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宾川的气候可与美国的加州媲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加州的葡萄酒总带着阳光般明媚的光泽,充满百花盛放的芳香。而在宾川,十八万亩葡萄园,一片片,一垄垄,大气而张扬,在朗朗的阳光下,酝酿着一个甜美的传奇。徜徉其间,在金沙江峡谷情韵万千的暖风中,闭上眼睛,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
地处滇西高原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的宾川,属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7.9℃,年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因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气候条件,这块土地几乎“种什么产什么”。宾川被誉为“中国水果之乡”,是实至名归。在这片热土上,一年四季水果飘香,柑橘、葡萄、枣子、桂圆、芒果、石榴、枇杷、冬桃、火龙果、草莓……不管哪一个季节到达宾川,总会有新鲜的水果等着你品尝。
如果觉得光吃水果还不够过瘾,那就甩酒吧!石榴酒、葡萄酒,一碗一碗甩下去,酒到兴头上,纵情欢歌,“宾川的酒不叫酒,都叫感情水。阿哥阿妹甩一碗,情深意长不消说。远方的朋友甩一碗,魂牵梦萦一辈子。”一个“甩”字,写尽了宾川人的豪放。看到这,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哼,喝点果酒算什么豪放!别急,还有用包谷蘸着山泉水酿制的雄鲁么小甑酒,酒中有烈烈的阳光的味道,有柔柔的山泉水的甘甜,有浓浓的民族情谊,定让你豪情万丈,不醉不想归。
宾川也不缺乏浪漫。在这里,有着被誉为“中国咖啡活化石”的朱苦拉百年古咖啡林。冲上一杯产自朱苦拉的小粒种咖啡,想象着金沙江峡谷深处朱苦拉村民手动磨咖啡时,空气中弥漫着的芬芳气味,一时间,只觉得美。
云南咖啡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位法国传教士由境外将咖啡种带入云南,并在宾川的朱苦拉山谷中种植成功。在平川镇的朱苦拉村,如今还保留着中国最为古老的咖啡林。咖啡是外来品种,欧式古典的浪漫,却因为100多年前的一次迁徙,在朱苦拉得到了完美的延续。
“一个远古浪漫的村庄,一个传教士带来信仰,一棵咖啡树也在慢慢成长,一个传奇已经酝酿,一个世纪她被人遗忘, 一座教堂还在守望,一生的心愿,一生的信仰,成了满山咖啡飘香。朱苦拉,朱苦拉,有心栽花花不开,朱苦拉,朱苦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她知道,或许她不知道,世间万物就这么奇妙。或许她明了,或许她不明了,只有那位老人,还唱着他的歌谣。”听着浪漫的《朱苦拉》,悠闲地喝着朱苦拉咖啡,那是何等的惬意和浪漫!
说到宾川的美食,海稍鱼可是较为浓重的一笔。宾川文化人王艳钧所撰写的《海稍鱼赋》中写道:夫海稍鱼者,以本地鲢鱼制之,集地方风味与传统烹饪于一身,融自我特色和兼收各菜之所长,独门烹制而色鲜味美,鱼汤酸辣而汤色斐然。以虎跑山涧活泉作引,以龙吟岩箐清洌配料,煎煮成汤,万千景象,“活水煮活鱼,味美何须谈”:色香味俱全,酸辣麻爽口,味鲜嫩喷香。或飘逸欲坠,独南国之满汉;或美味显露,霸北国之馐馔。……海稍鱼者,其色也秀,其香也馥,其味也醇。
海稍鱼是需要调动听觉来品味的美食。海稍鱼蘸水的制作极有讲究,以辣椒面、花椒面、适量食盐和剁碎的大蒜丁儿等作为原料,混合拌匀后用香油炒,待炒到溢出香气之时便盛在碗盏中,再用涨沸的香油浇淋,随之发出一阵脆响,然后趁其沸腾,分发给每位食客一小碟,食客根据个人喜好,再用小勺添加一点儿鱼汤。鱼汤浇下去,“嗤”一声脆响,白汽升腾,香味扑鼻。“声嗞嗞夫脆响,香飘飘兮诱人,品其味而举箸,思其美而忘返,曰:美食也!”
