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循着书香,带着好奇,来到安徽省最大的印刷基地——安徽新华印刷厂时,一个电视上、新闻里的热门词汇,悄悄蹦入了他们的小脑袋,那就是——“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从不乏大国工匠。
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古楼殿宇,叫人叹为观止;
各地博物馆里,周锦唐罗、宋元名瓷,令人怦然心动。
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究竟出自怎样一双双巧手?
或许,我們能在《庄子》中找到答案。
《庄子》曾记载,梁惠王宫中有一位姓丁的厨师,杀牛技术高超,场面堪比《中国有嘻哈》——身子随着《桑林》的旋律摆动,牛刀随着《经首》的节拍奏乐。一曲终了,牛已经骨肉分离。
手到、心到、神到,是平凡的庖丁不平凡的追求。
放眼如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国工匠更是斩获无数“粉丝”。
他们心平手稳,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完美焊接;
他们技艺精湛,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他们敢于创新,用智慧打造世界点赞的航天探测器。
精湛、传承、创新,他们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
每一期《少年博览》的诞生,也离不开“工匠精神”!
一个个字符、一张张图片经过编辑反复修改,变成赏心悦目的稿件奔向印刷厂;
一道道工艺、一环环工序通过技术人员反复改进,凝聚成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印刷生产线;
一本本《少年博览》经过古法穿线、手工装订,变身为精美厚重的合订本,被小读者们视为最珍贵的“收藏”。
寻访印刷厂,我们有话说!
看见
珍贵的邀请函
在接到“红领巾小记者寻访绿色印刷”的邀请函时,我无比的激动与期待。我们的课本是怎么诞生的?精美的《少年博览》是怎么制作的?印刷和打印一样吗?一连串问题一股脑地涌出来。
终于盼到了探秘之旅的日子。9月15日,我们一行共46名“红领巾小记者”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安徽最大的印刷基地——安徽新华印刷厂。
首先,少博大记者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印刷厂的概况以及参观的注意事项。听完大记者的介绍,我们更加迫不及待地想到厂里一探究竟!
(小记者:李沐阳)
上午九点,印刷厂的讲解员江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来到印刷车间。哇噻,好壮观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高大厂房,琳琅满目的纸张和书籍,一台台不停运转的现代化机器……场面可真是震撼!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工人们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小记者:秦一方、水恒晔)
一本图书或杂志的诞生,通常需要四道工序:电脑设计、文字排版、印刷、装订。其中,印刷和装订都是在印刷厂内完成的。在印刷机前,小记者们好奇地驻足,观察机器面板上两排奇怪的数字和字母。
“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好奇地问旁边的工人叔叔。叔叔笑着回答:“你看,这上面的数字是多少?”“一万一千九百呀!”我脱口而出。“这个数字正是它每小时能印刷出的张数。”工人叔叔解释道。我吓了一跳,好快的印刷速度!看着我们惊讶的眼神,叔叔微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厂内最快的一台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五万六千张呢!”
(小记者:杜欣怡)
这时,江老师指着另外一台机器说:“这是调色机,可以随时加深或者减浅颜色。”随着工人师傅的操作,机器开始印刷最新一期的《少年博览》啦!大卷大卷的纸张,从机器的这一头钻进去,再从另一头冒出来,色彩鲜艳、图文清晰。这些五颜六色的图案只需要4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黑色,即可印刷出来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折页机。工人叔叔把一张平整的纸张放进机器中,很快它就被折叠成需要的大小,不仅速度快,而且叠得整整齐齐。这些钢铁“大家伙”本领真大!
(小记者:沈奥龙、周博闻、水恒晔)
在提问环节中,我们不禁好奇,这些机器是谁发明的呢?江老师略带遗憾地告诉大家,它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产的印刷机性能还有待提高。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探索,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打造“中国制造”!
