过程的最佳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延续到之后的艺术总结活动,因为对艺术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批判是欣赏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欣赏。其实欣赏这种行为在艺术活动系统每个过程中都有参与,不管是艺术接受阶段、艺术总结阶段,还是艺术创作阶段,因为创造者从一开始就是以一位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创造者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的表现才能有欣赏体验,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感受用一定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并试图将作品传递给观者,让观者一起参与它的欣赏过程,并产生互动乃至共鸣,最后让观者们认同自己的这种欣赏才识。由此来看,艺术欣赏既有在艺术活动各过程中产生的直接作用,也有在其中产生间接作用,艺术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溝通艺术活动整个过程的桥梁。所以艺术欣赏是整个艺术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艺术欣赏的过程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有其独立地位。
  艺术活动系统 艺术活动系统 艺术知识积累、生活材料积累、思想感情积累
  艺术创作 艺术观察、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
  艺术接受 艺术文学阅读、欣赏
  艺术总结 艺术批评、艺术理论
  图一 艺术活动系统
  在理解艺术欣赏的重要性之后,再来分析艺术欣赏系统的组成要素。艺术欣赏过程是“由外而内”的,即观者首先接触作品的构图、色彩、形象等外在形式,由此产生内在的感受,通过审美形象获得作者对该作品的构思。艺术欣赏的基本过程大致从作品形式到审美意象再到作品构思最后到反思体验,这个具体的过程通常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块,并没有明显的范围,也没有死板的流程。比如,观者在领会作品的审美意象后,他通常将自己的过往生活体验与作品相联系,反思作品的形式、色彩等等要素,再次思考作者创作的意图。这样一来,其过程就又反过来了。这就像作者在创作时也并不完全按照反思体验—作品构思—审美意象—作品形式这种流程来创作一样。
  艺术欣赏的过程充满着感知、情感、情绪,联想、想象等等因素,所以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调动人体所有心意功能并使之不断完善的过程。[1]
  艺术欣赏中,观者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包括观者自我的想象和观者所感受到的生活体验。艺术欣赏中这种审美意象除个别观者借助拍照和笔录等形式记载下来或借助评论的方法表达出来,大多不再传续下去,因此,它具有“暂存性”的特点。艺术欣赏过程中,读者的注意焦点,更多地集中于艺术及其对作品的玩味、领悟。[2]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是生活中的各种艺术形象。艺术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艺术美育的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这种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象,即艺术形象),也包括主体,即欣赏者。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主动地接受,不是消极地去接收,而正如上文所描述的,艺术欣赏包括欣赏者的理解、体验、想象、感知、再创造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是乐观主动的,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探索追求,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能力。
  了解了艺术欣赏的大致特点,本人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欣赏心里因素的构成形态和活动状态的角度、认识论角度这三个角度来归纳欣赏系统的构成要素。以下为结论。
  1、艺术欣赏系统
  (審美心理学角度,
  最普遍的归纳) 欣赏感受
  欣赏体验
  欣赏判断
  2、艺术欣赏系统的生成
  (欣赏心里因素的
  构成形态和活动
  状态的角度) 感知感受
  体验玩味
  领悟发掘
  3、艺术欣赏系统
  (认识论角度) 感性阶段 欣赏者被要求具有感性手段
  悟性阶段 欣赏者被要求具有悟性手段
  理性阶段 欣赏者被要求具有理性手段
  注释:
  [1] 文学欣赏过程系统构造初论_唐建华
  [2] 系统论对艺术认识论的启迪_林兴宅
  作者简介:任仲佩(1990-),男,浙江,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学术型研究生 ,专业:美术史论研究 。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锦等物质材料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或文字的一种工艺。古籍中称为“女红”。湖南的刺绣艺术历来颇享盛名,具有悠久发展史的湘绣,多年饮誉绣坛,扬名海外,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关键词】:刺绣艺术;挑花;女红  从刺绣之雏形产生的那个历史时代开始,它便与人类的生活结下休戚相关的联系。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在人类历史的
期刊