绿的香葱芫荽,红的辣椒,吃海稍鱼,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云南宾川第一怪,毒药炖作佳肴卖。”宾川人对美食的狂热,令人难以想象。“毒药”草乌,在宾川也成了美食。鲜猪脚炖煮鸡足山白草乌,是宾川民间流传久远的土特药用保健风味食品。草乌有黄、黑、白几种,多产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地里,属于较为剧毒之药材。但若使用得当,且是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药用佳品。在佛教旅游胜地鸡足山,由于具有独特的气候水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出产的鸡足山草乌特别是白草乌,其药用功效与其它地方所出产的相比,更具有其独道之处。但因草乌有毒性,炖煮时,要求极其严格,需要谨慎细心操作,防止中毒。
萂村的泥鳅钻豆腐、拉乌的烤乳猪、平川的油煎凉粉、观音箐的泡皮泥鳅、州城的韭菜腌菜、雄鲁么的粉蒸羊肉等都是宾川非常有特色的美食,吃一次,就会让人终身难忘,魂牵梦萦。
宾川有 “热区侨乡”之美誉,居住着来自七个国家的归侨侨眷。因此,在这块热土上也能品尝到许多具有异国风味的美食。
如果鱼啊肉啊吃得腻了,那就到鸡足山尝尝千年素食吧。
鸡足山深邃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蕴籍了超凡出尘的饮食特点。鸡足山素食做工精细,以豆制面筋为主要原料,再配上鸡足山的冷菌、香菇、竹笋、核桃、金雀花、香椿、鸡■、黑木耳、牛肝菌、松子、花椒、树蛙皮等土特产,以及宾川特有的新鲜蔬菜,用植物油精心烹制成烧炒、冷盘、水蒸和汤等四大类。按形象和味道不同,又分别制作成:素鸡、素火腿、素金钱腿、素猪肝、素排骨、素鱼、素鸡蛋、素香肠、素粉蒸肉、素腰花等近百种。它们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口感之爽,令人难辨真假。
宾川,因这方肥沃的土地和热辣辣的阳光,物产丰富,民情豪放。鸡足灵山脚下的热区宝地,正以她大气而独特的味道,吸引着众多的人慕名而来,细细品味。
观音箐散记
叫观音箐的地方很多,我也曾去过好多处,但真正令我震撼、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宾川大营镇境内的观音箐。
观音箐离宾川县城十九公里,在宾关(宾川至下关)公路近旁。此处是著名佛教胜地鸡足山景区的前楹,也是礼佛鸡足山的信众烧回头香的地方。观音箐又名崆峒山,其间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观音阁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明朝嘉靖八年(1529)李元阳捐款首次重修,而后在清朝期间又多次重修。徐霞客前来鸡足山时,曾游过此地。 我们到达观音箐的时候,是春日的一个午后。天空醉人地蓝,连一丝丝云彩都没有,阳光暖暖地照在山石上,照在刚刚醒来不久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上。
刚刚步入观音箐景区,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此时,在这个小小的峡谷里,一株株桃花正在灿烂地开放,红的娇艳欲滴,白的超凡脱俗,还有几株樱花也正在春风中柔媚地伸展着婀娜的花枝。上幼儿园的女儿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在灿烂的桃花前摆着各种舞姿让我拍照。起先看到白色的桃花时,我们一家子人都孤陋寡闻,根本没有想到它是桃花。女儿问及,我观察了它新嫩的叶子半天,说可能就是桃花。可女儿不满意,说他们的书本上说桃花是粉红的。后来有一个居士路过,向她求教,才知道这是白花桃。
看过千娇百媚的桃花和樱花,再一仰头,满眼又是另外一种反差极大的景象——山石嶙峋、危崖耸立、草木萧然、满眼冷峻。
峡谷柔情!我心中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词来。这里没有侠客,没有刀光剑影,有的只是大自然的冷峻、柔情以及鬼斧神工。大自然在给我们制造了无数平凡的同时,总不会忘了在适当的地方再制造一点惊奇。