(小记者:陈乐行、韦志恒、聂振洋)
指导老师: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吴伟明
来之不易的“小绿标”
在我的想象中,“印刷”是工人在排好的字模上放上纸,“咔”,用像排刷一样的工具刷过之后,一页就印好了。事实证明,我“OUT”了!
(小记者:王一恒)
9月15日上午,我们作为合肥师范附小“《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参观了安徽省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它成立于1950年,迄今为止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印刷企业,安徽省所有的中小学生课本几乎都出自这里。
一大早,小记者们都集合在印刷厂大门口,在少博大记者和讲解员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进入厂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齐的道路和一排排整齐的厂房。透过过道的玻璃窗,能看到宽敞的生产制造区域。太壮观啦!
步入生产区,我们的耳边传来了嘈杂的机器声。一台台机器整齐分布、飞速运转,一端“吞”进白纸,另一端“吐”出印有文字和图片的成品,像一位技术高超的“魔术师”。不过,机器的速度比魔术师更快,一眨眼的功夫,书页就印好了。突然,小记者们像发现了“新大陆”,“哇塞”一声惊呼起来——是《少年博览》!亲眼看到“老朋友”怎样被印刷出来,真让人兴奋!江老师不仅向我们解密了“魔术”过程,还介绍了现代的绿色印刷技术。
(小记者:张佳卉)
“绿色印刷是指在印刷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污染少,节约资源。同时,印刷品被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听完江老师的介绍,我们这才明白:《少年博览》封面上的“小绿标”,原来这样来之不易! (小记者:王一恒)
接下来,我们又到了装订车间,许多胶装机正在奋力工作。只见已经捆扎好的半成品书页,被工人师傅放在捆扎机上,两端用板块挡靠。机器先将疏松的书页压实,再用绳带捆扎,用液体胶水粘合,最后将书页压实。江老师介绍:“较厚的书籍就不能采用这种办法,例如我们使用的《新华字典》,需要机器用线缝合。无论哪一种技术,速度都比以前提高很多!”
(小记者:张佳卉)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与工人师傅们零距离交流,使抽象的知识不再遥远,更加生动。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现代化的绿色印刷,这些变革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如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在享受这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小记者:李沐阳、张佳卉)
指导老师: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吴伟明
书从哪里来
对于印刷这份工作,我们既熟悉又陌生。9月15日的新华印刷厂寻访之旅,帮我们这群“《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打开了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
讲解员江老师首先和我们聊起了印刷术的起源。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起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最终产生了活字印刷。
那么,现代印刷技术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
它可以快速地把纸张折页、裁切。经过三面刀片的快速裁切、折页机的精准折叠,再采用彩色电脑印刷,精美的纸页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还可以像“骑马”一样把书页装订,像“裁缝”一样为书页锁线。一般来说,期刊和较薄的图书都采用“骑马订”的装订方法。这个名字可形象啦!工人将订书钉嵌入纸张中间,就像“骑马”一样。厚一点儿的图书,比如学生的课本、四大名著、经典中外读物等精装图书,会采用胶订或锁线装订。胶订是把纸页的边抹上胶水,粘在一起;锁线则是用全自动锁线机,用针线把书页“缝”在一起。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会让书页成功“变身”。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印刷厂的工人们便是搭建阶梯的使者。多少年如一日,他们在充满着油墨味道里的厂房,一丝不苟地工作,默默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从哪里来?它从大自然中来,它从编辑手中来,它从印刷厂中来,它更是从无数人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中来!
(小记者:合肥市168玫瑰园学校 张思晗)
本本皆辛苦
图书和课本,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它;安徽省少先队队刊《少年博览》,是少先队员成长的好伙伴、好老师。那么,它们从哪里来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印刷厂!”如果再想说得详细点儿,就很难回答了。下面,让我这位“《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来为你们解答疑惑吧!