【摘要】:绘画艺术家的美学心理倾向跟他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社会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在西方东方,绘画艺术家所表达的都是外界在内心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思想;毕加索;表现手法  无论是中国画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还是西方化的“客观展现”、“抽象表达”,随着艺术的发展,这当中绘画已经成为有一种思想表达的“工具”和美学思想传达的一种媒介。  绘画对于很多大众来说,它只是
期刊
【摘要】:十字绣因其简单易学、艺术鉴赏价值高,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文章介绍了十字绣的制作工艺,比较了十字绣与中国传统刺绣的不同之处,揭示了我国传统刺绣日渐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十字绣;传统刺绣;比较研究  1前言   十字绣(cross stitch),又叫“挑花”、“挑补绣”,是传统刺绣中一种极具特色的针法,是将整幅作品中每一单元色块用“×”字呈现,通过若干次的十字穿刺运动之后,栩
期刊
【摘要】:《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首赞美石油工人的歌曲,由词作家薛柱国作词,曲作家秦咏诚作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刘秉义演唱。纵观近现代颂歌体裁的歌曲,歌唱石油工人的实属少见,这首作品的出现填补了赞美石油工人这一空白。本文就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歌曲的呼吸、节奏、高音处理及共鸣腔的运用上进行了演唱处理上的论述。力求让更多的人在演唱这首表达石油工人豪迈气概、气壮山河的歌曲时,更加热爱我们的工人,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艺事业的发展也不断的得到提高,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中。但是在高等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声乐教学方面仍然有着许多问题。本人从教多年的经历来讲现今的声乐教育体制中有些问题是需要改进的。  【关键词】:声乐教学;现状;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良好文化素质,有较全面的音乐专业科学理论,
期刊
【摘要】:抽象艺术自形成之际到如今一直在艺术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多个领域影响着我们。而作为抽象艺术之祖的康定斯基也被人们所推崇与敬仰,他是第一个达到完美抽象艺术思想的画家,他所留下的作品和艺术理念无不影响、启发着我们。本文主要是对康定斯基的艺术观念及绘画语言形式等方面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康定斯基;艺术风格;绘画语言形式;美术创作  康定斯基的艺术观念  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一个艺术观
期刊
【摘要】:舞蹈音乐与舞蹈表演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也只有在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完成舞蹈作品内容展示、形象塑造的任务。文章以舞蹈表演为主题,分析了舞蹈音乐结构对它的影响,以期有助于大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舞蹈;表演;音乐结构;影响  舞蹈是一门由空间视觉和听觉艺术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形象的塑造、思想渲染,都离不开舞蹈表演和与舞蹈音乐的相互配合。可以说,舞蹈音乐
期刊
【摘要】:一个包装代表着一种品牌形象,是一种商品价值的反映,甚至是一种征服消费者的手段。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我们深信,包装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包装设计;人性化; 图形符号 ;文化  ㈠、图形与符号  图形是用线条,颜色描绘的事物形象, 是指用图像形式进行视 觉信息传播.所有能够以形象(包括形、声、 味、 色、 嗅
期刊
【摘要】:本文以怀化市芷江路社区图书馆为例,论述了怀化市社区图书馆的现状,并且结合国内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现状,阐明怀化市社区图书馆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现状;发展困境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区图书馆是服务于某一社区的图书馆,他以地缘为基础,依托于社区,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组织、存储和传递来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是社区
期刊
【摘要】:柳林花鼓属于“鼓子秧歌”的一种,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來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走街秧歌”。柳林花鼓取材于《水浒》故事中,梁山好汉化妆成民间艺人,闹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它原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化妆进城,一路上边歌边舞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现劫法场大闹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战斗场面。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第一部分。多年来,经有关专家的反复考证,柳林花鼓的舞蹈、演出形式、服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