赏着花,看着山石,不觉间就进入到了慈孝寺。慈孝寺才刚刚修建竣工不久,但已经有许多香客前来朝拜礼佛。
穿过慈孝寺的后门,眼前更显清幽,桃花更加热闹,桃树下的草地一片新嫩,一个堆砌着假山的池塘里,各色的鱼儿自在地游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句子,用在此处,真是恰如其分。
离开慈孝寺,我们便沿着峡谷西面的石阶开始登山。
峡谷的东西两面虽只有一涧之隔,但也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东面山石嶙峋、悬崖壁立,西面虽也陡峭,但长满了各种灌木丛,隐去了许多险恶。陡峭的石阶在山间如Z字形渐渐向上。我们走走歇歇,偶尔也放开喉咙唱上一两嗓子,歌声撞在对面山崖上,重重地回荡开来。石阶两旁的许多落叶灌木还未发出新叶,青黑的枝杈凌乱交错,像是大自然随性而为的涂鸦。也有一些带刺的灌木丛上,安置着一个个用树枝和枯草建成的巢,非常显目。女儿叫着说:哇,小鸟的窝好大哦!我笑了,告诉女儿,那不是小鸟的窝,是松鼠等小动物们的家。它们把家建在带刺且相对高大一点的灌木丛上,可以避免许多伤害。
到了山腰上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叫女儿的名字。回头一看,是她幼儿园里的一个同学,爸爸带着她也是踏春来了。两个小朋友都高兴坏了,欢呼声在山谷间灿烂地回荡。出行之前,我们曾邀约过两个朋友家,但都因这样那样的事未能与我们成行。相约不如偶遇,两个小孩一相见,似乎所有的累都不翼而飞了。陡陡的石阶,她们如履平地,把几个大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攀登上近千级的石阶后,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山谷变得缓和了,一片等待着耕种的山地在懒懒地晒着太阳。
我们在一个宽宽的平台上歇息。对面不远处,就是悬崖下历史悠久的观音禅寺。寺后超过九十度的绝壁上,一尊高大的菩萨塑像异常吸引人的眼球,大老远,都能看到那微微而笑的面容。险恶的悬崖绝壁上,那包容万象的微笑,着实令人震撼。“观山观水观世音”。观音禅寺院门上的楹联,意味深远。
向着对面的观音禅寺,我们再次出发。绕过一块巨大无比、嶙峋诡异的山石时,看到石缝间有红的绿的一柱柱香微微弯曲后上下撑着。我对此产生了兴趣,但却无法猜透其中的玄奥。后来终是请教了寺中的僧人,才明了——原来那石缝间的香,是信众为了“撑压力”而放进去的。他们相信,通过用香撑起石壁,就可以缓解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现实的残酷,往往使人们通过此类的行为,来寻求内心的些许慰藉。
巨大的山石挡住了山涧,但巨石下又形成了一个大洞,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最终是谁也真正改变不了的。
再往前,跨过崖涧桥,就置身于一棵大树的阴凉之下了。大树属于大叶榕的一种,此时刚刚发出嫩叶。树和崖壁离得很近,有些枝叶已经触到了崖壁上,似乎在进行着无言的交流。新绿的嫩叶,苍黑的崖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这里,它们又是如此和谐,彼此的故事,日日夜夜相互倾听和守望。“二十年前苍翠色,于今未改旧时容。”在崖壁上,我看到了一位故地重游者的题诗。一位僧人告诉我,几年前的一次大雪,压断了大树的一个枝杈,有专家仔细分析过树的年轮,有近千个。这棵树到底活了多少年,我不愿过多地去根究,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树,是有灵性的。
观音禅寺的释了尘住持已经是八十二岁的高龄了,但依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我们进入寺院的时候,他正和一个徒弟在清理寺院一角的一些石块。后来我们攀谈的时候,他也不讲什么禅语。他和我讲起年轻时候的种种,甚至说起他曾经到过我的老家,帮山里人补草锅盖,使我大为感慨唏嘘。
从寺院里出来的时候,突然听到头顶的天空中一声长啸,抬头看时,一只鹰正从绝壁上腾空而起,而后潇洒地在峡谷上空盘旋。碧蓝的天幕下,鹰那么雄健,那么逍遥!