9月15日上午,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印刷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油墨的气味。“和我平时在新书里闻到的味道一模一样!”小记者们纷纷说。印刷厂的江老师负责为大家讲解,她微笑着点点头,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哪些吗?”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没错,活字印刷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江老师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更为印刷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记者们一边听,一边感叹人类的聪明与智慧。古代,人们把文字刻在泥土上,风干了才能使用;如今,人们把文字在电脑里排版、设计好,再通过机器高效地印刷出来。是科技改变了生活!
除了翻看精美的圖书、期刊成品,少博大记者还让我们参观了一摞摞“问题”书籍。“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印刷瑕疵,被工人们的‘火眼金睛’发现,及时淘汰。”大记者解释道。我们饶有兴趣地翻看着,它们有的印刷得不够清晰,有的印刷错位,有的部分纸张粘在一起……这些小小的瑕疵隐藏在书页中,不仔细检查很难发现。
原来,为了孩子们能拿到合格的图书和期刊,印刷厂的叔叔阿姨们付出了这么多辛劳,这让我们感到手中每一本图书和期刊都弥足珍贵!
(小记者:合肥市西园小学 叶甚溪)
为一颗初心
9月15日上午,“《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一行寻访新华印刷厂,了解期刊和图书是如何诞生的。
上午九点半,大家准时到达印刷厂。走入等候室,只见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期刊和图书,期刊、精装书、绘本……少博大记者介绍:它们的“家”都在新华印刷厂,《少年博览》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哟。看着排列整齐的书,闻着阵阵墨香,我们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想一探究竟啦!
一本书的诞生过程十分复杂:设计、印刷、装订……虽然目前机器和电脑已经非常先进,但每一步还是需要工人们严格把关。
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作忙碌、节奏紧张,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支撑着工人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有的叔叔阿姨一干就是十几年?
我采访了几位正在加工图书的阿姨,她们都已经在这里辛勤工作了十几年。她们笑眯眯地说:“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呢!一想到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是从我手里印刷出来的,就特别满足!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哟!”
你听,这就是她们最质朴的初心!
这里,是墨香的起点,是梦想的初心!
(小记者:合肥市168玫瑰园学校 孟飞扬)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从不乏大国工匠。
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古楼殿宇,叫人叹为观止;
各地博物馆里,周锦唐罗、宋元名瓷,令人怦然心动。
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究竟出自怎样一双双巧手?
或许,我們能在《庄子》中找到答案。
《庄子》曾记载,梁惠王宫中有一位姓丁的厨师,杀牛技术高超,场面堪比《中国有嘻哈》——身子随着《桑林》的旋律摆动,牛刀随着《经首》的节拍奏乐。一曲终了,牛已经骨肉分离。
手到、心到、神到,是平凡的庖丁不平凡的追求。
放眼如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国工匠更是斩获无数“粉丝”。
他们心平手稳,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完美焊接;
他们技艺精湛,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他们敢于创新,用智慧打造世界点赞的航天探测器。
精湛、传承、创新,他们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
每一期《少年博览》的诞生,也离不开“工匠精神”!
一个个字符、一张张图片经过编辑反复修改,变成赏心悦目的稿件奔向印刷厂;
一道道工艺、一环环工序通过技术人员反复改进,凝聚成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印刷生产线;
一本本《少年博览》经过古法穿线、手工装订,变身为精美厚重的合订本,被小读者们视为最珍贵的“收藏”。
寻访印刷厂,我们有话说!
看见
珍贵的邀请函
在接到“红领巾小记者寻访绿色印刷”的邀请函时,我无比的激动与期待。我们的课本是怎么诞生的?精美的《少年博览》是怎么制作的?印刷和打印一样吗?一连串问题一股脑地涌出来。
终于盼到了探秘之旅的日子。9月15日,我们一行共46名“红领巾小记者”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安徽最大的印刷基地——安徽新华印刷厂。
首先,少博大记者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印刷厂的概况以及参观的注意事项。听完大记者的介绍,我们更加迫不及待地想到厂里一探究竟!
(小记者:李沐阳)
上午九点,印刷厂的讲解员江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来到印刷车间。哇噻,好壮观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高大厂房,琳琅满目的纸张和书籍,一台台不停运转的现代化机器……场面可真是震撼!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工人们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小记者:秦一方、水恒晔)
一本图书或杂志的诞生,通常需要四道工序:电脑设计、文字排版、印刷、装订。其中,印刷和装订都是在印刷厂内完成的。在印刷机前,小记者们好奇地驻足,观察机器面板上两排奇怪的数字和字母。
“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好奇地问旁边的工人叔叔。叔叔笑着回答:“你看,这上面的数字是多少?”“一万一千九百呀!”我脱口而出。“这个数字正是它每小时能印刷出的张数。”工人叔叔解释道。我吓了一跳,好快的印刷速度!看着我们惊讶的眼神,叔叔微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厂内最快的一台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五万六千张呢!”
(小记者:杜欣怡)
这时,江老师指着另外一台机器说:“这是调色机,可以随时加深或者减浅颜色。”随着工人师傅的操作,机器开始印刷最新一期的《少年博览》啦!大卷大卷的纸张,从机器的这一头钻进去,再从另一头冒出来,色彩鲜艳、图文清晰。这些五颜六色的图案只需要4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黑色,即可印刷出来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折页机。工人叔叔把一张平整的纸张放进机器中,很快它就被折叠成需要的大小,不仅速度快,而且叠得整整齐齐。这些钢铁“大家伙”本领真大!
(小记者:沈奥龙、周博闻、水恒晔)
在提问环节中,我们不禁好奇,这些机器是谁发明的呢?江老师略带遗憾地告诉大家,它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产的印刷机性能还有待提高。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探索,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打造“中国制造”!
(小记者:陈乐行、韦志恒、聂振洋)
指导老师: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吴伟明
来之不易的“小绿标”
在我的想象中,“印刷”是工人在排好的字模上放上纸,“咔”,用像排刷一样的工具刷过之后,一页就印好了。事实证明,我“OUT”了!
(小记者:王一恒)
9月15日上午,我们作为合肥师范附小“《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参观了安徽省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它成立于1950年,迄今为止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印刷企业,安徽省所有的中小学生课本几乎都出自这里。
一大早,小记者们都集合在印刷厂大门口,在少博大记者和讲解员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进入厂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齐的道路和一排排整齐的厂房。透过过道的玻璃窗,能看到宽敞的生产制造区域。太壮观啦!
步入生产区,我们的耳边传来了嘈杂的机器声。一台台机器整齐分布、飞速运转,一端“吞”进白纸,另一端“吐”出印有文字和图片的成品,像一位技术高超的“魔术师”。不过,机器的速度比魔术师更快,一眨眼的功夫,书页就印好了。突然,小记者们像发现了“新大陆”,“哇塞”一声惊呼起来——是《少年博览》!亲眼看到“老朋友”怎样被印刷出来,真让人兴奋!江老师不仅向我们解密了“魔术”过程,还介绍了现代的绿色印刷技术。
(小记者:张佳卉)
“绿色印刷是指在印刷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污染少,节约资源。同时,印刷品被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听完江老师的介绍,我们这才明白:《少年博览》封面上的“小绿标”,原来这样来之不易! (小记者:王一恒)
接下来,我们又到了装订车间,许多胶装机正在奋力工作。只见已经捆扎好的半成品书页,被工人师傅放在捆扎机上,两端用板块挡靠。机器先将疏松的书页压实,再用绳带捆扎,用液体胶水粘合,最后将书页压实。江老师介绍:“较厚的书籍就不能采用这种办法,例如我们使用的《新华字典》,需要机器用线缝合。无论哪一种技术,速度都比以前提高很多!”