因两个小女孩非常向往,要到绝壁上的观音塑像旁看看,我们便绕到寺院侧面,沿着嶙峋怪石间陡峭的石阶继续向上攀登。天幕越来越近,在山风的呼呼声中,终于来到了绝壁的近旁。石壁上凿出来的通道口,狭窄而奇险无比,缓缓地在其间前行,每一次往下看时,似乎都要向着万丈深渊扑倒下去,让人胆战心惊。此时,鹰的呼啸似乎就在耳边。
从绝壁上下来,在山涧边又遇到了释了尘师傅,他捡了一捆柴禾,正要回寺院里去。他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关切地对我们说:“上山下山,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看着释了尘师傅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就想,所谓的禅,其实并不深奥,它终归也就是一种心态。除却许多奢余的欲念,其实美好无处不在。
地处滇西高原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的宾川,属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7.9℃,年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因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气候条件,这块土地几乎“种什么产什么”。宾川被誉为“中国水果之乡”,是实至名归。在这片热土上,一年四季水果飘香,柑橘、葡萄、枣子、桂圆、芒果、石榴、枇杷、冬桃、火龙果、草莓……不管哪一个季节到达宾川,总会有新鲜的水果等着你品尝。
如果觉得光吃水果还不够过瘾,那就甩酒吧!石榴酒、葡萄酒,一碗一碗甩下去,酒到兴头上,纵情欢歌,“宾川的酒不叫酒,都叫感情水。阿哥阿妹甩一碗,情深意长不消说。远方的朋友甩一碗,魂牵梦萦一辈子。”一个“甩”字,写尽了宾川人的豪放。看到这,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哼,喝点果酒算什么豪放!别急,还有用包谷蘸着山泉水酿制的雄鲁么小甑酒,酒中有烈烈的阳光的味道,有柔柔的山泉水的甘甜,有浓浓的民族情谊,定让你豪情万丈,不醉不想归。
宾川也不缺乏浪漫。在这里,有着被誉为“中国咖啡活化石”的朱苦拉百年古咖啡林。冲上一杯产自朱苦拉的小粒种咖啡,想象着金沙江峡谷深处朱苦拉村民手动磨咖啡时,空气中弥漫着的芬芳气味,一时间,只觉得美。
云南咖啡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位法国传教士由境外将咖啡种带入云南,并在宾川的朱苦拉山谷中种植成功。在平川镇的朱苦拉村,如今还保留着中国最为古老的咖啡林。咖啡是外来品种,欧式古典的浪漫,却因为100多年前的一次迁徙,在朱苦拉得到了完美的延续。
“一个远古浪漫的村庄,一个传教士带来信仰,一棵咖啡树也在慢慢成长,一个传奇已经酝酿,一个世纪她被人遗忘, 一座教堂还在守望,一生的心愿,一生的信仰,成了满山咖啡飘香。朱苦拉,朱苦拉,有心栽花花不开,朱苦拉,朱苦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她知道,或许她不知道,世间万物就这么奇妙。或许她明了,或许她不明了,只有那位老人,还唱着他的歌谣。”听着浪漫的《朱苦拉》,悠闲地喝着朱苦拉咖啡,那是何等的惬意和浪漫!
说到宾川的美食,海稍鱼可是较为浓重的一笔。宾川文化人王艳钧所撰写的《海稍鱼赋》中写道:夫海稍鱼者,以本地鲢鱼制之,集地方风味与传统烹饪于一身,融自我特色和兼收各菜之所长,独门烹制而色鲜味美,鱼汤酸辣而汤色斐然。以虎跑山涧活泉作引,以龙吟岩箐清洌配料,煎煮成汤,万千景象,“活水煮活鱼,味美何须谈”:色香味俱全,酸辣麻爽口,味鲜嫩喷香。或飘逸欲坠,独南国之满汉;或美味显露,霸北国之馐馔。……海稍鱼者,其色也秀,其香也馥,其味也醇。
海稍鱼是需要调动听觉来品味的美食。海稍鱼蘸水的制作极有讲究,以辣椒面、花椒面、适量食盐和剁碎的大蒜丁儿等作为原料,混合拌匀后用香油炒,待炒到溢出香气之时便盛在碗盏中,再用涨沸的香油浇淋,随之发出一阵脆响,然后趁其沸腾,分发给每位食客一小碟,食客根据个人喜好,再用小勺添加一点儿鱼汤。鱼汤浇下去,“嗤”一声脆响,白汽升腾,香味扑鼻。“声嗞嗞夫脆响,香飘飘兮诱人,品其味而举箸,思其美而忘返,曰:美食也!”
绿的香葱芫荽,红的辣椒,吃海稍鱼,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云南宾川第一怪,毒药炖作佳肴卖。”宾川人对美食的狂热,令人难以想象。“毒药”草乌,在宾川也成了美食。鲜猪脚炖煮鸡足山白草乌,是宾川民间流传久远的土特药用保健风味食品。草乌有黄、黑、白几种,多产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地里,属于较为剧毒之药材。但若使用得当,且是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药用佳品。在佛教旅游胜地鸡足山,由于具有独特的气候水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出产的鸡足山草乌特别是白草乌,其药用功效与其它地方所出产的相比,更具有其独道之处。但因草乌有毒性,炖煮时,要求极其严格,需要谨慎细心操作,防止中毒。
萂村的泥鳅钻豆腐、拉乌的烤乳猪、平川的油煎凉粉、观音箐的泡皮泥鳅、州城的韭菜腌菜、雄鲁么的粉蒸羊肉等都是宾川非常有特色的美食,吃一次,就会让人终身难忘,魂牵梦萦。
宾川有 “热区侨乡”之美誉,居住着来自七个国家的归侨侨眷。因此,在这块热土上也能品尝到许多具有异国风味的美食。
如果鱼啊肉啊吃得腻了,那就到鸡足山尝尝千年素食吧。
鸡足山深邃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蕴籍了超凡出尘的饮食特点。鸡足山素食做工精细,以豆制面筋为主要原料,再配上鸡足山的冷菌、香菇、竹笋、核桃、金雀花、香椿、鸡■、黑木耳、牛肝菌、松子、花椒、树蛙皮等土特产,以及宾川特有的新鲜蔬菜,用植物油精心烹制成烧炒、冷盘、水蒸和汤等四大类。按形象和味道不同,又分别制作成:素鸡、素火腿、素金钱腿、素猪肝、素排骨、素鱼、素鸡蛋、素香肠、素粉蒸肉、素腰花等近百种。它们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口感之爽,令人难辨真假。
宾川,因这方肥沃的土地和热辣辣的阳光,物产丰富,民情豪放。鸡足灵山脚下的热区宝地,正以她大气而独特的味道,吸引着众多的人慕名而来,细细品味。
观音箐散记
叫观音箐的地方很多,我也曾去过好多处,但真正令我震撼、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宾川大营镇境内的观音箐。
观音箐离宾川县城十九公里,在宾关(宾川至下关)公路近旁。此处是著名佛教胜地鸡足山景区的前楹,也是礼佛鸡足山的信众烧回头香的地方。观音箐又名崆峒山,其间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观音阁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明朝嘉靖八年(1529)李元阳捐款首次重修,而后在清朝期间又多次重修。徐霞客前来鸡足山时,曾游过此地。 我们到达观音箐的时候,是春日的一个午后。天空醉人地蓝,连一丝丝云彩都没有,阳光暖暖地照在山石上,照在刚刚醒来不久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上。
刚刚步入观音箐景区,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此时,在这个小小的峡谷里,一株株桃花正在灿烂地开放,红的娇艳欲滴,白的超凡脱俗,还有几株樱花也正在春风中柔媚地伸展着婀娜的花枝。上幼儿园的女儿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在灿烂的桃花前摆着各种舞姿让我拍照。起先看到白色的桃花时,我们一家子人都孤陋寡闻,根本没有想到它是桃花。女儿问及,我观察了它新嫩的叶子半天,说可能就是桃花。可女儿不满意,说他们的书本上说桃花是粉红的。后来有一个居士路过,向她求教,才知道这是白花桃。
看过千娇百媚的桃花和樱花,再一仰头,满眼又是另外一种反差极大的景象——山石嶙峋、危崖耸立、草木萧然、满眼冷峻。
峡谷柔情!我心中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词来。这里没有侠客,没有刀光剑影,有的只是大自然的冷峻、柔情以及鬼斧神工。大自然在给我们制造了无数平凡的同时,总不会忘了在适当的地方再制造一点惊奇。
赏着花,看着山石,不觉间就进入到了慈孝寺。慈孝寺才刚刚修建竣工不久,但已经有许多香客前来朝拜礼佛。
穿过慈孝寺的后门,眼前更显清幽,桃花更加热闹,桃树下的草地一片新嫩,一个堆砌着假山的池塘里,各色的鱼儿自在地游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句子,用在此处,真是恰如其分。