(小记者:张佳卉)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与工人师傅们零距离交流,使抽象的知识不再遥远,更加生动。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现代化的绿色印刷,这些变革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如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在享受这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小记者:李沐阳、张佳卉)
指导老师: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吴伟明
书从哪里来
对于印刷这份工作,我们既熟悉又陌生。9月15日的新华印刷厂寻访之旅,帮我们这群“《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打开了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
讲解员江老师首先和我们聊起了印刷术的起源。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起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最终产生了活字印刷。
那么,现代印刷技术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
它可以快速地把纸张折页、裁切。经过三面刀片的快速裁切、折页机的精准折叠,再采用彩色电脑印刷,精美的纸页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还可以像“骑马”一样把书页装订,像“裁缝”一样为书页锁线。一般来说,期刊和较薄的图书都采用“骑马订”的装订方法。这个名字可形象啦!工人将订书钉嵌入纸张中间,就像“骑马”一样。厚一点儿的图书,比如学生的课本、四大名著、经典中外读物等精装图书,会采用胶订或锁线装订。胶订是把纸页的边抹上胶水,粘在一起;锁线则是用全自动锁线机,用针线把书页“缝”在一起。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会让书页成功“变身”。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印刷厂的工人们便是搭建阶梯的使者。多少年如一日,他们在充满着油墨味道里的厂房,一丝不苟地工作,默默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从哪里来?它从大自然中来,它从编辑手中来,它从印刷厂中来,它更是从无数人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中来!
(小记者:合肥市168玫瑰园学校 张思晗)
本本皆辛苦
图书和课本,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它;安徽省少先队队刊《少年博览》,是少先队员成长的好伙伴、好老师。那么,它们从哪里来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印刷厂!”如果再想说得详细点儿,就很难回答了。下面,让我这位“《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来为你们解答疑惑吧!
9月15日上午,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印刷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油墨的气味。“和我平时在新书里闻到的味道一模一样!”小记者们纷纷说。印刷厂的江老师负责为大家讲解,她微笑着点点头,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哪些吗?”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没错,活字印刷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江老师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更为印刷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记者们一边听,一边感叹人类的聪明与智慧。古代,人们把文字刻在泥土上,风干了才能使用;如今,人们把文字在电脑里排版、设计好,再通过机器高效地印刷出来。是科技改变了生活!
除了翻看精美的圖书、期刊成品,少博大记者还让我们参观了一摞摞“问题”书籍。“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印刷瑕疵,被工人们的‘火眼金睛’发现,及时淘汰。”大记者解释道。我们饶有兴趣地翻看着,它们有的印刷得不够清晰,有的印刷错位,有的部分纸张粘在一起……这些小小的瑕疵隐藏在书页中,不仔细检查很难发现。
原来,为了孩子们能拿到合格的图书和期刊,印刷厂的叔叔阿姨们付出了这么多辛劳,这让我们感到手中每一本图书和期刊都弥足珍贵!
(小记者:合肥市西园小学 叶甚溪)
为一颗初心
9月15日上午,“《少年博览》红领巾小记者”一行寻访新华印刷厂,了解期刊和图书是如何诞生的。
上午九点半,大家准时到达印刷厂。走入等候室,只见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期刊和图书,期刊、精装书、绘本……少博大记者介绍:它们的“家”都在新华印刷厂,《少年博览》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哟。看着排列整齐的书,闻着阵阵墨香,我们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想一探究竟啦!
一本书的诞生过程十分复杂:设计、印刷、装订……虽然目前机器和电脑已经非常先进,但每一步还是需要工人们严格把关。
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作忙碌、节奏紧张,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支撑着工人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有的叔叔阿姨一干就是十几年?
我采访了几位正在加工图书的阿姨,她们都已经在这里辛勤工作了十几年。她们笑眯眯地说:“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呢!一想到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是从我手里印刷出来的,就特别满足!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哟!”
你听,这就是她们最质朴的初心!
这里,是墨香的起点,是梦想的初心!
(小记者:合肥市168玫瑰园学校 孟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