离开慈孝寺,我们便沿着峡谷西面的石阶开始登山。
峡谷的东西两面虽只有一涧之隔,但也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东面山石嶙峋、悬崖壁立,西面虽也陡峭,但长满了各种灌木丛,隐去了许多险恶。陡峭的石阶在山间如Z字形渐渐向上。我们走走歇歇,偶尔也放开喉咙唱上一两嗓子,歌声撞在对面山崖上,重重地回荡开来。石阶两旁的许多落叶灌木还未发出新叶,青黑的枝杈凌乱交错,像是大自然随性而为的涂鸦。也有一些带刺的灌木丛上,安置着一个个用树枝和枯草建成的巢,非常显目。女儿叫着说:哇,小鸟的窝好大哦!我笑了,告诉女儿,那不是小鸟的窝,是松鼠等小动物们的家。它们把家建在带刺且相对高大一点的灌木丛上,可以避免许多伤害。
到了山腰上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叫女儿的名字。回头一看,是她幼儿园里的一个同学,爸爸带着她也是踏春来了。两个小朋友都高兴坏了,欢呼声在山谷间灿烂地回荡。出行之前,我们曾邀约过两个朋友家,但都因这样那样的事未能与我们成行。相约不如偶遇,两个小孩一相见,似乎所有的累都不翼而飞了。陡陡的石阶,她们如履平地,把几个大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攀登上近千级的石阶后,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山谷变得缓和了,一片等待着耕种的山地在懒懒地晒着太阳。
我们在一个宽宽的平台上歇息。对面不远处,就是悬崖下历史悠久的观音禅寺。寺后超过九十度的绝壁上,一尊高大的菩萨塑像异常吸引人的眼球,大老远,都能看到那微微而笑的面容。险恶的悬崖绝壁上,那包容万象的微笑,着实令人震撼。“观山观水观世音”。观音禅寺院门上的楹联,意味深远。
向着对面的观音禅寺,我们再次出发。绕过一块巨大无比、嶙峋诡异的山石时,看到石缝间有红的绿的一柱柱香微微弯曲后上下撑着。我对此产生了兴趣,但却无法猜透其中的玄奥。后来终是请教了寺中的僧人,才明了——原来那石缝间的香,是信众为了“撑压力”而放进去的。他们相信,通过用香撑起石壁,就可以缓解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现实的残酷,往往使人们通过此类的行为,来寻求内心的些许慰藉。
巨大的山石挡住了山涧,但巨石下又形成了一个大洞,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最终是谁也真正改变不了的。
再往前,跨过崖涧桥,就置身于一棵大树的阴凉之下了。大树属于大叶榕的一种,此时刚刚发出嫩叶。树和崖壁离得很近,有些枝叶已经触到了崖壁上,似乎在进行着无言的交流。新绿的嫩叶,苍黑的崖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这里,它们又是如此和谐,彼此的故事,日日夜夜相互倾听和守望。“二十年前苍翠色,于今未改旧时容。”在崖壁上,我看到了一位故地重游者的题诗。一位僧人告诉我,几年前的一次大雪,压断了大树的一个枝杈,有专家仔细分析过树的年轮,有近千个。这棵树到底活了多少年,我不愿过多地去根究,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树,是有灵性的。
观音禅寺的释了尘住持已经是八十二岁的高龄了,但依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我们进入寺院的时候,他正和一个徒弟在清理寺院一角的一些石块。后来我们攀谈的时候,他也不讲什么禅语。他和我讲起年轻时候的种种,甚至说起他曾经到过我的老家,帮山里人补草锅盖,使我大为感慨唏嘘。
从寺院里出来的时候,突然听到头顶的天空中一声长啸,抬头看时,一只鹰正从绝壁上腾空而起,而后潇洒地在峡谷上空盘旋。碧蓝的天幕下,鹰那么雄健,那么逍遥!
因两个小女孩非常向往,要到绝壁上的观音塑像旁看看,我们便绕到寺院侧面,沿着嶙峋怪石间陡峭的石阶继续向上攀登。天幕越来越近,在山风的呼呼声中,终于来到了绝壁的近旁。石壁上凿出来的通道口,狭窄而奇险无比,缓缓地在其间前行,每一次往下看时,似乎都要向着万丈深渊扑倒下去,让人胆战心惊。此时,鹰的呼啸似乎就在耳边。
从绝壁上下来,在山涧边又遇到了释了尘师傅,他捡了一捆柴禾,正要回寺院里去。他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关切地对我们说:“上山下山,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看着释了尘师傅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就想,所谓的禅,其实并不深奥,它终归也就是一种心态。除却许多奢余的欲念,其实美好无处不在。